潘劍菲
美國教育學家赫德曾提出:在科學課程中提出的概念和相關的原理要能夠在概念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概念的名稱、概念的內涵、概念意義的延伸、和概念相關的例證。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核心概念傳遞的意義
1. 奠定學生良好的生物學習基礎
知識的積累就如建筑物的形成,只有充分保障地基的穩(wěn)固性,才能夠保證整體建筑的使用安全性。生物學習亦是如此,在初中的生物學習中,有很多的生物概念,如果學生不能夠對概念進行準確把握,就會使得之后的學習難度增加。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給出的核心概念進行講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2. 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形成
學生進行生物學習的重要目的在于能夠對相關的理論和概念進行靈活應用,實現(xiàn)真正的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核心概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整體的學習框架,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掌握,在框架中進行不斷地內容填充,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顯著提高。在進行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真正掌握其間存在的原理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
3.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核心概念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重點,讓學生能夠進行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的區(qū)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對核心概念的學習,能夠對學習內容進行合理的時間分配,提高學習效率。
二、生物教學核心概念的傳遞策略
1. 設置場景引入傳遞核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將核心概念自然引入教學,這樣能夠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進行概念引入的主要方法有:實驗引入、實踐引入和懸念引入等。其中,實驗引入是指教師通過課堂實驗引導學生對產生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并組織學生討論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同時引出核心概念。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光對鼠婦的影響》這一實驗的不同操作,放入干擾的變量,讓學生討論實驗的可靠性,看到實驗的成功與失敗,思考探究實驗設計可理與不可理的地方,從而加強科學探究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jù),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增加重復次數(shù)等是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這一核心概念的掌握。實踐引入是利用在生活中產生的現(xiàn)象使學生理解其產生的生物學的原因,進行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分析。
2. 情景分析傳遞核心概念
在核心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對概念進行區(qū)分和聯(lián)系,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景進行概念的強調,利用關鍵性的詞語加深學生的記憶。適時的問題情景能夠使學生加深對于概念的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實現(xiàn)核心概念的傳遞目標。學習進化這一章節(jié)時,可利用課件把同學們帶進當時的原始地球,電閃鳴、火山噴發(fā)、巖漿橫流,使學生思考:“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嗎?最早生命是怎樣出現(xiàn)的。教師提供“科學家米勒的模擬實驗結果、損石撞擊地球、地質學研究成果”等資料,使學生建立生物進貨歷程的概念;根據(jù)課本提供“華尺蛾體體色變化的資料、不同季節(jié)動物體色變化、擬態(tài)等事實,建立自然選擇的概念,層層深入讓學生形成進化的概念。
3. 建立概念之間的關系圖,加強學生的聯(lián)系記憶
概念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共性,在同類事物的概念中關鍵屬性有著相似的特點。在進行核心概念的傳遞時,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進行講解,加強學生對于生物本質的掌握。概念圖是一種將相關的概念采用文字和線條的形式進行表示的方式,將概念進行直觀、形象的表示,在構建關系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知識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進行了解和掌握。在新授課中,教師多可利用層級、鏈狀、環(huán)型概念圖進行輔助講解;在一章學完時,可讓學生自己繪制概念圖,這時候學生能把頭腦中零散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對知識進行梳理、拓展、遷移,更有利于應用。其中,在新課程標準《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一級主題中包括“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人的性別遺傳”以及“生物的變異”等內容,概念和知識點較多,知識內在聯(lián)系復雜,學習結束后,同學們利用Mind Manager概念圖軟件制作了復習導圖,在電腦中點擊每個關鍵詞還會展開核心概念的具體表述。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