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光 趙粵茹
眾多端硯石品中,因有一形態(tài)酷似獸禽之眼者,業(yè)界稱之為“石眼”。其實,石眼并非端硯獨有,如四川的苴卻硯、河南的方城石均有石眼,國內的其他很多硯種也有石眼。但無論從石眼的多樣性、觀賞性還是從硯石本身的發(fā)墨性來看,其他硯種的石眼難望端硯之項背。所以,如今硯石界形成了一種“若提石眼,必有端硯”的現(xiàn)象。
眼分睛、體、暈
端硯石眼的結構可分為睛、體、暈三部分。“睛”又叫眼心,一般為褐鐵礦,多為黑色?!绑w”為石眼主體部分,色彩以黃、綠、白為主,有層層色圈?!皶灐敝秆垠w外的黑色暈圈,是眼體吸引大量赤鐵礦微塵而成,故離眼體越遠顏色越淡。
根據端硯石眼的不同形態(tài)以及色彩差別,人們又把它們與動物的眼睛相聯(lián)系,形象地稱之為“鴝鵒眼”、“八哥眼”、“雄雞眼”、“鳳眼”等。
雖然石眼樣貌繁多,但還是有較為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首先是石眼越大越好。一般來說煙頭大小的石眼比較常見,也有小如綠豆者,若能大如一角硬幣,就很難得。其次是石眼越有神越好,眼要有神則需睛、體、暈三部分層次分明、色彩明朗。
根據“眼神”,端硯的石眼又分為活眼、病眼、淚眼、死眼。活眼指眼心清晰,硯體朗潤,炯炯有神;病眼指眼心模糊,暈層不清,眼神恍惚,有疲乏病態(tài);淚眼指眼形已破,如含淚欲滴;死眼指不見眼心,有眼無珠。
再次是石眼的眼體色環(huán)越多越好。因為色環(huán)越豐富石眼的觀賞性就越強,如果達到五層以上就算是佳品,如能有十層以上,就是難得的珍品了。最后是石眼的色澤質感以綠如蔥為佳,以灰黃為下,諸坑皆如是。如果石眼生得色澤白嫩,則稱“象牙眼”,也是上品。
以眼斷坑口
雖然端硯的石眼面貌無有雷同,品質也有高下之分,但同一坑口的石眼往往有一定的共性。所以,石眼是鑒別坑口較為明顯的參照。
在端硯的三大名坑中,老坑的石眼眼體最薄,外部黑色暈層最厚,且多為橢圓形,眼心有時會有可反光的金屬點,顏色則以綠色為主,普遍質地滋潤、品質上乘、特色鮮明。
麻子坑的石眼眼體是三大名坑中最厚的,外部黑色暈層也最薄,以橢圓形居多,偶有圓形。上品麻子坑的硯石石眼暈層豐富清晰,且有獨特的黃色環(huán)狀色圈,異常美觀,為端硯石眼之精品。
另外,麻子坑中還有一種較大的綠斑,似眼非眼,有人稱之青癩,算是勉強稱為石眼,故為下品。
坑仔巖歷來以多佳眼著稱。在三大名坑中,坑仔巖所生石眼的眼體及外部黑色暈層的厚薄介于老坑及麻子坑之間,眼形多為正圓,且會十幾枚、幾十枚乃至上百枚集中出現(xiàn),陣容壯觀。
在三大名坑之外,梅花坑也是以石眼多而得名。但梅花坑硯石的石眼大小差別較大,多為橢圓,色彩雖然很豐富但暈層較少、無透潤感。白線巖硯石的石眼則普遍較大,色偏黃,眼心與眼形都不太規(guī)則。斧柯東坑口的硯石種類繁多,也多有石眼,雖偶有佳品,但整體而言其石眼的透潤度不如三大名坑。
不能唯眼是從
好的石眼,其質本就靈秀清潤,如雕硯者運用得當,無疑會讓硯臺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然而,石眼終為裝飾,不可一味求眼。
如今的硯石收藏圈中,因端硯的觀賞性大于實用性等多方面原因,故而石眼備受重視,“追眼一族”隊伍龐大,甚至發(fā)展到了不管石眼美觀與否,只求數(shù)量、論個定價的極端情況。而這又對制硯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出現(xiàn)了“硯烘托眼”而非“眼點綴硯”的本末倒置的怪象,且趨勢愈演愈烈,范圍越來越廣。
唯眼是從者,或為找眼,逼得將硯挖成千瘡百孔、做成層層疊疊的高浮雕。此中高手雖可玲瓏弄巧,硯品也頗顯作者功力,但終淪為俗品,難登大雅之堂。
或為保眼,即便石眼高于硯堂,作硯者也特意保留,極大地降低了硯臺磨墨的實用性。此舉不但不美,反而有如頭上膿包、腳上膿瘡,讓人反感。
還有的為保石眼,不論是佳眼還是瞎眼、死眼,統(tǒng)統(tǒng)保留。孰不知,佳眼可起到美化硯品的作用,而劣質眼則只會丑化硯作的最終審美價值,所以如若制硯者不分美丑、照單全收,自然是盲目可笑的,更是不可取的。
另外,若讓唯眼是從的惡習任意肆虐、惡性循環(huán),端硯收藏、制作之未來令人不無擔憂。所以,在此筆者極力呼吁,石眼貴乎有神,貴乎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管是藏家還是作者都要以冷靜的審美觀來看待石眼,不要以盲目的熱情去追求石眼,更不能忘記硯臺“以用為本”的基本屬性。
如今,因石眼名貴,各類造假便隨之出現(xiàn),其中較有技術含量的是鑲眼,即將碎石上的石眼以各種方法移植、鑲嵌到大料之上,借機抬高硯價。然而,兩方硯臺如果石質相近,一方為原生真眼,一方為鑲眼,價值是有很大差別的。
就正本清源而言,雖然鑲眼也是一種技術,但終有造假之嫌疑,資深藏家一般認為多有不取。所以,也提醒普通藏友或者端硯消費者,不要見到石眼就興奮,尤其是一些位置生得恰到好處的石眼,更應先看清楚是原生真眼還是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