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當翻轉(zhuǎn)課堂的概念開始流行時,很多校長和老師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怎么又來一套!各地五花八門的課改新模式還沒弄明白,這個號稱和“美國課改”幾乎同步的新玩意是不是又是一次趕潮流的沖動?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厭煩和畏懼。從本質(zhì)上說,這個所謂的最新潮流和此前林林總總的課改模式有一脈相承之處。簡言之,它們遵循了同樣的指導原則:先學后教。
為什么要先學,而不是傳統(tǒng)模式中,“教學”兩個字所指向的先教后學的程序?因為學習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用來產(chǎn)生問題,“教”需要圍繞問題,這個看似淺顯至極的道理,在過去的教育實際中卻從未真正貫徹。
作業(yè)和考試是一個讓問題浮現(xiàn)的方式,但在紙上用文字呈現(xiàn)的解題結(jié)果只能反映問題的小部分信息,無法讓老師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集中講解也只能針對某些共性問題。
有鑒于此,從課改代表山東杜郎口中學開始的諸多課改新模式,都把改革的切入點放在減少老師的講課時間上。過去那種不了解問題,不針對問題的講授,無異于朝天亂放空炮。與其這樣,不如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一個講課技巧并不高超的老師,當學生的問題已經(jīng)清晰浮現(xiàn)后,也能很好地承擔指導的責任。
所以,中國和美國的課改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個宗旨上。目標一致,但具體路徑卻開始分野,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工具就此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自學還是預習——學習的深度
先學意味著自學,它與傳統(tǒng)預習的區(qū)別在于學習的深度:一個是淺層次的粗略了解,一個是知識構(gòu)建與問題生成,涉及深層次思考與高階思維。
課內(nèi)還是課外——學習的時空
蔡林森在洋思中學推行的課改,將先學設定在每堂課的前15分鐘。杜郎口中學的先學主要在自習時間。山西新絳中學的先學放在了每天的下午。而翻轉(zhuǎn)課堂的美國代表林地公園高中,則將先學放在校外(家庭)。沒有高低之分,全看你如何運用。
教師還是教練——學習的指導
老師的位置和角色,教的邊界和定義越來越脫離單純的知識傳遞(授業(yè)),而向解答疑問(解惑)和引導方向(傳道)聚焦。老師將是學習情景設計師、學習激勵者、教練和導演。
空手還是拐杖——學習的工具
自學需要輔助工具,這包括導學案、講學稿、活動單、助學稿、微課程、課件、MOOC、TED、各種軟件和應用、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維基百科、搜索引擎、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學習管理軟件、學習報告、問答卡、小白板乃至學習小組。它們都能為自學提供幫助。
最后的問題
上述學習資源的控制開關放在誰手里?當交給學生時,教與學的界限就漸漸模糊,也就漸漸融合了。
編輯 李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