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合唱藝術是在深厚的歷史音樂文化的積淀中發(fā)展的,是在與時代文化相協(xié)調中不斷豐富、完善的藝術形式。是心與心相融,聲與聲共鳴,同樂相諧的藝術。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而合唱對于中小學生的重要意義在于,使學生感受、體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并獲得集體演唱的經(jīng)驗,從而培養(yǎng)群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
然而在課改十年的課程實驗的前中期,唱歌教學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唱歌中的合唱教學,更是音樂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音樂家對“中小學生缺乏合唱基礎訓練”的批評不絕于耳。課程實驗的后期,這一問題已經(jīng)引起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唱歌及合唱教學,注入了不少新的內容,新加寫和改寫了一段關于合唱教學的提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集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合唱教學可從輪唱開始,逐步過渡到其他多聲部合唱形式?!?/p>
2012年9月我區(qū)從初一開始啟用五四學制地區(qū)新教材,特在我區(qū)設定本年課堂教學研究的中心課題為《課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至此研究半年時間,有頗多感受與困惑,在此小議,望同行們給予批評。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成功與喜悅同行,時而興奮,時而困惑,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出了一套實際、有效、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善假于物,巧借外力,推動發(fā)展,美美與共。
一、簡化巧入門
在接觸合唱的初始階段,在短期內讓學生感受到合唱的藝術魅力,實非易事。此時我們可以將作品簡化,從一個音至幾個音的副調演唱人手,促使學生在短期內構建層次分明的合唱概念。例如在課堂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我們把學生耳熟能詳?shù)母枨稓g樂頌》,加進一個音的二聲部演唱,讓學生初嘗合唱的甘醇。在順利掌握演唱一個音的二聲部之后,由淺入深地加入兩個音的二聲部演唱。例如《兩只老虎》的演唱,學生臉上流露出的成功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二、輪唱巧過渡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特別提示“合唱教學可從輪唱開始”,中學的孩子對于合唱還沒有非常成熟的概念,或者說即使欣賞過一些作品,但是讓他們自己去準確演唱二聲部,甚至三聲部合唱,難度還是很大的,而他們自己也經(jīng)常覺得無所適從,此時最佳的輔助手段莫過于輪唱,輪唱是“卡農”一種比較簡單的形式,由一個或兩三個聲部先行,其他聲部以一定的時間距離和音程間隔隨后跟進,并持續(xù)加以模仿,讓學生先體會合唱的魅力,再逐漸過渡到其他合唱作品按原譜演唱,在短期內構建合唱概念,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初步學習了歌曲《在燦爛陽光下》之后,我們采用了輪唱的方式豐富聲部,在輪唱的引領下,孩子們領略了另一種合唱手段的魅力。
三、“拐杖”巧介入
當學生對于合唱有了簡單的初步感受之后,接下來我們要解決的就是音準問題,因為前期的接觸,其實只是讓孩子們觸摸到了合唱的邊緣,用一個不恰當?shù)谋扔髂蔷褪恰懊と嗣蟆保罹科饋?,音準問題根本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此時需要借助于樂器這樣的拐杖、外力,有效介入,協(xié)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音準。例如在第一單元《中學時代》中,設計了豎笛演奏《頌祖國》,作品設計教師彈奏第一聲部,即旋律聲部,學生用豎笛演奏二聲部,即簡化了的聲部。練習中,當學生準確演奏之后,設計了由樂器演奏過渡到合唱的環(huán)節(jié),即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演奏,一組演唱,由兩個聲部逐漸過渡到三個聲部,如此解決學生合唱的音準問題,可以說一舉兩得。
四、遷移巧推動
遷移是指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甚至方法和態(tài)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在有了一定的合唱入門經(jīng)驗之后,如何引導學生自然地將知識、技能遷移,如何繼續(xù)、鞏固和深化已有的技能,我們做了如下嘗試。在學習《百卉含英》一單元時,當學生學習了河北和江蘇的兩首《茉莉花》之后,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演唱河北版的《茉莉花》,一組演唱江蘇版的《茉莉花》,同時開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合唱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作,推動與深化了合唱的技能。
五、統(tǒng)一巧凝聚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合唱團里沒有我只有我們”,不難理解合唱追求共性,弱化個性,所以在演唱合唱作品時,統(tǒng)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柯達伊手勢解決音準
在合唱教學中采用柯達伊(一說是柯爾文)的手勢法,它是借助七種不同手勢和不同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把所唱的高低關系具體表現(xiàn)出來。七種不同的手勢所代表的七個不同的音高,使聽覺轉為視覺,對學生進行音準的訓練。其直觀的演示效果對音?樂教學很有幫助,最大的優(yōu)勢?是幫助孩子對音高的掌握。
2、依靠指揮手勢
指揮的職責是帶領合唱隊去完成合唱作品所賦予的使命。合唱指揮與隊員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視覺信息傳遞的,指揮把內心的語言和情感轉化為視覺信息傳達給隊員,從而形成了指揮的視覺行為,即指揮手勢。所以在合唱學習中,務必要教會孩子們看懂指揮手勢,能夠在指揮的核心領導下,大家統(tǒng)一起聲、呼吸、歌唱等。
3、統(tǒng)一耳朵。凝心聚力
每個人的聲帶都是與眾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要想達到合唱各要素的統(tǒng)一,首先要做的是,統(tǒng)一的耳朵,學會傾聽,學會心里有他人,學會讓自己的聲音向集體靠攏,與集體融合。因此,在學習中,我們一再強調學生要統(tǒng)一耳朵,用心傾聽。
六、鑒賞巧提升
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把合唱作品看成是陽春白雪,曲高而和寡,這是難免的,因為西方的合唱發(fā)展已近千年,而我國只有百年歷史,所以從認識的角度來說,有一定的滯后,雖然現(xiàn)在我國合唱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蓬勃,但要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演唱合唱作品中,還需要長期而耐心的工作。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有針對性地增加了合唱作品的欣賞,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更提升了學生耳朵的分辨能力以及對合唱的聲音概念、對合唱聲部的立體感受。
例如在欣賞《飛來的花瓣》時,教材設計“知識與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老師指揮下,演唱片斷,體驗力度記號在作品中的作用,學生無法達到這樣的演唱能力,所以我們并沒有讓學生演唱合唱聲部,而是讓學生演唱第一聲部,重點感受力度記號的作用,之后讓學生反復多次欣賞作品,尤其是該片斷。另外在以后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引用了大量如《陽光少年》《讓我們蕩起雙槳》《送別》《白龍馬》等耳熟能詳?shù)淖髌?,引領學生感受合唱的聲部間的層次感,在本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再次回頭演唱該片斷時,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音色等方面均有很大進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七、反思巧積累
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走過不少彎路,我們堅持勤反思、勤積累,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研究的寶貴財富,比如在演唱《西風的話》學生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我們嘗試把作品改成輪唱的形式過渡,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這讓我們意識到,不能隨意將一般歌曲當作輪唱處理,因為并不是所有歌曲都適宜于輪唱,否則只能造成音響的嘈雜和混亂;另外利用樂器介入,強化學生的音準問題時,也不宜久用,要在用和不用中穿插使用。因為一旦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形成了習慣,當他們扔掉“拐杖”時,便就不會“走路”了,所以說使用“拐杖”的尺度要拿捏有度;再如,簡化作品聲部的時候,一定注意聲部間的和諧,嚴格配器方法,不是一首作品隨意的幾個音就能完成的,否則給學生不良的引導反而適得其反。
蘇聯(lián)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笔堑模铣乃酱硪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水平,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將學校的合唱活動當成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和團隊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我國合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合唱藝術傳遞的是一種和諧,是一種聲與聲的共鳴,心與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