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博大精深,“救贖”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發(fā)人深思,而救贖之路上的布道者、圣者、受難者三個重要的角色,一直貫穿小說始終,對情節(jié)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布道者 圣者 救贖 愛
在某些領(lǐng)域,總有那么一些人是人們永遠(yuǎn)無法繞過的,他們就像豐碑,矗立在遙遠(yuǎn)的地平線上。在英國,是莎士比亞;在德國,是歌德;在俄羅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紀(jì)德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托爾斯泰偉岸的身影仍然遮擋了地平線,不過——這就像走在山里頭那樣,我們越是走得遠(yuǎn),就越能越過最近的山峰,看到曾被它擋住的遠(yuǎn)處的最高峰巔——我們的某些先驅(qū)者也許注意到了,在巨人般的托爾斯泰后面,又顯現(xiàn)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而且越來越大。他是依然半隱半露著的頂峰,是綿延伸展的山脈的神秘紐帶,幾條最充沛慷慨的河流從那里發(fā)源,新近干渴的歐洲今天正在痛飲它們的水。應(yīng)該將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托爾斯泰,與易卜生和尼采并列。他跟他們同樣偉大,也許還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①
作為一位虔誠的教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終使東正教義——俄羅斯人視其為他們獨一無二的精神財富——這一流淌著俄國血液的宗教思想注入在他的作品中。無可否認(rèn),俄羅斯人、歐洲人乃至全世界人如何擺脫魔鬼的誘惑,放棄自我的欲望,從而走向上帝,這是貫穿于陀翁小說的一個重大主題。那些滿懷深情的善良的人們?nèi)绾螏椭F(xiàn)世中的受苦者拷問自己的靈魂,最終使他們走上救贖之路。我想,這恐怕是關(guān)心俄羅斯文學(xué),關(guān)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讀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布道者的悲憫與圣靈式的永生
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他們游走于塵世之中,體味著世間不幸者的種種苦難,始終如一地幫助他們、感化他們,試圖使他們重歸上帝的懷抱。這些人,就是陀翁筆下的布道者,他們常常懷著一顆熱心腸,擁有無私的奉獻(xiàn)精神,是人們公認(rèn)的善人。在他們身上總是有一種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為作品的內(nèi)部世界增添了許許多多溫馨與光華。
想要重歸救贖之路,單有這一種人恐怕還是不夠的。陀翁筆下,還有另一類人,當(dāng)受苦者來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可以讓一種圣靈般的慈愛盛放出永恒的光輝,在那一刻,他們就仿佛是十字架上流淌著鮮血的耶穌。他們替世人受難,犧牲自我,以求得受苦者接近上帝的靈光,達(dá)到永生,這便是陀翁筆下的圣者?!啊郎皇恰篮?,永生的含義是在上帝中的重生,‘永恒卻是一個宇宙論的概念。”② 因此,在這一刻,受難者、圣者、上帝仿佛共同達(dá)到了一種永生,時間仿若停滯,上帝之愛在廣大的空間中散播開來,人們似乎看到了那個人類日思夜想的伊甸園。
受難者則是夾在布道與圣光之間的那些不幸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普羅大眾的代表,飽受各種煎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他們要么受制于難以自拔的欲望,要么身陷于不可抑止的愁思,沉溺在苦難的地獄里而不自知。虔誠地跟隨布道者的指引,走向上帝籠罩下的圣靈般的光輝,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
二、三條救贖之路,從一到多
在塵世,不幸者總是深陷苦難之中,乃至失去信仰,于是,救贖之路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格外復(fù)雜與渺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這一點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
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作家創(chuàng)作進(jìn)程的逐步深入,他作品中的救贖之路也逐漸復(fù)雜多變,人物類型與小說結(jié)構(gòu)越發(fā)豐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積累使得小說更加多樣化,這對于一個小說家來說或許算不上什么稀奇的事。
1.圣者的救贖
發(fā)表于1866年的《罪與罰》,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行走在救贖之路上的兩個主要角色就是受難者羅季昂·羅曼諾維奇·拉斯科爾尼科夫(拉斯科爾尼科夫)與圣者索尼婭。全書以拉斯科爾尼科夫為中心逐步展開故事情節(jié),主人公因為頭腦里一些揮之不去的思想——強(qiáng)者為了做成偉大的事業(yè),必要時可以犧牲一些平庸之輩——而謀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太以及她的妹妹,由此他開始惴惴不安,各種復(fù)雜而痛苦的念頭在主人公腦中徘徊。毫無疑問,他的痛苦來源于一種思想,正是它們促使他犯下了罪過。陀翁竭盡所能地描繪主人公在謀殺事件前后的各種意識與潛意識,發(fā)高燒,胡言亂語,幾乎被罪孽折磨得快要死去??墒?,他碰到了索尼婭,一個身份低賤的妓女,卻有著慈愛而圣潔的心靈。他決定向她坦白。我們且看這一段:
他完全、完全沒有想到會這樣告訴她這件事,但結(jié)果偏偏是這樣。
她似乎是不由自主地一躍而起,絞著雙手,走到房子的中間,不過又飛快地走了回來,重新坐在他的身旁,肩膀幾乎緊挨著他的肩膀。突然,她像是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似的戰(zhàn)栗了一下,驚叫了一聲,隨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撲通一聲跪在了他的面前。
“您這是,您這是都對自己干了些什么呀!”她絕望地說,霍地從地上站起身來,撲進(jìn)他的懷里,雙手摟住他的脖子,緊緊地抱住他。
拉斯科爾尼科夫趕緊閃開,面帶憂郁的微笑,看了她一眼:
“您可真是奇怪啊,索尼婭——在我告訴你這件事以后,你反倒來擁抱我,親吻我。你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不,現(xiàn)在整個世界上還有誰比你更不幸呢!”她沒有理會他的意見,發(fā)狂一般地高聲叫道,并且突然歇斯底里似的號啕大哭起來。③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這一瞬間,圣靈式的光輝灑滿大地,我們的男主角沐浴在索尼婭溫暖的深情與上帝慈愛的呼吸里,救贖,始于此刻,止于此刻,“愛感意向在承負(fù)苦難、不幸、殘酷的同時,始終持守上帝之愛的溫柔和共感,有如一雙孤苦的淚眼對苦難和不幸的注目,對神圣的至愛之光殷切地凝眸瞻視”④。
2.一體兩面,布道與圣光
在《罪與罰》發(fā)表兩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出版了他的另一本長篇小說《白癡》,并在文本中對救贖之路作了新的嘗試。這一次小說的主角不再是受難者,但他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很難為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梅詩金(梅詩金公爵)下一個清晰的定義,他更像是陀翁孕育“布道者角色”過程中的一個過渡。小說通篇都在講梅詩金公爵精彩的人生經(jīng)歷,他身陷于兩個美女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與阿格拉雅的情網(wǎng)之中,同時又時刻試圖感化情敵羅果仁,試圖使他重拾信仰。如果說陀翁前一部作品的主題是罪,這一部作品的主題則是愛,以梅詩金為中心的網(wǎng)狀情結(jié),時常向我們放射出愛的五彩絲。梅詩金有著布道者的情懷,他憐憫羅果仁,同情伊波利特,幫助安季普·布爾多夫斯基,與加尼亞成為忘年交,熱愛葉麗扎薇塔·普羅科菲耶夫娜一家人,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可他同時又像是個圣者,當(dāng)他得知羅果仁由于欲望的驅(qū)使,殺害了他們共同深愛著的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時,他的表現(xiàn)始終讓人難以忘懷:
其時天完全亮了;他終于躺到靠墊上,仿佛已經(jīng)筋疲力盡、灰心絕望,用自己的臉貼著羅果仁蒼白、呆滯的臉;眼淚奪眶而出,流到羅果仁的面頰上。但是,他當(dāng)時也許已經(jīng)感覺不到自己的眼淚,完全沒有這樣的意識……⑤
面對羅果仁所犯下的罪孽,梅詩金仿佛看見了他蒼白的心,那顆心擠出幾滴血來,疼。公爵已不知如何讓對方明白,他正在背離上帝的路上,越走越遠(yuǎn),眼淚從他的眸子里流淌出來,他把臉貼在羅果仁的面頰上,感受著他的痛苦,這時,已難以區(qū)分,他們倆,究竟誰是梅詩金,誰是羅果仁。陀翁仿佛在暗示我們,“人只有在達(dá)到憂傷的極限時,他才最接近上帝”⑥。
3.雙重受難與多重救贖
《白癡》中的梅詩金公爵擁有布道者與圣者的雙
重身份,這樣的安排的確可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具有層次感,但以布道為核心發(fā)展出的故事情節(jié)比之《罪與罰》就略顯松散與“說教氣”。當(dāng)然其中也不乏妙筆。梅詩金面對羅果仁的信仰迷茫,他說:“宗教感情的實質(zhì)同任何錯誤或犯罪行為、同任何無神論都不相干;這里頭不是那么個問題,永遠(yuǎn)不是那么個問題;這里頭的問題各種各樣,無神論永遠(yuǎn)只會擦肩過去而永遠(yuǎn)不能說到點子上……可做的事情有的是,巴爾菲昂!在咱們俄國這個天地里可做的事情有的是,相信我的話!”⑦ 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對情節(jié)的松散作出了反思,于是便有了他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
在這部小說中,受難者不再是一個人,而變成了三個人。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米卡)迷戀他的情婦格魯申卡,同時又覺虧欠于未婚妻卡捷琳娜,欲望使他無法自拔;他的二弟伊凡·費多羅維奇(伊凡)則深陷于精神的困惑,以致于產(chǎn)生了一種復(fù)雜而恐怖的“宗教大法官”的思想,這種思維上的痛苦與對卡捷琳娜糾結(jié)的感情都深深地折磨著他;他們兄弟的父親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則是一個集思想困惑與欲望劇毒為一身的畸形怪胎,他好像落在地獄的最深處,被路西法咬在嘴里,從來不知這世上還有天堂的光芒。愁思與欲望并存于他們?nèi)酥?,但又有各自程度的不同,米卡更傾向于欲望,伊凡更傾向于愁思,這一龐大的體系很明顯是對前面作品的一種巨大超越。
在救贖者方面,卡拉馬佐夫一家的三子阿歷克賽·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阿遼沙)更像是一個布道者,他天真善良,正直睿智,帶有一種不加雕琢的質(zhì)樸之愛,修道院長老佐西馬則是一位圣者,擁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精神,受人敬仰,是全書中距離上帝最近的人。出人意料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一次將圣靈式的光芒一早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讓阿遼沙的布道在之后貫穿情節(jié)始終,這絕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顛倒的救贖順序不但沒有降低小說的合理程度,反而讓人覺得妙筆生花。在小說的開頭,長老面對卡拉馬佐夫的家庭矛盾,像受到上帝的啟示一般預(yù)感到米卡以后將要遭遇的種種不幸,受難者未知的痛苦讓他悲哀不已,“長老忽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長老朝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走去,一直走到他緊跟前,在他身前跪了下來……長老跪下來,在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的腳前完全清醒地全身俯伏、一絲不茍地叩了一個頭,甚至額角都觸到了地……‘請原諒吧,請原諒一切!他說,向四周的客人們鞠躬”⑧。他請求受難者的原諒,其實是寄希望于他的寬容,當(dāng)人面對苦難的時候,擁有愛和寬容,我們才能迎來來自天堂的圣光,從而親近上帝。為此,他寧愿卑尊屈膝,以這種方式來折磨自己,替眼前的米卡分擔(dān)苦難,求得上帝之愛的降臨。
但是,比起索尼婭與梅詩金,佐西馬長老是復(fù)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拋給了我們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當(dāng)我們面對神圣精神與腐臭物質(zhì)之間的矛盾時,我們?nèi)绾翁幹块L老不久后死去,他的尸體立刻散發(fā)出劇烈的腐臭,這是人們難以接受的,于是一些人開始攻擊他,嘲笑他,鄙視他。這就是陀翁遺作的偉大之處,在信仰與困難面前,你是否堅定?是受到眼前惡的左右而產(chǎn)生動搖,還是堅信上帝,堅信上帝賜予我們的愛,勇敢地走近上帝,走向救贖。顯然,這是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充滿了各種艱難險阻,但是,請相信,上帝在我們的前面,靠近他,必得光明。
同樣,阿遼沙在布道中也并非一帆風(fēng)順,面對伊凡的“宗教大法官”,他無力反駁,爭論似乎又回到了《罪與罰》的問題上,“一切都可以允許”,對不對?一些人可以決定另一些人的命運,因為他們是強(qiáng)者,他們?yōu)榱诉_(dá)成他們偉大的事業(yè),允許這種犧牲,對不對?此時的阿遼沙無法反駁哥哥伊凡,但是,他需要反駁嗎?上帝給予我們的從來都是愛,而非智慧,人類正是因為偷吃了獲取智慧的禁果,才被趕出了伊甸園。從此,我們距離上帝越來越遠(yuǎn),我們痛苦、徘徊、不知所措。因此,想要走上救贖之路,人們所仰仗的絕對不是爭辯式的智慧,而是上帝之愛,愛一切人,愛一切事物,愛這個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他們擁有的智力和意志,仿佛在逼迫他們走向地獄,要想尋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智力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的答案是,它扮演了魔鬼般的角色。他的最危險的人物也即是最聰明的人”⑨。因此,一切問題并不是我們?nèi)绾巫宰髀斆鞯厝?gòu)建一個理想國,而是帶著愛生活下去,重拾信仰,愛這個世界。
毫無疑問,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救贖變得異常復(fù)雜與真實,受難者是多種多樣的,布道者與圣者也處于糾葛之中。在兩種苦難之間,筆者似乎覺得陀翁對欲望的救贖信心更足一些,而對于飽受愁思之苦的人們,他則多少抱有一些保留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的問題太過龐雜,乃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敢下一個定論。伊凡在小說的結(jié)尾并未像拉斯科爾尼科夫那樣簡單地獲得了新生,他也許仍將飽受愁思之苦,但無論如何,對上帝之愛的堅持與信仰,始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我們找到的唯一出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是偉大的,他的作品所包含的內(nèi)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救贖只是其中之一。在此,筆者不能把他作品中全部的內(nèi)涵一一敘述,但是,對愛的信仰,始終是陀翁作品中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①⑥⑨ [法]安德烈·紀(jì)德:《關(guān)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余中先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第129頁,第73頁。
②④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頁,第165頁。
③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朱憲生、曾思藝譯,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51頁。
⑤⑦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榮如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頁,第216頁。
⑧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上),耿濟(jì)之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頁。
作 者:畢 曉,北方民族大學(xué)文史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xué)。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