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
內(nèi)容摘要:《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通過展現(xiàn)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路歷程,折射出人性的復雜性。在受到信仰與法律的激烈煎熬過后,最終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救贖。其與索菲婭的對比,更凸顯出人性的社會性及其背后的復雜與爭議。
關鍵詞:《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性 救贖
《罪與罰》不僅是獨具特色的文壇巨著,更是一部反映人內(nèi)心活動與掙扎的懺悔錄。它誕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本國封建農(nóng)奴制的矛盾強烈激化、愈演愈烈,與此同時還面對西歐工業(yè)文明的強烈沖擊,整個俄國陷入焦躁與不安之中,而人們內(nèi)心的信仰與人性的底線同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拉斯科爾尼科夫這樣一個大學知識分子形象,無疑是作者本人意愿的載體。與此同時以一個窘迫知識分子形象的視野,更能準確的感受到新思想對于傳統(tǒng)社會的影響。而索菲婭所代表的信仰立場,直擊了人性中最薄弱的一面,讓他在更為尖銳的矛盾中做出抉擇,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寬恕與解放。
一.由“罪”折射出人性的陰暗面
1.面對現(xiàn)實的逃避。生活的苦難是使拉斯科尼科夫終日痛苦與焦躁不安的根源,同時也是擊潰他努力改善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母親快要失明的雙眼、妹妹那充滿著不幸的婚姻無疑都告誡著他,自己承擔著整個家族的希望與未來。可如今的自己只能失去工作并每日蜷縮在自己的床上。面對這一切,他沒有選擇勇敢面對,而是一味去逃避現(xiàn)實帶給這個家庭的負擔與苦難,從而使自己逐漸逼近無路可退的懸崖。
2.利己主義思想下的自私與貪婪。面對上述家人的犧牲,雖然內(nèi)心感到無比煎熬,但是他并未做出任何實質(zhì)性的改變,反而更加依賴于這份親情維系所帶來的暫時輕松與逃避。而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從一部分原因上來說,也和他想要獲得老太婆的財產(chǎn),以減輕自身的經(jīng)濟壓力與內(nèi)心對于家人的罪惡感有著緊密聯(lián)系。而與此同時,在那幾場與警官們的激烈對峙之中,將拉斯科尼科夫極力逃避責任的自私心理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嫁禍于反嫁禍的激烈轉(zhuǎn)換中將自己的罪責努力撇去,在破舊的房間中面對著那把殺人的斧頭自鳴得意。
3.傲慢與幻想的產(chǎn)物——超人主義。拉斯科尼科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擁有聰慧的頭腦與令人艷羨的學識。但這些同樣造成了他孤高自大,蔑視一切的態(tài)度。但荒涼逼仄的現(xiàn)實并沒有滿足他對于自己的定位,于是逐漸產(chǎn)生出不切實際的價值觀。他將人分成平凡與不平凡兩類,自己身為一個不平凡的天之驕子,可以不去遵守現(xiàn)世的規(guī)則與法令,如拿破侖一般成為人人敬畏的君王。他將平凡的人看作虱子,可以任意去踐踏與蹂躪。而當他面對著象征剝削階層的放高利貸老太婆之時,更是在這種超人主義的影響之下,產(chǎn)生了殺人的最根本動機。即站在高等人立場之上去懲治老太婆的殘忍剝削,從而完成“劫富濟貧”與“為民除害”的偉大壯舉,從而使他墮入了最終的深淵。
二.由“罰”衍生人性之善
殺人不僅使拉斯科尼科夫成為了警察的重點調(diào)查對象,更使他陷入痛苦的則是內(nèi)心的痛苦抉擇與掙扎。而產(chǎn)生靈魂的拷問與最終選擇走向警局自首的結(jié)局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人性中仍然閃耀著善良的光輝。
1.信仰的召喚回歸。小說中索菲婭的出現(xiàn),無疑與拉斯科尼科夫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家庭的變故是她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身體,渾渾噩噩的度日。但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個虔誠的信徒。這使他與與逐漸失去內(nèi)心信仰的拉斯科尼科夫站在了鮮明的對立面上。因此當他向蘇菲婭坦白自己的罪行之時,索菲婭把問題交給了超越人的理智的更大的力量——信仰。最終拉斯科尼科夫還是接受了這份道義與良心上的責罰,將自己的靈魂皈依上帝,不再因為投機與僥幸的心理去站在道德與法律的紅線上。他重獲了信仰,即使逐漸走上苦難的十字架,但他的良知與靈魂也同樣得到了凈化。
2.苦難過后的人文關懷。最終的結(jié)尾,索尼婭跟隨被流放的拉斯科尼科夫一起去了西伯利亞,使大家的關注點繼續(xù)聚焦在這個身世悲慘的風塵女子身上。既使經(jīng)歷生活帶來的苦難,她依然保持有天真的熱忱,擁有那樣不可磨滅的對人的親近、關切、信任和期望。為何她會在拉斯科尼科夫坦白之時勸他去自首,而量刑過后又跟隨他遠赴西伯利亞?就因為她的靈魂深處,有對“人”的感情在。沒有這種感情,不但不會有那種對于理想的人的期盼、對于人能變得更好的信心,也不會有感化他人的魅力與閃光點。從而使丟失信仰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坦然面對自己應當去承受的苦難。與此同時,同樣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而擁有了跟多的陪伴。
《罪與罰》充滿著對于人性的審視與拷問,每個人在這緊密快速的劇情中都無處遁形。但是卻依然保有著本真的內(nèi)核,從而讓陀思妥耶夫斯基使這部小說充滿了“熱到發(fā)冷的熱情”,將人的精神困境以一個重要問題去呈現(xiàn)。缺失信仰即是“罪”,而“罰”則是心靈的自我救贖,在這“罪”與“罰”之間的抉擇與警示,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
參考文獻
[1]廖美琳.穿掘著靈魂的深處——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J].安徽文學.2008(7).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