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楹
摘 要: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布衣身份終身,他們在悠游山水之際對自然山水不僅是觀賞,而且也借山水寄寓自己的心境意緒,消解在官場中干謁奔競的煩惱,“我”之“意”借物而顯,“物”之境因“我”而成。境由心生,當時詞風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詞人將客觀存在的自然山水與詞人內心的審美體驗結合起來,在山林云水之審美中熨平痛苦心靈的過程。
關鍵詞:南宋 干謁 意象 清雅 時代特征
南宋后期詞人在官場干謁奔競中深味請托求人的煩勞苦悶,逐漸從名利場中退卻下來,在山林云水中消解人生的苦悶。這正印證了南宋文人羅大經的一句名言:“大概于世間一切聲色嗜好洗得盡,一切榮辱得喪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1}隱居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了隱逸之士閑適淡泊的審美趣味,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自然就追求隱逸之士以清空雅正為體的審美理想。
一
南宋后期詞人群體對詞的雅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南宋后期詞主要表現(xiàn)詞人們在隱居生活中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趣味,隱居生活讓他們領略了干謁顯宦、官場奔競、寄食、游食生活方式之外的種種隱逸之趣。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因竊自念人間世不乏清景,往往汩汩塵事,而不暇領會?!保ㄖ苊堋度浮ざ山菩颉罚┻@時,他們歷經奔競于仕途的艱難,體會到名利場中請托求薦的無望,只有疏離仕途官場,不再向往功名富貴,轉而投身于山林云水,去領略大自然的“清景”,將自然山水作為重要的審美對象??陀^存在的自然山水,陰陽動靜、開辟變化、神明無方,南宋后期詞人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表現(xiàn)它們,以此來取代游幕權門、斡旋顯宦中的聲色之娛。這一創(chuàng)作習氣具體體現(xiàn)在當時詞人的創(chuàng)作之中,就是提出了“雅正”的詞體觀念,對擴大唐宋詞的內容題材、提高唐宋詞的品格境界、推尊詞體,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也就是說,南宋后期詞人觀察自然、熱愛自然、表現(xiàn)自然的行為方式,與他們的隱居生活實踐有著深層而廣泛的內在契合,這時,他們“嘆客里凄涼,尚記得、當年雅音,低唱還好”(張炎《霜葉飛》)。南宋后期詞人以相當的筆墨描繪了自然山水中清幽靜謐的景色,相對于溺于艷情、膠著世俗物欲的干謁奔競之詞,南宋后期詞中意象的審美特征顯示了宋代世俗精神的雅化,這是當時詞人在隱居生活實踐中走出了干謁請托泥淖的結果,從而使得唐宋詞進一步打破“詞為艷科”的藩籬,真正把小詞提高到經典、嚴肅文學的地位,與詩文同尊。愿言其詳。
二
詞中的意象是為抒情服務的,南宋后期詞人大多選擇與他們隱居生活實踐內容相關的意象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意趣。通過初步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南宋后期詞中的主要意象形態(tài)大致分為三大類,即陶詩意象、漁隱意象、閑鷗意象。這些個性化的意象形態(tài)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符號,他們對意象的選擇,并非僅是出于詞人個體的偶然喜好,而是反映出了一個時期詞人群體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嬗變。
首先,我們來看南宋后期詞中的陶詩意象。南宋后期詞人大多數經歷了羈旅漂泊、干謁權貴、奔走名公巨卿之門的煩勞愁苦,他們渴望通過游覽自然景色來消解名利場上的種種尷尬體驗,因為“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2},在大自然的陶冶下體驗當年陶淵明隱居斜川棄置官場時的心情,所以,南宋后期詞中大量出現(xiàn)的桃源、斜川、東籬、柴桑、五柳、飛鳥、靖節(jié)、三徑、松菊等陶詩意象,像是一曲不絕如縷的隱逸之歌,繚繞在宋元易代之際的詞壇上。
吳戰(zhàn)壘先生曾說:“有的意象經過若干代人的反復運用和轉述加工,凝聚了多層次的內涵,可以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和歷史性的回味?!眥3}南宋后期詞人胸中郁結著種種干謁權貴時受盡的窩囊尷尬委曲求全之氣,與陶淵明的心境相吻合,正如他們自己所說:“自丙子亂離崎嶇,遇事觸物,有所感憤,有所悲憂,有所好樂,一以和陶自遣……于流離奔避之日而有田園自得之趣,當偃仰嘯歌之際而寓傷今悼古之懷,迫而裕,樂而憂也?!眥4}千載豪杰失意懷抱如出一轍,因此,他們反復地襲用陶詩中的意象,模仿陶淵明的閑雅情趣,以解脫痛苦、化其郁結,借陶淵明之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陶詩意象是文化內涵最為豐富深刻、最易觸動南宋后期詞人內心情感的意象,反映了南宋后期詞人在苦讀、競爭、入仕這一過程中狹路奔波、干謁權貴、斡旋顯宦、請托無門仕進無路的生活實踐中崇陶的熱忱,表現(xiàn)了南宋士大夫人格精神的多重側面和他們深味干謁奔競之情累后尋求解脫的心路歷程,展示出他們性格中所積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詞學史和陶淵明接受史上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
其次,我們來看南宋后期詞中的漁隱意象。
“古來賢哲,多隱于漁。”{5}(劉克莊《木蘭花慢·漁父詞》)漁隱,是隱逸文化的代表形態(tài)。南宋后期詞中與“漁隱”意象相關的主要是張志和、嚴光、范蠡、張翰等的典事。
中唐詞人張志和所作的《漁歌子》可謂文人漁隱詞的濫觴,形成了一種隱逸的文化符號。南宋后期詞中的漁隱詞很多是繼承了張志和的意趣。如張炎說:“張志和與余同姓,而意趣亦不相遠。……作《漁歌子》十解,述古調也?!逼湓~云:“聊適興、且怡顏。問天難買是真閑”、“沽酒去,閉門休。從此清閑不屬鷗。”邵淵耀評曰:“清遠閑雅,志和有嗣音矣?!眥6}南宋后期詞人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xiàn)了志和嗣音,并在宋元易代之際顯得更加超世脫俗,如周密也是一個典型的繼承志和之風范的隱士詞人,試看他對張志和的傾慕學習:“身世飄浮嘆逝波,登瀛超海事蹉跎。風燈浪搖鄉(xiāng)夢,夜櫓鳴霜雜棹歌。元子一官真漫耳,曾參三釜奈貧何。歸來好覓元真子,浮玉山前理釣蓑。”{7}可以說南宋后期詞人的漁隱詞,與其說是在釣魚,不如說是放情山水間、以詩酒優(yōu)游,釣得一份悠閑自在的樂趣。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建構一處靈魂的避難所,以消解干謁顯宦時低聲下氣、違心曲意、行卷送賄、奉承拍馬、挖空心思處心積慮仍請托無門、仕途無望的殘酷現(xiàn)實。俗話說“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歷盡曲折、備嘗艱辛地干謁求薦、翰旋改官仍無效時,越走越窄的仕途將南宋后期文人逼向了大自然的山林云水,正如仇遠在《金縷曲》中所說:“流水無聲云不動,向漁郎、欲覓桃源路。”歸去來兮、遁跡隱居,在虛擬的桃源世界里尋求解脫,把高遠的情思外化為詞中清空高雅的境界。
大自然是南宋后期詞人玩賞游樂的對象,陶淵明、張志和等是他們心中崇拜的偶像。在對自然山水的玩賞中,他們將這些典型的具有隱逸文化符號意義的隱士形象聚集在一起,傳達出一切干謁奔競、請托求薦的努力都是無意義的,人生短暫、歷史虛無的隱士人生觀。
嚴光隱居富春山,垂釣東陽江,后人仰慕“先生之風”遂名其釣處為“嚴陵瀨”,他坐過的石頭都被稱為“嚴陵釣壇”{8},南宋后期詞人也心向往之,“高子陵之風久矣,且將徵微言以自信”{9},在詞中也是多用嚴光事典喻隱遁之意。
從南宋后期詞中跟“張翰”“范蠡”事典有關的意象中也能夠透視他們的歸隱之念,他們詞中與“范蠡”事典相關的意象群如扁舟、五湖、鴟夷等也大多體現(xiàn)了這種隱逸精神。
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佐越滅吳后,功成身退,泛舟入五湖隱居。從“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10}起,后世文人筆下的“范蠡扁舟”的意象就表達了遠離塵囂、淡泊名利的意趣,傳達出文人對自由隱逸生活的向往,南宋后期詞中的“范蠡”意象群也大都是這種隱逸情懷的體現(xiàn),如:“笑拍闌干呼范蠡,甚平吳,卻倩垂綸手。吁萬古,付卮酒?!保ㄖ苊堋度檠囡w》)、“他年五湖訪隱,第一是吳淞第四橋。”(張炎《瑤臺聚八仙·為野舟賦》)、“何時向、溪流練帶,一舸載鴟夷?!保ǔ疬h《滿庭芳》)用范蠡平吳泛舟五湖事,反復詠嘆范蠡、五湖、扁舟,喻隱遁之意。正如譚瑩所說:“江湖遁跡竟忘還,詞品尤推蔣竹山。心折春潮春恨語,扁舟風雨宿閑灣。”{11}通過南宋后期詞人蔣捷詞中江湖遁跡的隱逸意象來論其詞品。
最后,我們來看南宋后期詞中的閑鷗意象。南宋后期詞中的鳥類意象大都是棲息于水邊的鷗鷺,與魏晉盛唐時期士人大量描寫的大鵬鴻雁不同,南宋后期詞人喜歡在詞中描寫鷗鷺,借以代指企求擺脫現(xiàn)實政治桎梏的隱士。他們歷經仕途跋涉、奔走權門、干謁顯宦、寄食、游食的種種尷尬窩囊生活體驗后,渴望尋求解脫之路,向往也像鷗鷺一樣閑適飄逸,在詞中他們對鷗鷺情有獨鐘,便是一種很自然的審美選擇。如:
知我者、燕朋鷗友。(周密《乳燕飛》)
水曲芙蓉,渚邊鷗鷺,依依似曾相識。(周密《秋霽》)
對滄州,心與鷗閑。(周密《采綠吟》)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蔣捷《梅花引·荊溪阻雪》)
幾回獨立長橋,扁舟欲喚,待招取、白鷗歸去。(張炎《祝英臺近》)
扁舟忽過蘆花浦。閑情便隨鷗去。(張炎《臺城路》)
詞人通過描寫鷗鷺,流露出他們對清閑自由生活的渴望,向往與閑鷗一樣,尋求一份悠閑自在的樂趣,這幾乎是對佛道“無心”無為、出世逍遙態(tài)度和清閑自在生活情趣的直接發(fā)揮。從詞中的那些閑鷗意象,我們能大致感覺到南宋后期詞人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與心靈情懷,那就是他們在“四舉無成,十年不調”(劉過《沁園春》)、“我自匆忙天未許,贏得衣裾如土”(劉過《念奴嬌》)、“長安道、奈世無劉表,王粲疇依?”(劉過《沁園春》)的干謁奔走權門生活中希望遺落世事、羨超脫現(xiàn)實苦悶的精神情懷。
三
隱逸現(xiàn)象,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古代士人不與統(tǒng)治階層合作,與當時的統(tǒng)治階層疏離,游離于統(tǒng)治階層之外,超然出世或憤世嫉俗,回歸自然的行為方式和精神境界。作為中國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中的一個層面,隱逸與其它社會文化領域中的諸多層面尤其是干謁奔競相互交叉與滲透。隱逸現(xiàn)象源遠流長,隱逸文化涵蓋面也很廣,這是一個非常豐富寬廣而有待不斷開拓的研究領域。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特點,就會產生不同的隱逸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環(huán)境。正如丹納所說:“每個形勢產生一種精神狀態(tài),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tài)相適應的藝術品。因為這緣故,每個新形勢都要產生一種新的精神狀態(tài),一批新的作品?!眥12}這里的“形勢”,我們認為,主要就是指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即文化環(huán)境,隨著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推移變化,士人的精神面貌也會顯示出新的特點。
這種隨著社會文化環(huán)境而變化發(fā)展的士人精神面貌必然會在文學作品中得到顯現(xiàn),其意義,或許正如劉永濟先生曾指出的:“文藝之事,言派別,不如言風會。派別近私,風會則公也。言派別,則主于一二人,易生門戶之爭;言風會,則國運之隆替、人才之高下,體制之因革,皆與有關焉。蓋風會之成,常因緣此三事,故其變也,亦非一二人偶爾所能為?!眥13}這里的風會,指的也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習尚,即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南宋后期詞人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反映了一個隱逸風氣盛行的時代,我們就有必要對這一詞人群體生活的特定背景在唐宋詞史上的意義做一簡略說明。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指出的:“如果強調一點來說:隱士思想,與歷史上的隱士們,實際上,便是操縱中國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眥14}我們認為,從隱逸現(xiàn)象的角度,也可以考察各個時代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精神的某些特點。所以,研究南宋后期詞人群體干謁奔競心態(tài)之轉向及其后來隱居生活實踐在唐宋詞發(fā)展史上的意義、研究他們在詞中所展示出來的獨特人格精神及其所代表的時代情緒、發(fā)掘出南宋后期詞中意象的審美特質與時代文化的關系,或許是一個有價值的課題。
{1}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二),王瑞來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73頁。
{2} 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77頁。
{3} 吳戰(zhàn)壘:《中國詩學》,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頁。
{4} (宋)舒岳祥:《劉正仲和陶集序》,《閬風集》卷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187冊,集部一二六,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25頁。
{5} 唐圭璋編、王仲聞參訂、孫凡禮補輯:《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327頁。
{6} 葛渭君、王曉紅校輯:《山中白云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頁。
{7} 周密:《買航歸》,《草窗韻語》卷四,民國十三年烏程蔣氏密韻樓景刊宋刻本。
{8}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一百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嚴光傳》,(唐)李賢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41頁。
{9} (宋)何夢桂:《潛齋文集》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188冊,集部一二七,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64頁。
{10}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168頁。
{11} 孫克強編:《唐宋人詞話》,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896頁。
{12}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66頁。
{13} 劉永濟:《詞論》卷上《風會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頁。
{1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GD11XZW06)及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1ZC-36)階段性成果
作 者:丁 楹,文學博士,肇慶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