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文臻 陳莉莉
現(xiàn)在有些生物教學仍然是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生物界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生物的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有效的利用現(xiàn)有的實驗室,利用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yǎng)多種能力的主渠道。就我對初中的生物教學談談以下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屬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對認知活動起著指導、調節(jié)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習過程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只有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xiàn)象、認識現(xiàn)象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從而以興趣激發(fā)起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這是生物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興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興趣在于探索隱蔽的現(xiàn)象或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常常會熟視無睹,而揭示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卻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絢麗多彩,可作為學生觀察、研究的對象十分豐富。我們應該把生物教學的背景擴大到廣闊美麗而又蘊含許多奧秘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生物知識,探索生物現(xiàn)象的本質。如在講述《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節(jié)時,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實和現(xiàn)象的聯(lián)結點上,即“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對學生說:“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這生命活動在盛夏尤其活躍,沒有這種復雜的生命活動,樹木便無法活下來?!?/p>
第二,運用知識,激活思維,是興趣不竭的源泉。我們應該不斷地激發(fā)、強化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盡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創(chuàng)造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課內,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識并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重實踐、重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外與課內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內知識,使學生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都能得到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查閱了很多資料,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或到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之中觀察形形色色的動植物,讓學生在觀察中驗證生物學知識與規(guī)律領悟生物學觀點,并從已知中不斷地引出未知,這種做法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
二、積極誘導學生參與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應該為“學”服務。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才能使課堂中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正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識、解決的任何問題,是他們自己獲得的,所以就比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更徹底地屬于他們自己。但是“一刀切”、“齊步走”等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如,教師滿堂的地講,學生毫無興趣的聽;教學內容封閉;教學信息缺少雙向的交流,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效果較差,優(yōu)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了等。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應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實行“分組教學、合作達標”。所謂“分組教學”是指通過學情分析,將所教班級學生按照學業(yè)水平、能力、性別、個性特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7人不等,根據學生特長如生物基礎知識、實驗技能、某種生物的觀察或飼養(yǎng)等,選出組長(組長可根據學習內容選定),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習、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胺纸M教學、合作達標”的程序是:①目標定向。教師布置可供選擇的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yè)內容,各小組自主選擇、接納。②組內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先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小組內發(fā)言交流。教師對小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和調控。③全班交流,小組代表綜合學習結果向全班匯報。事實證明,采用“分組教學、合作達標”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如此,這一教學組織形式能有效地糾正教師“獨占課堂”的不良傾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也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注重學生思維的參與。課堂中學生的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如講述《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一節(jié)時,筆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講臺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要讓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學們提供什么條件?反之呢?這說明了什么?如何把影響月季生活的因素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問題回答的也比較準確深刻;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如,教學目標可由學生提出,使教學中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生的問題;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完成;實驗先由學生設想、設計、操作,再由教師點評;各種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應用前景讓學生暢所欲言等等。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教材或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自己主動努力獲得的豐碩成果。
三、有效提問
1.有效提問要求問題保持大眾性提問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共鳴,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后要求回答,課堂氣氛可立即活躍,提問要向全體學生發(fā)問,抽答面要廣,這就必須要求所提問題必須具有大眾性。提問之后要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在適當的時候(如課堂氣氛活躍時),可以適當增加提問的難度,但難度不可過高。教師可以相應到引導。
2.有效提問要求問題有一定的價值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材中找出標準答案的問題是常見的。有效提問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問題提有所用,有學習價值。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有效提問要求避免“滿堂問”曾經的教學是“滿堂灌”,新課程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滿堂灌”的現(xiàn)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又遭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教師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諸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低級問題充斥課堂,這種課堂氣氛可能是活躍了,但學生收益不多,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沒變,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難點,擠占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