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 要:明清之際,說唱文學發(fā)展迅速?!缎戮幚L圖三國志鼓詞》在綜合《三國志演義》等歷代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對三國題材故事進行了新的演繹。本文從形式結構、語言運用、情節(jié)設置、人物刻畫等方面進行論述,以呈現(xiàn)《三國志鼓詞》的獨特風采。
關鍵詞:鼓詞 《三國志》 藝術特色
一、三國故事:滾滾長江水,悠悠三國事
三國故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晉陳壽作、劉宋裴松之注的《三國志》,從正史的角度描繪三國風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等,則以正統(tǒng)的詩詞創(chuàng)作品評三國史事。元代不僅出現(xiàn)《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等講史話本,更涌現(xiàn)出《單刀會》《雙獻功》等雜劇經(jīng)典劇目。明小說《三國志演義》被列為“奇書”,將三國故事的創(chuàng)作推向難以逾越的高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的經(jīng)典。明清以降,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與活動更加種類多樣、深入人心。鼓詞興起于明清,流傳影響達民國乃至解放后,為人們所喜愛。鼓詞演繹的三國故事在這段時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飛入尋常百姓家??梢哉f,三國故事早已滲透到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相關的敘述、欣賞及評論不勝枚舉。然而,從鼓詞角度展開的三國故事研究卻不夠充分。
二、鼓詞與三國:俚詞暫莫論,開篇說英雄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將說唱分為評話類、相聲類、快板類、鼓曲類、少數(shù)民族類等五大類。其中,鼓曲類又分為鼓詞、彈詞、道情等八個小類。據(jù)《中國鼓詞總目》的著錄可知,長篇的《三國志鼓詞》在流傳過程中,大致有刻本、抄本、石印本三種系統(tǒng),目前統(tǒng)計有十七種版本,其中石印系統(tǒng)的本子多達十一種?!肚遘囃醺厍尽窞槌鞠到y(tǒng)的代表,石印本在內容上與刻本有更直接的關系。這套《新編繪圖三國志鼓詞》刊行于民國元年,為上海久敬齋石印本。整套鼓詞由兩部分構成:繪圖部分位于第一卷卷首,將三國出現(xiàn)的眾多人物按故事演進順序依次列位,共七十二人。文字部分位于繪圖之后,共分八卷,每卷回數(shù)不同,但均在四十回以上,總計三百三十三回,未設回目。繪圖部分開篇奪人,以漢獻帝、伏皇后、伏完開首,到董卓、呂布、貂蟬出場,故事徐徐展開;以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結尾,串聯(lián)魏、蜀、吳三國各路風云人物,歷史漸次收尾。
三、三國志鼓詞:戰(zhàn)事起紛紜,妙語似天成
鼓詞是以鼓、板擊節(jié)說唱的曲藝形式。鼓詞文本是演出藝人說唱的文字底稿,其定、刊刻、出版,要經(jīng)過不斷的積累、修改與加工潤色。本文對這套《新編繪圖三國志鼓詞》進行簡要的解讀與研究,主要著眼于鼓詞文本。
第一,從形式結構上看,這套鼓詞作品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以回目為結構方式,與章回體小說類似。每回分為開頭、正文、結尾三部分。開篇常引用詩詞,或為名言佳句(較多使用“西江月”格式),或為作者自創(chuàng)。正文套用“俚詞勾開,書接上回”“西江月罷,書歸正本”等語接過開篇詩詞,以“話說”二字展開敘述。正文主要由散文形式的敘述性白話和詩詞形式的描述性唱詞構成,可謂韻散結合。敘述性白話主要用于講述事件的發(fā)展經(jīng)過,推動情節(jié)。例如:“話說黃巾賊黨來攻幽州城池,太守劉馬聽說賊兵將至,自己兵少,唯恐寡不敵眾不能防守城池,遂急出榜招募鄉(xiāng)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本處一家英雄……”(一卷第一回)從漢末朝政昏聵引發(fā)黃巾起義講起,引出劉備。描述性唱詞多用于描繪具體的打斗場面,或刻畫人物的形象及心理,韻律嚴整,朗朗上口。例如,呂布大戰(zhàn)張飛:“這一個恨殺胸膛沒出氣,那一個怨結肝腸積下仇;這一個方天畫戟分心刺,那一個手擰蛇矛連聲呼;這一個連聲叱嘆冒失賀,那一個口中大罵無義徒;這一個馬快戟饞要取勝,那一個身強力勇不得輸……”(一卷三十七回)極言二人武藝之高、交戰(zhàn)之烈。結尾形式不固定,或以敘述作結,或用唱段結束,或用“諸君不明,下回分解”及“西江月”等詩詞來結尾。
第二,從語言運用上看,雅俗共舉,搖曳多姿。從《三國志》到《三國志演義》,三國故事不僅完成了史家講史到文人著述的蛻變,語言風格也從秉筆著史演變?yōu)椤拔牟簧跎睿圆簧跛住??!缎戮幚L圖三國志鼓詞》是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其創(chuàng)作語言既含文人雅詞,也加入相當?shù)拿耖g元素,體現(xiàn)出多樣的風格。首先,詞句典雅符合表達需要,令文章增色。例如,孔明朗誦的曹植的《銅雀臺賦》(三卷第九回),孔明祭拜周瑜誦讀的祭文(四卷第九回),以及曹操大宴群臣、橫槊賦詩的詞句,言辭之典雅,含義之蘊藉,令人回味無窮。其次,鼓詞的唱詞多為七言或十言,常用口語、方言。例如,孫翊之妻徐氏設計殺媯覽,“打扮得齊齊楚楚”(二卷三十三回);蔡瑁陷害劉備,劉表要斬蔡瑁,“可惱真可惱可惱真可惱,吩咐聲兩邊武士綁出門;哎呀呀快斬快斬快快斬,轅門外立刻斬首不留
情……”(二卷二十六回)這些語句符合人物的表達習慣,令人物形象頓時鮮活,同時也巧妙地展示了鼓詞的說唱特色,調動了觀眾的聽覺神經(jīng),讀者閱讀文本仿佛就能看到一場令人拍案叫絕的鼓書演出。再者,雅俗并用,不僅根據(jù)場景、人物的不同而有所選擇,在相同的環(huán)境與人物上也顯示出卓越的表達功效。例如,周瑜嫉妒孔明之才,既有直抒胸臆“不殺諸葛村夫,怎解我心頭之恨”的憤懣氣話(三卷三十五回),也有臨死前“既生瑜何生亮”那羽扇綸巾式的無奈感慨。這樣的表達方式為鼓詞注入活力,使表達更“接地氣”,讓讀者、聽眾讀之親切,觀之忘俗,令文章生動多樣、搖曳生姿。
第三,從內容表達上看,結構層層展開,情緒酣暢淋漓。三國故事“陳敘百年,該括萬事”(高儒《百川書志》),這套鼓詞既有高昂激烈的氣勢,以全景式描繪戰(zhàn)爭場面、政治策略、外交交鋒;也有細致真切的情感刻畫,將詩情畫意、情深意切貫穿其中。例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展示了英勇的戰(zhàn)爭場面,桃園結義、三顧茅廬、橫槊賦詩則體現(xiàn)了濃重的生活興味、兒女情長。鼓詞繼承了敘事文學在結構文章、設置情節(jié)等方面的長處,又以平實可感的語句彰顯了人物的性格,令表達更酣暢淋漓。例如,劉備尋訪孔明兩次不遇,張飛“不用兩家哥哥去了,只用一條繩子,待老張自己前去走走,保管馬到成功”(二卷三十回),雖然莽撞,倒也可愛;劉備久立階下,孔明晝寢不醒,張飛大怒,“咱大哥侍立欽欽階前站,他竟然挺著身子推耳聾”(二卷三十一回),體現(xiàn)了勇張飛的直言快嘴、赤膽忠心;長坂坡前掃起揚塵讓曹軍誤認為有伏兵,展現(xiàn)他粗中有細;長板橋大吼三聲,嚇退曹軍,“喝的那河水倒流兩分張,旁邊里寒林黃葉紛紛落,鵲巢中驚起飛鳥遠翱翔……老阿瞞唬了一個面兒黃”(二卷四十三回),寫出他的剛勇異常。這些文字,或直白利索,或憨厚爽快,或心機微張,或率意奔放,讓人讀之暢快,想必說書者、聽書人也大呼酣暢。
四、品評獨到:千載生前事,誰言身后名
千百年來,人們對三國人物的評議眾說紛紜?!缎戮幚L圖三國志鼓詞》的主要立場依然是傳統(tǒng)的“擁劉反曹”,但對具體的人物與情節(jié)則進行加工改造,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也迎合了讀者的欣賞趣味。
首先,根據(jù)事態(tài)發(fā)展評說人物。呂布驍勇第一,出場就評他“好一個少年英雄”(一卷第七回);與劉關張大戰(zhàn),則說“好一個萬將無敵呂奉先”(一卷十四回);欲與袁術結親,被評“呂奉先有勇無謀真蠢材”(一卷二十七回);遇事多次更張,則評他“好一個水性楊花呂奉先”(一卷三十一回)。其次,展示說唱者的獨立思考。呂布想求劉備規(guī)勸曹操而被劉備拒絕一事,作者認為“玄德既知能啖父,爭如留取害阿瞞”,發(fā)出劉備不如留呂殺曹之念。其后,又轉念“曹操非丁原、董卓可比,曹操若不殺呂布,必要重用呂布。他能重用呂布,必能防備。曹操先以恩厚待之,再用計牢籠之……呂布豈能復害曹操?使曹操收留呂布,為虎添翼也”。展示了鼓書作者心思之縝密,考慮之周全,也從他窺探劉備心理的角度寫出劉備的深謀遠慮、心機深重。再次,獨特的情節(jié)布局與安排。呂布被殺,“自此不知貂蟬下落”,鼓詞一反紅顏禍水、美色誤國之論,力挺貂蟬忠義,盛贊她“好一個忠肝義膽貂蟬女,留下段藹藹芳名萬古傳”(一卷四十回)。曹丕納甄氏為內室,鼓詞增添了曹甄調情、“寬衣解帶”、曹操應允等情節(jié),并援引蒲松齡、鄭板橋等人“莫為甄妃感寂寥,袁曹風味舊曾饒”之語,感嘆甄氏失節(jié)乃“千古笑談”(二卷二十一回)。周瑜與小喬戲謔一事新鮮別致,巧妙地展示了諸葛之智、周瑜之愚、小喬之敏。這些情節(jié)多圍繞男女之情展開,為金戈鐵馬的英雄場面增添了幾許兒女柔情,不僅緩和了劍拔弩張的氣氛,也引起了聽眾的興趣。
青山伴夕陽,鼓詞說三國。歷史之詭譎,場面之波瀾,結構之巧妙,人物之傳神,言語之精到,融會成一段史事,瑰麗壯美。正史之言、平話之音為底,民間故事、戲曲小說相佐,鼓詞為衣,說唱為形,成就了《新編繪圖三國志鼓詞》,魅力獨特。
參考文獻:
[1] 龔敏.清刊全本《新編三國志鼓詞》考述[A].第二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2007:10.
[2] 李豫,于紅.清末民初上海石印鼓詞小說文化現(xiàn)象透視[J].閱江學刊,2011(1).
[3] 賈廣瑞.車王府曲本《三國志鼓詞》中除暴母題的文化蘊涵[J].滄桑,2009(3).
[4] [日]中川諭.清代的三國通俗文藝與《三國演義》[J].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8(1).
[5] [日]上田望.三國說唱文學淺談——自清朝至現(xiàn)代[J].中國俗文化研究,2003(5).
[6] 李雪梅,李豫.晚清民國“上海石印鼓詞”概念闡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7] 韓霄.三國故事說唱文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