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政坤
化學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探究性學習,在關注學習結果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情、意的發(fā)展,滿足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的需要,其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師生的激情與智慧的生成過程。當今的課堂教學,就是把這種過程意識遷移到教學中去;就教學而言,全過程應包括準備、實施、拓展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其順序就是: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拓展。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包含有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下面,就此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課前準備的體會
課前準備是一節(jié)課的籌備,課前準備的越充分,才會上得越得心應手。它分為教師的準備和學生的準備。其共同特點是都涉及物質的、精神的(或心理的)、知識的等三個準備。
1.學生的準備
學生課前的物質準備是指對當堂課所用的課本、資料、筆記本、草稿本、作業(yè)本、筆、制圖用具等有形的、看得學生的精神(或心理)準備是指當聽到上課鈴聲響起,就要意識到自己趕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做好上課的心理準備,以便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學生課前的知識準備就是指學生在預習當堂內容之后對所學內容涉及的“臨近”知識的儲備,以及預習中生成的問題,以便課中聽課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教師的準備
(1)教師心理定位:由于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其中的定位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當然教師有時又是作為便于學生查閱的“資料庫”和可供咨詢的專家出現,但決不是往日那種只授業(yè)解惑的師道尊嚴的不可侵犯的權威。因此,教師心理上要承受且自然的適應這種身份的變遷。
(2)實施“學與教”框架的準備:由于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知識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精神,因此教師要構建一個靈活多變且富于實踐的開放性課堂實施結構框架,同時布置指導學生完成課前之任務——課前預習導讀——學生提出問題并填寫好預習問題生成單一教師整合問題并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3)材料準備階段:為了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知識過程的教學活動,活動的群體是幾十位個性多樣、思維多樣的學生,也就要求其結構形式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及實踐性,而結構形式的開放性很大程度取決于開頭材料或過程材料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因此,教師準備供學生學習研究用的材料和實踐用品——如習題、問題、解決問題的必備知識、實驗藥品和儀器、制備的課件,甚至包括對實施過程中可能臨時產生緊急問題的預見性等等,都必須是充分的和準確的預測準備。
二、對“課中”學生討論的體會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是實現落實教學環(huán)節(jié)和達成教學目的的實質性關鍵性階段。教師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還學生一個活躍的空間,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把自己定位在觀察、反思、參與、總結的工作中,要說的、要做的都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心理要營造一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其精彩片段是“小組討論——各小組小結性陳述——全班大討論——學生總結及評價——教師評價”。就此環(huán)節(jié)有以下感悟。
1.討論需要創(chuàng)設寬松情境
新課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實施使我體會到,在充分認識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討論過程。此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活動起著組織、領導和指導作用,為了使這種思維活動卓有成效,一定的隱藏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隱藏自己思維之前,首先應把自己的外在權威隱藏起來。教師以與學生同樣的好奇、同樣的興趣、同樣的激情,融入學生中間,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甚至帶有幽默意味的寬松情境,讓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將思維發(fā)散開來,動腦動手并動口,大膽地發(fā)表對所議問題的看法;學生在討論中,受到老師、同學充分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闡釋與交流,得到民主平等情景下的修正,提高并產生“共振效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動性,充分感受學識產生、發(fā)展的過程。
2.討論需要掌握“五度”
“教師的職責現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拿出現成論點的人?!苯M織討論時,教師要把握好火候,可以概括為“五度”,即梯度——如設置知識臺階;跨度——如知識塊之間、學科之間的關系;深度——如要求的難易;密度——如容量的多寡;廣度——如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教師要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不斷地提醒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并引導他們去與新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
三、對評價的體會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價值判斷的過程,這種判斷對學生的學習有鑒定作用,更有導向和激勵作用。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主要由學生客觀性表決評價和教師總結評價構成,評價時,可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它是一堂課的終結,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應從心理的積極高度加以科學的鼓勵和激發(fā),盡可能去發(fā)現每個學生的在課堂表現的閃光點,多用贊譽之詞,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樣就有可能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即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力量,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并進一步轉化為學習動力,朝著教師希望的方向發(fā)展。評價的終極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評價的結果意在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和啟發(fā)學生,最終實現“學到知識、學會學習和培養(yǎng)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