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丕杰
“隔百岸觀火”語本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呵旁觀者文》:“旁觀者,如立于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其紅光以為樂;如立于此船,觀彼船之沉溺,而睹其鳧浴(鳧?。焊∮危┮詾闅g?!焙笠浴案舭队^火”四字成文,比喻見到別人有危難,不加救助,卻在一旁看熱鬧。例如魯迅《且介亭雜文·答(戲)周刊編者信》:“假如寫一篇暴露小說,指定事情是出在某處的罷,那么,某處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處人卻無異隔岸觀火,彼此都不反省?!庇秩缌簩嵡铩堆派嵝∑贰ば覟臉返湣罚骸叭思矣袨碾y,你怎么可以悠閑看熱鬧?悠閑地看熱鬧便至少有隔岸觀火之嫌。”巴金《望著總理的遺像》:“茍安不能得到和平,火燒到門口,我們也無法關門建設,更不能隔岸觀火。”
理解和使用這條成語的關鍵在“火”字。首先,“隔岸觀”的是“火”,而不是“花”或別的什么。“花”離遠了可能看不清楚,“火”則不然。《尚書·盤庚》:“予若觀火?!笨追f達疏:“言見之分明如見火也?!笨梢姟盎稹笔恰耙娭置鳌钡?,不然怎么說“洞若觀火”呢?其次,“火”就是火災,比喻危難。面對別人的危難,自己卻作“隔岸觀”,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當然是一種不可取的態(tài)度。有人恰恰丟掉了這個關鍵的“火”,只取“隔岸觀”三字,不管觀的是什么,只要不是近距離地觀察,身臨其境地參與,都說成“隔岸觀火”。因為“觀”的不是“火”,又隔著很寬的河岸,其結果只能是看得不真切,了解不深入,理解不透徹,不能切中要害等等,而與態(tài)度是否正確毫無關系。這就同這條成語的意思相去甚遠了。如此斷章取義,自然會造成種種誤用:
一、既然是“隔岸觀”,當然是有距離了。例如:
(1)在看得見、摸不著的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上了解政府工作現狀,終究有點“隔岸觀火”的感覺。這次陜西省首開的“省政府見習生”先河……真正實現了零距離接觸、實打實感受、面對面交談,設身處地參與其中。(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9月14日)
(2)陳導拍攝的越南題材電影也大多給人以仿佛隔岸觀火的冷靜的距離感——而距離感或疏離感恰恰是村上文學的一個主要特色。(《成都日報》2011年9月14日)
二、既然是“隔岸觀”,當然是看不清楚了。例如:
(3)對于這一重大事件(按,指足壇打假掃黑),很多消息都不夠權威,公眾大多一頭霧水,有時候連媒體也是霧里看花,隔岸觀火,只能你猜我猜大家猜。(《新華日報》2011年2月17日)
(4)大多數開發(fā)商對于[市場]形勢的判斷,猶如隔岸觀火不甚清晰,因此在定價問題上,也就自然會顯得格外謹慎,不敢貿然行動。(《東方早報》2012年2月16日)
三、既然是“隔岸觀”,當然就不能深入實際、切中要害了。例如:
(5)走基層,怎么走?那就是走出辦公室,走近尋常家;走出上層,走入基層;走出會場,走進現場。因為高高在上發(fā)現不了問題,隔岸觀火分析不了問題。(東方網2012年9月11日)
(6)常聽人說當下的文藝批評多見的是“文藝表揚”,關鍵是這些“文藝表揚”做到“鞭辟入里”也甚為不易,多見的是“隔靴搔癢”乃至“隔岸觀火”。(《光明日報》2012年5月2日)
以上諸例,觀的都不是“火”,而且都同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幸災樂禍的錯誤態(tài)度毫無聯系,顯然是把“隔岸觀火”當成了“隔岸觀”。
更有甚者,不但丟了“火”,連“隔岸”也不要了,只抱住一個“觀”字,把“隔岸觀火”當成“觀望”的同義語,錯得更加離譜了。例如:
(7)“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后,由于以往歷次政治運動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大多數人仍然存有隔岸觀火的心理。(人民網2012年1月19日)
(8)(新)技術的使用,無疑將會為企業(yè)的資金流動帶來極大的影響,而且效果……也難以預期。因而,許多企業(yè)都只能隔岸觀火,望而卻步。(新華網201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