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蓓莉
1919年4月30日午后,28歲的北京大學代表胡適、與胡適同歲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代表陶行知、33歲的江蘇省教育會代表蔣夢麟和其他幾位中國青年學者,終于迎來了發(fā)自日本的熊野丸號輪船,歡喜地迎接近60歲的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及其妻子艾麗絲、小女兒露茜。
三天后,杜威在江蘇連續(xù)兩天作了兩場《平民主義的教育》演講,千余青年冒雨趕來,《東方雜志》1919年16卷6號載周由廑所撰文章形容說“聽者之眾,幾于無席可容”。杜威在中國的演講之旅正式開始。
在江蘇做第二場演講時,恰逢“五四運動”爆發(fā)。中國民眾“為了建立一個統(tǒng)一而獨立的民治國家而進行的斗爭的吸引力”,使原本計劃在1919年夏天回美國的杜威一家改變了行程,他們決定留在中國,遂向哥倫比亞大學請假一年,得到了學校當局的同意。
一年即將屆滿時,他們還舍不得離開,經再次申請,又得以延長一年,直到1921年7月24日才由青島登船,戀戀不舍地揮手作別。
在中國生活的兩年兩個月零二十四天里,杜威除了教學,還做了大小演講200多次,足跡遍及當時二十二個省中的十一個:奉天、直隸、山西、山東、江蘇、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
在中國生活的兩年里,杜威是老師,甚至被尊為“西方的孔子”。1919年10月19日晚7時,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由教育部、北京大學、尚志學會、新學會為杜威六十歲舉辦壽宴。會上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學致祝詞,在祝詞中,蔡元培提及杜威博士與孔子生日時間偶合,他將杜威博士與孔子的學說分別作為西洋新文明與中國大部分文明的代表,比較了兩者的異同。異處例如:孔子尊王,博士提倡平民主義;孔子說女子難養(yǎng),博士說男女平權;孔子說述而不作,博士說創(chuàng)造。兩人亦頗多相似之處,例如,以教育論,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平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破除了階級區(qū)分;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作為普通學,用德行、政治、言語、文學四科作專門學;孔子針對不同學生應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是為“因材施教”??梢哉f,孔子的學說亦重在發(fā)展個性、適應社會,提倡經驗、試驗與思想的并重,這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旨。蔡元培認為東西文明的整合是用西洋科學的精神整理中國國故,以產生新義。蔡元培分辨孔子與杜威思想同異及結合中西思想的努力,以及《民國日報》、《申報》、《晨報》等新聞媒介長篇累牘地給公眾連載報道杜威演講全文,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新文化學人致力于謀求在中西文化的嫁接中孕育文化奇葩的縮影。
在中國的生活里,杜威也做了學生:他體驗了這個古老國度里諸多與自己年輕的祖國相異的文化與習俗,并由衷地敬佩中國民眾創(chuàng)建共和國的努力和巨大的熱情,他不僅從年輕的共和中國得到了社會教育作為社會進步工具重要性的生動證據(jù),甚至根據(jù)自己中國之行的經驗和新的認識,而對自己關于個人與社會、習性與沖動之關系的著作《人性與行為》大加修改方才付梓。
中國,是杜威除自己的祖國以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外鄉(xiāng);中國,也是除了自己的祖國以外,杜威最為關注的國家。在中國的兩年,杜威在1914年創(chuàng)刊的《新共和國》和1898年創(chuàng)刊的《亞細亞》兩個雜志發(fā)表了幾十篇文章,向西方介紹中國并為中國辯護。
“杜威在中國”的話題,我們可以贊慕,可以批判,可以平和地了解,但就是無法繞過。
平民主義教育的政治與社會哲學
杜威在華講演的主題,是民治的政治與社會哲學、科學的實驗方法和教育。美國學者基南在《杜威在中國的實驗——民國初期的教育改革與政治權力》一書中,將這三者貼切地比喻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民治的教育,以科學的實驗主義為方法,以創(chuàng)建基于民治哲學的社會為目的,三者之間相輔相成。
教育如何促進民治社會的創(chuàng)建呢?
首先,將公共教育作為“國家”的責任,由國家實施平民教育。杜威在《教育哲學》的演講中說,教育不是個人的事業(yè),是社會的、公家的和政府的責任,是人類社會進化最有效的一種工具,應由國家實施,政府當承擔為公共學校撥款的責任,由此,使曾為特別階級施行的教育變?yōu)槠占敖逃?,讓每一個平民亦能享受公共教育。
對普及教育的呼喚,追求的是一個國家教育機會的平等。在杜威用民主的理想打破階級、種族和國家之別時,他謀求的是“一個社會必須給全體成員以平等和寬厚的條件求得知識的機會”。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的演講中數(shù)次呼吁中國發(fā)展普及教育以促進平等,且通過教育促進人的自由發(fā)展。
其次,教育目的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來制定,從而避免設立一個范圍偏狹、排他的、含有敵對性質的國家目的。教育目的包含個人與社會兩個維度:教育的個人方面,在于學生成長為主動、獨立、活潑、有創(chuàng)造力和判斷力的人;教育的社會目的又分為政治與社會生活方面,民治國家的政治教育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與行使公民的權利,同時使學生獲得良好公民的資格,為國家謀公共利益。社會生活方面:做一個良好的鄰居或朋友;做一個能與共同生活的同伴彼此做出貢獻的人;做一個經濟方面生利的、出產的人,不要僅僅做分利的人;做一個好的消費者;做一個良好的創(chuàng)造者或貢獻者。
再次,通過將學校建設成一個小型的民治國家,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共同生活,使學生學習如何行使作為公民的權利并承擔公民義務。民治政治是個體權利與集體生活的交互作用,不是非此即彼的哲學,學生與民眾可以在社會的共同生活中養(yǎng)成共同協(xié)作、服務社會的精神。這是杜威1920年6月在《德謨克拉西的真義》講演的主旨。
民治,也不僅是政治和社會哲學,還應當成為日常生活本身。杜威建議學校成為民治國的縮影,學生通過成立和參與學校的自治團體,在學校里體驗社會生活并了解“責任”和“自由”的意義,使將來的社會真有自治團體產生,使中國可以改變。
他在《美國民治的發(fā)展》里熱情洋溢地介紹了美國民眾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公民教育。美國社會團體非常發(fā)達,從小孩子到老年人,從小學到大學,從極瑣屑的宗旨到極重大的主張,從“舊郵票收集會”到“國德聯(lián)盟會”,都有自己的“社”與“會”。這種私人自由結合的團體,可以養(yǎng)成國民的組織能力,因為這些“社”與“會”的自由人的自由聯(lián)合,都需要日常組織和管理,人們就在這樣的日常的公共生活里得到訓練,養(yǎng)成了習慣,甚至在戰(zhàn)時也能體現(xiàn)迅速集結的能力。
這種私人的自由組織往往也是改良社會政治的先鋒,許多需要改良的事務,往往先由私立團體試驗,功效得以證實后,再由政府施行。美國的幼稚園制度、公共衛(wèi)生制度都經歷了此種過程。在這些社會團體中,美國國民養(yǎng)成了組織的能力,并且得以“向公共的需要上著想,向公共的事業(yè)上著力”。
中國也有公所、行會,杜威建議結合中國從“小農經濟”過渡到“工廠的經濟”時代的特點,審慎地建議改良,利用當時的行會、公所制度,發(fā)展各行業(yè)的共同生活,并往前進一步,把各行業(yè)的公所變成建立民治制度的政治組織單位。這樣,公所能管理國家所顧不到的事,而公所制度又不妨礙以行業(yè)為單位的自由發(fā)展。公共生活成為中國民眾習得公民素養(yǎng)的社會教育。杜威由此勾勒出一個由政府與民間協(xié)作管理、民間又得以蓬勃發(fā)展的中國。
最后,通過教育的科學主義(實驗主義)、教育中心的變遷、教育與生活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民治的社會理想與個人的自由成長。
實驗主義與民治的教育
在杜威看來,面臨現(xiàn)實問題時,一派往往主張求現(xiàn)制度本身的道理,趨于保守;一派往往主張拋棄現(xiàn)制度,另制烏托邦。而人類的生活,既不能由完全推翻來解決,又不可由完全保守解決,“過”與“不及”實在是人類通病。他提出第三派解決方法: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解決社會和人生的問題,這就是他廣為人知的實用主義哲學主張。
杜威最為鼎鼎大名的中國學生胡適,在自己的口述自傳中介紹了老師實驗主義的方法和程序,這個方法,也稱為反省思維方法:
第一階段是察覺問題:感覺到一個困惑、疑慮,導致思想者認真去思考。
第二階段為界定問題:決定疑慮和困惑究在何處。
第三階段:對問題的解決提出假設,或面臨一些“現(xiàn)成的”假設的解決方法任憑選擇。
第四階段:在這些假設中,選擇其一作為對困惑和疑慮的可能解決的辦法。
第五也是最后階段,檢驗在行動中發(fā)展而來的假設,把他“大膽”選擇的假設,“小心的”證明出來:那是對他的疑慮和困惑最滿意的解決。
實驗主義的方法運用于教育,杜威名之為反省思維教學,以培養(yǎng)樂于探究的學生。
重溫了杜威的實驗方法,就能理解他為什么會說北平西山那只屎殼郎的行為是“愚蠢”的了。
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后——蔣夢麟寫道:
杜威教授、胡適之先生和我三個人在北平西山看到一只屎殼郎正在推著一個小小的泥團上山坡。它先用前腿來推,然后又用后腿,接著又改用邊腿。泥團一點一點往上滾,后來不知怎么一來,泥團忽然滾回原地,屎殼郎則緊攀在泥團上翻滾下坡。它又從頭做起,重新推著泥團上坡,但是一次接一次地失敗。
胡適和蔣夢麟都贊佩屎殼郎有恒心與毅力,杜威卻說,它的毅力固然可嘉,它的愚蠢卻實在可憐。按照它身邊這位搖頭感嘆的洋哲學家的思維術,一只明智的屎殼郎應該停下來,望著泥團和土坡想一想:我這個方法看來不管用,問題出在哪里呢(察覺問題)?為了把泥團推上坡(界定問題),我還可以有幾種可能的方法(提出假設)?嗯,現(xiàn)在選擇其中一種,再來試試吧(選擇一種假設實驗)。
從屎殼郎的故事,我們大約也能推想實驗主義哲學對知行問題的主張:經受行動的檢驗而得到的解決方案,才能成為知識,但只是暫時的知識,放之四海不能皆準,不同的情境需要新的假設和行動的檢驗。
杜威的反省思維教學迄今仍然影響著美國小學課程,促進美國小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步驟。出版學前至小學6年級各科教材的斯考特·福斯曼公司2005年出版的社會研究課“人與地方”教材第45頁,指導學生學習“解決問題”:
思考一個你想解決的問題,討論或將它寫下來,應用如下6步驟的計劃:1.界定問題;2.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問題;3.列出能解決問題的所有方法;4.討論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5.解決問題;6.反思問題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解決。
“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有什么關聯(lián)嗎?在杜威看來,“賽先生”的實驗方法,提供的正是實現(xiàn)“德先生”的途徑和手段——民主的目的必須用民主的方法來實現(xiàn),“一點一點地去改革”,用科學的實驗方法指導社會變革,是民主程序的基礎,是實現(xiàn)民主的途徑和手段。民主的目的,需要政治、工業(yè)、教育、一般的文化都成為民主觀念的“仆人”,成為民主觀念正在進化中的一種體現(xiàn),并在執(zhí)行這個任務中,廣泛地應用民主的方法,應用協(xié)商、說服、交涉、交流、理智協(xié)作的方法。他認為,“從理論上講,民主方法就是通過公開討論來進行說服,這種公開討論不僅在立法院里進行,而且在報刊上、私人的談話中和公共集合場所進行。用選票代替槍彈、用選舉權代替鞭打,這乃是用討論的方法代替壓制的方法的意志表現(xiàn)。”他反對暴力革命,理由是暴力的手段只能帶來暴力的結果。
他喜愛漸進改良的方法。在中國,杜威發(fā)現(xiàn)公共會集的場所很少,他由此坦率地在《德謨克拉西的真義》的講演中指出:這實在是一個大缺點。他提出用漸進改良的方法逐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輿論成熟和分布靈通,不能夠立刻就做得到的,要一步一步地做去。討論問題、希望和計劃,一地一地地先行起來,那么,全國的輿論,就不知不覺的都有了。無論什么政客等,造出一種反對的言論,也不怕了?!边@種實驗的、反省思維的、不追求一攬子的革命式解決(其實革命通常是替代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的改造社會的方法就是杜威在演講中向著那些熱情來聽講演的學生呼喚的:“今天到此聽講的人,學生居多。學生啊!你們以各人的智識,一點一點地去改革,將來一定可以做到我們(吾們)理想中的大改造?!?/p>
聽課的學生中,就有均在20多歲的諸如胡適、陶行知、毛澤東等人。
教育即生活
杜威提出的諸種教育主張,譬如教育的中心需要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從做中學,亦都在中國的演講中得以闡發(fā)。
將教育的中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杜威名之為一場“如同哥白尼把天體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那樣的革命”。在《平民教育之真諦》的演講中,杜威提出教育需“以兒童為教學之中心,以兒童為目的,以科目為方法,啟發(fā)兒童,使之好問難、好研究,有自動之精神,思考之能力,發(fā)展其個人之才能,庶將來置身社會,即可應用而謀生”。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需要教學內容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內容作為起點,由近及遠地教學。杜威舉例就如何教授中國的交通來說明:首先讓學生了解交通的意思,然后從學生身邊的交通研究作為起點,進而研究全省之交通與全國之交通,更進而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交通水道,例如人工運河歷史與開鑿時之困難情形、當時之功用,以及在社交日繁、商業(yè)興盛之時運河交通的缺點;學生還可將運河與其他交通工具做比較研究,如先與人力車、馬車、駱駝車等比較,進而與汽船、火車、汽車、電車等比較,始知何者為便利,何者為新發(fā)明,并可將所得之知識,應用于實際,制造模型,以發(fā)展兒童樂于建造的本能,其原理亦在動手操作的過程里得到學習,這時可以研究交通與社會經濟各方面之關系,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地理、國文、經濟等。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建立了課程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的聯(lián)結,各課程科目之間也不再像互不關聯(lián)的密封艙,它們藉由學生生活經驗這個媒介產生了緊密關聯(lián)。這個過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從做中學的諸種思想亦都閃耀其中。
探究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其旨趣絕非限于科學探索,還包含增進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和能力。中國大陸2001啟動的課程改革,增設了包含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意也在此。
針對中國教科書為全國通用,杜威建議教科書宜依照各區(qū)特殊情形編著,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并有助于養(yǎng)成其高尚之情操。
尾聲
杜威1911年離開中國。1922年11月1日,中國《學制改革案》以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史稱“壬戌學制”。新學制根據(jù)七條原則制定:發(fā)揮平民教育精神;注意個性之發(fā)展;力圖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縮余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顧及國民經濟力;兼顧舊制,使改革易于著手。學制第4條亦強調:兒童是教育的中心。1959年夏天,在杜威誕辰100周年之際,胡適在夏威夷大學作了《杜威在中國》的演講。演講的最后一段,他介紹了杜威的教育哲學對壬戌學制乃至1923年的新學校課程、1929年修訂的課程的影響。
壬戌學制的頒行,正好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教育制度正式確立。
編輯 王建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