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
摘 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生活感知程度,立足學生的思維與生活實際組織教學,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運用形象資料對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二是課前搜集教學資料,強化學生掌握效果;三是開展課內交流討論活動,鞏固教學成效;四是組織課外專題調查研究培養(yǎng)學生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成效。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生活化教學 分析研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是學生的理解角度。歷史教材遠離學生生活的年代,需要機械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難度較大,影響了教學成效。筆者在歷史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感知,向學生身邊人的生活延伸,幫助學生形象記憶和把握歷史教學內容,從而提升教學成效。本文主要結合這一方面的探究進行論述。
一、運用形象資料對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進行口頭講解,這樣的教學活動較為枯燥,尤其是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更是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入生動形象的信息,尤其是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經(jīng)歷較為接近的圖像、影音資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強化理解效果等方面,將會產(chǎn)生積極作用。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針對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編排特點,對其中部分內容的教學信息進行了補充,通過形象資料對比的方式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效果。例如在教學《邁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了解,筆者專門下載了大量教學信息,篩選出了其中有價值和針對性的文本、數(shù)據(jù)、圖像與視頻資料,制作成了教學課件輔助課堂教學活動。在課件中,筆者主要通過對比的方式增強學生視覺方面的震撼效果,通過四組數(shù)據(jù)、圖像與文字對比,讓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成就的直觀了解,重點從群眾生活條件、居住條件、社會基礎設施和國防科技等方面進行新中國成立前與改革開放以后發(fā)展水平的對比,作為對比的當代發(fā)展狀況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具有直觀感知基礎,理解起來較為順利,與新中國成立前相關資料的對比,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教學內容。這種與學生生活感知相聯(lián)系的對比教學形式,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效果,提升教學成效。
二、課前搜集教學資料,強化學生掌握效果
初中歷史中許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程度不高,但是與學生的家人、家庭等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尤其是與學生的長輩生活經(jīng)歷息息相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向自己的家人與長輩了解與教學內容及其背景時代等方面的內容,加深對這一段歷史的了解,強化學生的學習理解效果。例如在教學《文化大革命十年內戰(zhàn)》時,學生對于這一段歷史時期并不了解,并且青少年讀物中對這一時期描寫的作品也較少,學生在學習中會因為缺乏了解而難以深入理解。對于這樣的狀況,筆者要求學生課前全面搜集資料,一方面借助網(wǎng)絡和書籍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時代背景下的資料信息,加深對這一段特殊時期的了解,另一方面向自己的長輩了解這一段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歷史,主要是向自己的爺爺輩分親人了解,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親身經(jīng)歷者,文革的印記深深烙在了他們的記憶中,向他們了解這一方面的內容,學生能夠獲得較為豐富的資料,許多事例就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人身上,采用這種方式獲得的學習素材更直觀和生動。學生在課前搜集了這樣的豐富信息,將教材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感知有效聯(lián)系起來,改變了課堂單純說教的尷尬,對學生加深理解效果的作用顯著。
三、開展課內交流討論活動,鞏固教學成效
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在教學中關注和整合時政內容,組織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全球發(fā)展與進步,將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和發(fā)展的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思想主流、觀念正確的新時期青少年。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存在不同觀念的問題等方面,組織開展課內交流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感知、思想觀點進行分析回顧,幫助學生端正視聽、糾正偏頗,同時深化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學《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潮》時,筆者結合當前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部分別有用心人員叫囂的“占領中環(huán)”和英國等敵對勢力分子“要為香港民主進程提供幫助”等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背后是什么人在撐腰和煽動?這些跳梁小丑試圖達到什么樣的政治影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討論,對于這些敵對勢力的真實意圖有了清楚的認識,對所謂打著西方民主幌子、干預中國內政,試圖影響和破壞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繁榮穩(wěn)定局面的險惡用心一覽無遺。學生通過分析與研究,進行交流,抓住了這一問題的本質,提高了思想認識,對各種披著偽裝、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提高了警惕。
四、組織課外專題調查研究,培養(yǎng)學生能力
歷史學科是人類發(fā)展史的縮影,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既要了解過去,更要把握現(xiàn)在、展望未來。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延伸歷史教學空間,讓學生深入到生活中感悟,加深對現(xiàn)代生活的了解,并從中分析、樹立和提煉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歷史素養(yǎng)。筆者在歷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教學實際需求,組織了相關專題調查研究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與分析能力,同時鞏固了歷史學習成效。例如在教學《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后,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從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著手,開展生活調查活動,并了解周邊各類人群的幸福指數(shù)、關注焦點等方面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設計活動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有效的分工與合作,將調查研究活動向各個方面延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生在調研活動中對豐富的社會生活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對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與幸福指數(shù)的提高方面,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并深刻感悟出了改革開放和黨的堅強領導是國富民強的核心動力。學生從教材向生活延伸,既提高了自身能力,又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教材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架起溝通的橋梁,有效提升歷史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