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同時也成就了畢摩繪畫的輝煌。在畢摩繪畫中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其次表明了人類頑強不屈,在自然環(huán)境中艱苦卓絕、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第三,體現(xiàn)出了華夏文明的和諧性與包容性。通過對畢摩繪畫哲理的剖析,認識到人類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關鍵詞: 天人合一觀 原始宗教 畢摩繪畫
彝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具有古老文明和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活動范圍分布在我國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北部,畢摩是彝族古代的原始宗教禮儀主持者,同時也是彝族古代文化的傳承者。
一、彝族古代畢摩簡介
1.畢摩簡介 畢摩的角色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不斷地轉變。從宗教職能來看,他是彝族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動的主持者,他將人類和神靈聯(lián)系在一起。在古代彝族政治結構中,畢摩擔任著“師”的職責。畢摩通曉彝族的文字、繪畫和語言,是彝族的教育家、經(jīng)史學家,同時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傳承者。一個具有權威的畢摩,需要具備宗教、文學、醫(yī)學、歷史、地理、藝術、星占、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歷史上,畢摩創(chuàng)造了彝族的文字,規(guī)范了部分彝族民間風俗習慣,撰寫了卷帖浩繁的彝文古籍,同時在彝族經(jīng)籍插畫、壁畫創(chuàng)作等方面也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2.古代畢摩繪畫的定義 畢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畢摩繪畫包含了宗教、歷史、地理、藝術、民俗等多領域、多層次的內容,通過壁畫和繪畫的形式流傳至今,不僅給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古代彝族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表達出了古代彝族精神實質,那就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物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和諧才能促進人類的發(fā)展與進步,否則帶來的便是災難和滅亡,在當時那種物質發(fā)展非常落后、人類精神層次處于初級階段的時候,畢摩就已經(jīng)懂得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不得不說畢摩的意義偉大而深刻。
二、彝族古代畢摩繪畫作品賞析
圖1為滇南畢摩繪畫,現(xiàn)在該書珍藏于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繪畫的主題是豐衣足食,圖中的色彩運用了紅色、白色、綠色、黃色和黑色五種顏色。圖中以一家人的生活為寫照,圖中心靠左側幾案后面坐著的是這家人中年齡最高、最有權威和地位的爺爺,年齡大約60到70歲,頭戴太公帽,身穿朱色的長袍,右手持著一根龍頭拐杖,左手抬起,像是在說著什么,身前的幾案上擺放著各種豐盛的菜肴,中間還有一只酒杯,盛著好酒。爺爺左側位置是自己的兒子,兒子也穿紅色的長袍,大約30到40歲模樣,可以看出兒子非常孝順,手上托著一個盤子,內有一只酒杯,在為自己的父親暖酒。爺爺?shù)挠覀仁亲约旱膶O子,年紀在12到14歲之間,可以看出孫子頭上還梳著孩童的發(fā)髻,孫子右肩上搭著一條長巾,看樣子是他下廚為爺爺燒的好菜,而且孫子也是畢恭畢敬地站在爺爺?shù)挠覀?,可以看得出孫子也是非常孝順。在繪畫的右側半邊有不少動物,其中有馬、牛、雞和鴨。在古代彝族,六畜代表了財富,從如此多的牲畜可以看出這一家人生活是很富足的,畫面表現(xiàn)出了一家人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其樂融融的景象,表現(xiàn)出了當時人民生活水平質量是很高的,沒有災難,沒有戰(zhàn)爭,人們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圖2為滇南畢摩繪畫,出自古書《百樂蘇》,現(xiàn)在該書珍藏于法國亞洲圖書館。繪畫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人物和動物,畫面中央有一群人,他們有的拿著雙刀,有的拿著劍,還有的拿著棍子,顯得非常兇惡,他們看上去正在對畫面正中央的人進行攻擊。在畫面的四周也有很多動物,這些動物也都反映出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繪畫右下角有一只代表著災難和霉運的白虎;繪畫右上角有一只噴著火的巨龍,巨龍大張著嘴,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有不好的事情快要發(fā)生了;在畫面的左上角有一只蟒蛇,蟒蛇也是一種極具攻擊性的動物,非??膳?;在蟒蛇的旁邊還有一只可以像人那樣站立的牛,牛本來是四腿走路的,從來不會用兩只腿站立的,但是現(xiàn)在卻像人一樣可以兩只腿站在地上,這樣的行為也非常奇怪和不正常;繪畫的左下角畫有狗和雞,可以從畫面上看到雞已經(jīng)飛了起來,狗也跳到了石頭之上,這樣的雞飛狗跳也反映出了災禍馬上就要降臨的一種征兆,同樣反映出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
祭司畢摩在通過表達這一事態(tài)時不是單一地對這一件事情進行表述或者描述,而是通過許許多多的事情綜合起來進行表述,有人有動物;通過動物的表現(xiàn)也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通過了白虎、巨龍、蟒蛇、狗、雞、站立的牛等一系列不尋常的動物進行對災難快要來臨的描述和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一種事態(tài)的嚴重和災難快要來臨的緊張氛圍。畢摩可以事先看到或者覺察到災難的降臨也反映出了畢摩通神的能力,法力的高深,可以預知事態(tài)的發(fā)展。繪畫使用了紅色、白色、黑色、黃色、綠色、棕色等多種顏色,人物和動物的形態(tài)表達十分到位,反映出了畢摩高超的繪畫水平和功力。
圖3為云南新平畢摩繪畫,繪畫中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漁夫、父親和兒子,從父親的穿著打扮來看,應該是朝廷的官員或者是文人雅士,父親的右側有一個小孩,穿著很鮮亮、精致的黃色衣服,黃色象征著純潔和善良。繪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漁夫去溪水中打魚,今天運氣真好,不一會的工夫魚筐就滿滿的了,于是漁夫提著魚筐準備去集市上賣掉。正在這時,有一對父子從這里經(jīng)過,孩子看到漁夫手中的魚筐中裝滿了魚,于是問父親漁夫準備把這些魚拿到什么地方去啊。父親告訴孩子,漁夫將要把這些魚賣掉。孩子覺得這些魚很可憐,一定會被別人吃掉的,于是懇求父親把這些魚買下放生;父親覺得應該要教育孩子從小要做一個善良并且有同情心的人,于是就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從漁夫手里買來了所有的魚,并且和兒子一起把魚放回了溪水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像那個孩子和他的父親一樣,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并且反映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三、彝族古代畢摩繪畫的文化內涵
云南石屏、貴州水城等地的畢摩繪畫中往往畫有“彝八卦”,集中表達了彝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彝族先民常常用對應和類比的方法看待天和人的關系,認為天人同源,天體和人體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人體和天體相仿,同樣具有五行,表現(xiàn)為人體的各個部位以五行分屬。人知道的天也知道,天知道的人也知道;人與天結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由人們創(chuàng)造,由人們享受。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思想,其實質就是講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人與物的和諧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自古以來,東方的先哲就有祭祀天地的風俗習慣。春天的時候,人們會去祭拜一年都能風調雨順;秋天的時候,人們也會去祭拜莊稼能有好的收成,可以五谷豐登。所以在北京一直設有天壇地壇,就是人們對自然的美好寄托。在太極圖案當中,一條白魚和一條黑魚相互纏繞組成了一個圓,這個循環(huán)的圓形就代表了一種規(guī)律、一種和諧統(tǒng)一,表明萬事萬物都是相克相生、循環(huán)往復的。中國人重團圓,例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即使再忙再累,家人也會從各地返回家鄉(xiāng),團聚在一起觀花或者賞月,聊聊一年的趣聞或者收成,這便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和諧文化,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西方人總是想要征服自然,破壞自然,自從英國18世紀60年代工業(yè)革命開始,全世界都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先是圈地運動,破壞掉所有的植被,接著挖出地下的煤炭和石油,把所有的礦石都煉成鋼鐵;是的,我們的科技是蒸蒸日上,但隨著環(huán)境的破壞,我們的生活空間日益縮小,自然災害和災難日益頻發(fā)。于是我們覺悟了,開始退耕還林,開始保護環(huán)境,同時我們懂得了只有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才是正確的選擇,才能讓人類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在天人合一的價值規(guī)律中,天與人同時也是一對矛盾,有著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天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認識規(guī)律,按照客觀的規(guī)律辦事;如果我們破壞環(huán)境,環(huán)境就會反過來懲罰我們;如果我們保護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環(huán)境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禮物,給我們更好的生存空間。在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中,自然是真,是善,是美,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精神的依。
參考文獻:
[1] 饒云華.畢摩往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 張德純.彝族古代畢摩繪畫[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3] 左堂玉,陶學良.畢摩文化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tǒng)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趙載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國古代生態(tài)文化和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作 者:曾鋮,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2級設計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袁濤,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設計美學、工業(yè)設計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