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娟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已經(jīng)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各地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活動爭相進行,雖然這種種教學改革措施都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弊端,但其積極面的影響也是毋庸質疑的。我個人比較推崇“討論法”教學,根據(jù)我近兩年內的教學實踐及教學見聞,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正確地運用“討論法”,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為什么要重視課堂討論
布魯克菲爾德曾這樣定義討論法“討論法,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組成小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在此過程中保持適度的嚴肅與嬉鬧。”①這是有關討論法的最初定論,但我想,根據(jù)我國課堂教學情況,所謂討論法,應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想法,互相指出并彌補各自存在的不足,在放松而又有組織的狀態(tài)中獲取正確認識,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
“討論法”的提出并不是肆意而為的,它的存在有著一定的理論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睂懽髂芰Φ囊?guī)定之一是“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睂谡Z交際能力的目標之一是“課堂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jù)。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意見。”可見,課堂中教師正確運用討論法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況且運用討論法組織教學,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人人參與其中,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幾個人,忽略一大片”的不利之處。
二、注意教學中存在的討論誤區(qū)
討論有著積極作用,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必須運用討論,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與欣賞水平,而決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我也曾在聽課時見到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頻繁運用討論,只是為了使課堂氛圍不再沉悶,可是對于討論什么,怎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究竟怎樣卻沒有精心考慮,整堂課看似熱熱鬧鬧,但卻與文本主題完全脫離,學生也未能真正欣賞到文章的美。
記得我校一位教師上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文章是《阿長與山海經(jīng)》,幾乎整堂課都是在討論中度過:先是以一張新穎的《工作考勤表》討論阿長工作表現(xiàn)如何,然后討論“阿長能否留任”,接著討論作者文章中對比手法的妙處等等。難道這樣一篇經(jīng)典美文的美與味道這樣就能討論出來?簡直是在嚼已失水分的甘蔗——毫無味道。雖然不少聽課的老師稱贊教學雙邊活動開展熱烈,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符合新課標的精神,但是如此討論卻遠離文本。我想魯迅創(chuàng)作此文決不是為了告訴讀者“長媽媽”工作表現(xiàn)怎樣、他的寫作手法又是如何爐火純青等,他寫作此文更多的應是流露出對一位故人的那種略帶傷懷的感情:憐憫、感激、與愛的融雜,那是一種人性的溫情。而這,決不是單單靠討論就能讓學生體會到的。
這樣的討論是“偽討論”,這是我們應當極力反對的,也是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應謹慎對待的誤區(qū)陷阱,討論是組織教學的一種方法,如不能體現(xiàn)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收到應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運用討論要能激發(fā)思維、活躍氣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決疑難問題、深透理解文本。什么時候運用討論法應從文本的特性出發(fā):討論的問題是否與作者的意圖相一致?借助討論形式是否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之與作者構思本文時的思想產生共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果斷、積極地去運用討論法吧!
三、如何正確運用討論法
首先,運用討論法的前提是教師對文本〔教學內容〕的研究應領先于學生 ,深刻于學生,并能在參與交流中豐富、提升自己的見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王富仁教授說:“尊重課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體性是我們感受和理解課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確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主體性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唯一途徑?!雹趯ξ谋镜摹扒螽悺被騽?chuàng)新在很大程度上總是受特定的文本限定的。只有當執(zhí)教者自己明白了這一文本解讀的規(guī)律,才能理性地組織課堂討論,正確引導學生去尋找作品的本質意義,領悟作者的情感,并從中得到情與理、內容與形式的熏陶。在這樣的基礎上,討論才能出成果,出新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要勤于鉆研文本,這樣才能把握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同時在對學生討論時隨機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效點評和有意識地篩選。
其次,教師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討論問題的選擇
巴爾扎克說過:“問題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苯處熞氤浞终{動學生的討論欲望和積極性,其突破點就是精心選擇好討論的問題,讓學生處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其有話可說,非說不可,達到欲罷不能的境地,這樣討論才能真正實施開展。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呢?
第一,設計的問題要便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如今新教材上的文章比以前多了近一倍,教師無法做到篇篇講透、面面俱到,普遍性的都是簡化教學內容,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理解,在適合運用討論法的課堂上,也需選擇具有全局性的問題,能做到提綱挈領,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把握和理解。
第二,討論的問題要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當今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而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創(chuàng)新思維。在討論中,學生通過彼此間的交流、辯駁,往往能更好地促進自身思維的發(fā)展,如果討論的問題可從多種角度考慮,存在著不同的結果,那么學生此時的思維運動會達到一個興奮點,這樣,就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又提供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
第三,討論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討論的問題如果太簡單,只停留在文章表面的話,那么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這種討論就失去意義了;如果太深奧,脫離了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的話,學生就無從入手,找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勢必會導致學生失去討論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有一定難度又要讓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思考后能解決,營造“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實”的理想的心理氛圍。
(二)討論過程的調控
討論確實是以學生為本,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應退出三尺講臺,教師必須正確看待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必須明確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必須明白教師本人的引領藝術、參與程度、調控能力都是構成討論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比較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我們承認討論能體現(xiàn)自主,但我們決不能任其發(fā)展成沙龍閑談。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討論過程,在學生討論出現(xiàn)跑題的時候,要懂得懸崖勒馬,及時控制引導,使學生回到原來的主題上進行討論。如在上《論美》一文時,我曾讓學生就“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樣的美”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有一組學生卻對于“形貌的美是否重要”產生了爭執(zhí),有學生引用到“現(xiàn)代社會美容、整容盛行”,來證明當今時代形貌美是極為重要的,甚至超越了德行的美。見此紛爭,我讓學生停止爭論,并讓他們再讀讀課文最后一段,結合書中語句揣摩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作者眼中的美——請注意是作者,不是你的看法?!蔽以俅翁嵝褜W生討論要扣準問題,結果學生馬上回到了原來的主題中。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時也會因為理解上的障礙而產生誤解,此時,作為引導者的教師也應據(jù)此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走出誤區(qū)。
(三)討論結果的評價
在經(jīng)過討論后,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發(fā)言給出恰當?shù)脑u價。新課標中“評價建議”指出:“在評價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钡@并不是說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回答加以全盤的肯定,更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在問題的結果上給予無原則地容忍和放縱。在那些關乎是與非、真與假的原則問題上不旗幟鮮明,豈不是放棄了教師的權利與責任?在討論中,教師那庸俗的附和或輕率的敷衍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實,許多學生在討論的關鍵之處都在觀察教師有無要進行評價的跡象。此時,教師如加以適當?shù)囊龑c點撥,則更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在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質疑辯論,是可稱道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荒誕甚至低俗的觀點,也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要有中肯的引導和明確的評價立場。同時,在對學生正確結論進行正面評價時,教師要力求避免單調的重復,應點得更深,想得更透,使你的評價具有必要性和實用性。
課堂討論是把雙刃劍,用好、用準就能使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成長的主陣地;反之,則會讓課堂看似熱鬧,實則無味,所以教師必須要巧妙引導、運用好課堂討論,點燃學生思維火花,使課堂具有無窮活力。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