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與學生學科知識的聯系,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嘗試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p>
一、 結合熟悉的各種實際情境,讓學生喜愛數學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在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引用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感體驗的、以直觀形象為主的場景,引發(fā)學生一定的學習動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并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用課件出示了“王爺爺家的兩塊地,一塊是長方形,另一塊是平行四邊形。要出租給人種蜜柚,哪塊地大?請你來幫王爺爺算一算?!睂W生一想到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幫助王爺爺,興趣大增,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我準備了底是圓形的杯子和圓碗,讓學生先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些圓的周長,可以怎么量?哪種方法更好?創(chuàng)設的實踐動手操作的情境,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勝心理,又使課堂氣氛生動起來,學生自然就能主動投入學習當中。
二、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做數學
著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創(chuàng)設兒童熟悉的,既蘊含著數學問題又形象直觀的情境,那就務必聯系生活實際。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活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教學中可打破時空的限制,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地安排相應的內容。
例如,《觀察物體》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課一開始,我以汽車的圖片來導入,內容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觀察物體要全面,從而引出課題,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通過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教學目標。接著我出示了從學校醫(yī)務室借來的長方體的小藥箱讓學生從整體進行觀察,然后讓學生進一步從正面、上面、側面來觀察。這樣通過觀察物體、想象猜測、合理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用生活實際指引探究的方向
學生的探究活動,其實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新的數學知識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這就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經驗,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探究方法。小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不強,學生之間互動都會受到影響,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的困難。此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思考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努力讓學生了解熟悉的生活情景,讓他們把已知與未知、經驗與理性聯系起來,從而調整思考的方向,得出問題的最終答案。
例如,教學《平行與相交》時可從教師走進教室看到“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入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真實世界中的“平行與相交”,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研究圖形特征和關系的豐富情境,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用身邊的數學現象理解數學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
又如,教學《可能性》時,我首先從抽牌游戲、擲硬幣等活生生的實例來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一些事情,它的發(fā)生有的是不確定的,有的是確定的,這就是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在鞏固訓練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也尋找了生活中很多可能性的事件,請學生認真思考后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如:五天后天晴了;我從昨天到現在沒吃飯;火星每天都在轉動;人用左手拿筷子;太陽從西邊升起;地球上每天都有人死亡。像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愛的游戲情境導入新課,還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四、 以生活實際為載體活用數學,有助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教學《周長的認識》時,我先設計讓學生理解“圖形一周”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小動物沿樹葉爬行一周);再設計理解“一周長度”的活動(描出圖形的一周,使學生理解一周的長度就是周長);最后設計理解“封閉圖形”的活動(同時出示一個封閉和不封閉的圖形,對比理解什么是封閉圖形)。這樣學生對“周長”的含義的理解就比較透徹了。整堂課的教學既有容量,學生又學得輕松,課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