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事事都覺得“虧”
文/王小雷
“前段時間金價大跌,華爾街金融大鱷準備做空黃金。沒成想‘中國大媽半路殺出,華爾街賣多少黃金,大媽們照單全收,金融大鱷大敗?!?/p>
看到這個段子時,剛好遇到隔壁劉阿姨帶著搶購的金首飾回來。我笑著恭喜劉阿姨成為“大媽”的一員,誰知她眉頭一皺:“真怕金價再跌,那就虧了?!甭犃怂幕卮?,我心想,劉阿姨的“虧本思維”又來了。
出門旅行,若逢雨天,她便覺得虧了,一路悶悶不樂;送孫子學琴,若孫子哪天想偷懶,她便教育孫子“學費都交了,不去就虧了?!保粌鹤赢斀痪霞影?,她就覺得兒子吃虧受欺負。由于這些零零碎碎的“虧本思維”,家庭美滿的劉阿姨總是眉頭緊皺。她兒子每每見我都忍不住要問:“怎樣才能讓我媽活在當下,開心點呢?”
劉阿姨的問題是長期否定當下所造成的。想擺脫這種困境,她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而不是難以預知的結果上。例如在旅游時,不以看陽光下的風景為目的,而是享受旅行的過程,是否下雨就沒那么重要了。
其次,接受一些訓練能幫你關注過程。如走路時關注自己的步伐、動作和呼吸;洗手時傾聽水的聲音,感受手的感覺、聞肥皂的氣味等。
最后,重新定義當下。你應有意識地問自己“我需要的是什么?”“我對當下的否定,能幫我獲得所要的嗎?”“我能不能對現在的情況做出積極解讀?”比如對孫子練琴這件事,劉阿姨只是心疼報班花的錢,卻忽視了孫子作為孩子的天性。若能想:孫子玩一天沒什么大不了,勞逸結合學習更高效。多這樣積極地看問題,她才能慢慢地體會到當下的快樂。
拓寬你的人際交往:“公共拖鞋”效應
文/朱寧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那就是“公共拖鞋”與“更衣箱”,原因在于每個人的人際交往屬性都是開放的。
先給大家介紹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從泳池爬上來時,人們都是先找尋自己穿來的拖鞋;如果發(fā)現找不到了,絕大多數人就隨意穿上一雙,一走了之。
與之相反,總有一些人從泳池爬上來時大呼小叫:哎呀,我的拖鞋呢?多番尋找之下,無果,最終只好請服務員再另行取一雙拖鞋。
每天被折騰這么多次,服務員自然不會有好臉色;而泳客也非常不高興:誰這么沒有素質,亂穿別人的拖鞋……
當眾人散去之際,總有幾只多余的拖鞋扔在一旁,孤零零地無人認領。
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從表象上看,不遵守規(guī)則的人,總有拖鞋穿;而遵守規(guī)則的人,往往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我們姑且叫它“公共拖鞋”現象。
怎么會這樣?究竟為什么?
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打抱不平。其實,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前提:
酒店的游泳池本質上是一個公共場所,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是:保證每個人都有拖鞋穿,而不是保證每個人都有專屬的拖鞋穿。
那些“較真”的人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所有整齊放在更衣箱內的那一雙雙拖鞋,其本質上就是“公共屬性”的拖鞋。只不過今天放在了007號更衣箱,明天放在108號更衣箱。
所以,那些找不到拖鞋就隨意穿上一走了之的人,他們無意之間的“容錯”(或者說“不計較”),暗合了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而那些較真的人,將“專屬”性質無限放大,卻忽略了拖鞋的公共屬性,所以才會吃虧,而且不招待見。
為此,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環(huán)境中,容錯性強弱對個體的存活和發(fā)展有著巨大影響”稱為“公共拖鞋”效應。“公共拖鞋”效應不僅局限在泳池周邊,在人際關系中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