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淦源
八大山人生平與藝術(shù)都極富神秘色彩,是中國歷史上最矚目的藝術(shù)家之一。關(guān)于他的書法,清代文人撰寫其傳略曾有評述,如邵長蘅云:“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龍科寶云:“山人書法尤精,少時能懸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華亭意,今不復(fù)然。”陳鼎云:“至于書法,則胎骨于晉魏矣?!币陨蠟槿耸熘臄?shù)則資料,文字都十分簡略。近幾十年學界對八大山人資料之收集、考證和研究漸趨全面,但論及書法的文章極少。本文試從書法藝術(shù)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攝取一個新視角,探討八大山人書跡的特征和演變。
以目前所見的傳世有紀年的八大山人書法作品(包括畫上題款)為對象,從書法的結(jié)體、用筆、布局和風格等方面分析,大致可分為:師承、參悟、圓融三個階段。
(一)師承—轉(zhuǎn)益多師
《傳綮寫生冊》十五開,題款“己亥(1659年)十二月”,山人34歲。題款有楷書、隸書、章草等。其一楷書(圖1)從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出,結(jié)體緊湊、森嚴,用筆峻挺剛健,特別是豎畫上端升高,長橫左右伸長,收筆時有向上挑起,猶存隸意?!赌▓D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題款“丙午(1666年)十二月”,山人41歲。畫中有五則行書題識(圖2),均為董其昌書風,雋逸秀潤?!睹坊▓D冊》之一(圖3)題款“丁巳(1677年)重九”,山人52歲。畫上自題七絕詩:“三十年來處士家”有黃山谷兼沈周筆意。同冊后副頁(圖4)自題行書五絕:“眾壑窅無人”,董書風貌更為嫻熟,幾可亂真?!秱€山小像》(江西八大山人紀念館藏)自題有六處。書于甲寅(1674年)至戊午(1678年),有篆、隸、章草、楷、行五種字體。隸書,方形,筆畫瘦勁,捺畫波磔有力,明代隸書特征;楷書,歐體風貌;行書,甲寅年題兩則董體,戊午年題兩則,如(圖5)“生在曹洞臨溪有”似黃體,細審之乃沈周筆意。
以上山人在師承時期的書法特征是:第一,臨摹功底深厚,師法誰家則酷似誰家。第二,同一時期掌握著多種字體,行、楷書有多家的法度。轉(zhuǎn)益多師,兼容并蓄。第三,山人的行草均為董體,從這種書體出現(xiàn)的時間長和書寫行草易流露出個人的本來風貌分析,山人“臨池學書,池有盡黑”,執(zhí)著專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在董體上用功最勤、最深。
(二)演變—參悟《楞嚴》
《古梅圖》(圖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山人在畫上有三則題跋,第二首跋有:“壬小春”,從書風和畫格分析,應(yīng)是“壬戌(1682年)”,山人57歲。第一首為楷書,已不是結(jié)體嚴謹?shù)臍W體,而是撇捺放射開張,似在融入黃山谷或沈周筆意。第二首為行書,也不是前期純熟的董體,從轉(zhuǎn)折奇拗的形態(tài)特征看似有黃道周的筆意,如“瘦”、“與”、“如何”、“采薇”等字。第三首的字距小,行距大,轉(zhuǎn)折更為險峭,頓挫更為有力,如“妙”、“劍器”、“商量”、“千點”、“墨花”以及“驢”字款,黃道周筆意更濃厚些?!毒频马灐沸袝L卷(圖7,上海博物館藏),署“仿山谷老人書,驢。”未紀年,“驢”字與圖6的相近,應(yīng)是山人57歲前后之作。此書并非刻意摹仿,結(jié)體用筆融入山谷體中又出己意。《個山雜畫冊》(圖8)題款有“甲子(1684年)春正”,山人59歲。延續(xù)《古梅圖》第三首詩的書風,如兩處的“為”字結(jié)體、用筆完全相同。字體大小參差也一致?!侗R鴻詩冊》(圖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題款有“丙寅(1686年)立秋”,山人61歲。此書結(jié)體較松散,字形拉長,轉(zhuǎn)折由方變圓,且圓弧形的空間加大,如“兮”字的長豎鉤,“色”字的豎彎鉤,“翠”字上的“羽”,“景涵”兩字的弧形空間都很突出。其二退筆藏鋒用筆,筆畫圓勁。從《盧鴻詩冊》開始的結(jié)體、用筆似乎又吸收了王寵的書風特征,這是山人書藝的重要轉(zhuǎn)折期?!豆显聢D》(圖10)畫上題款“己巳(1689年)閏之八月”,山人64歲。結(jié)體奇特,其實與《盧鴻詩冊》一脈相承,如“西”、“圓”字的圓弧形大空間,用筆遒勁而圓渾,已初露個人書法風貌。還有《花果鳥蟲冊》題款有“壬申(1692年)之夏五月”,山人67歲。其中一朵花上之“涉事”(圖11),書于“癸酉(1693年)之冬”的草書“時惕乾稱”橫披(圖12,江西博物館藏)。到此時,山人在廣博臨習的經(jīng)歷中,刪繁就簡,凝聚融合。首先在結(jié)體方面,強化典型特點,使之奇?zhèn)バ涯?,特別是轉(zhuǎn)折時都與上面筆畫粘連,再加大圓弧空間,形成虛實、疏密的強烈對比。其二,退筆中鋒用筆,化拗折為圓渾,筆畫蒼勁似“折釵股”,如“事”字用筆轉(zhuǎn)動變化產(chǎn)生線條立體效果?!缎袝?lián)》(圖13,廣州美術(shù)館藏)與上兩圖相似,包含有以上兩個特征,應(yīng)是同一時期的佳作。此時山人典型的書風已初步形成。
從以上墨跡可以看出八大山人書法演變的歷程是:第一,從臨摹誰家像誰家到似是而非的風貌。先前擷取歐、董、黃等書體特征逐漸蛻變殆盡。第二,從諸體皆擅到精于行書一體。多種風貌割舍、提煉逐漸融匯成個人書法風格:結(jié)體有疏密對比明顯,務(wù)求險奇,用筆由方折峻拔改為圓勁流轉(zhuǎn)。這是藝術(shù)風格形成之際的劇烈震蕩,飽含著痛苦的取舍與選擇,艱辛的探索與追求。那么,八大山人憑借什么智慧和力量,驅(qū)使其書風演變,如何演變?這是個饒有意味的問題。
第一,山人曾是佛理精深的禪師。我們先回顧山人遁入空門的修煉歷程。據(jù)子豆輯《八大山人年譜》(簡稿)和王方宇《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問題》(以下簡稱《分期》)之“生平事跡的分期”。順治五年(1648年),山人28歲,在進賢燈社,皈依穎學弘敏禪師。康熙十九年(1680年),山人55歲,焚浮屠服,還俗。王方宇認為,山人遁入山林,多半也不是虔誠的信奉佛法,可能是逃避迫害的成分居多。他之所以成為“禪林拔萃之器”能“豎拂稱宗師”,可能不是信仰堅定,道法高超,而是他的佛學造詣精深,受人尊敬。在《個山小像》上山人自題的內(nèi)容,可以深知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悟覺穎慧,對禪宗經(jīng)典以及各大禪師事跡了如指掌,信筆拈來禪宗詞匯,行文流暢,是道高德隆的禪師。張庚《國朝畫征錄》云:“而八大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jīng)》,因以為號?!薄栋舜笕擞X經(jīng)》云:“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在研習書畫過程中,山人用禪家的妙諦來領(lǐng)悟變通、常行精進也是自然而然的。
第二,山人涉筆書畫最著重師承董其昌。董氏是在有選擇地博取眾長,要適合自己的筆意。另一方面從精神境界分析,董氏已悟禪家主旨,指示人人自身本來具有的心性,徹見心性即可成佛,不必要繁瑣的經(jīng)典,甚至呵佛罵祖,那筆下又何必斤斤于二王、歐虞呢?這兩方面山人與董氏心心相印。山人有一顆“八還”朱文印(圖14)可以為證,此印經(jīng)常鈐于書畫作品上,其內(nèi)涵即從董氏之語出。據(jù)王方宇《分期》研究,“八還”印出現(xiàn)在書畫上的年代是在甲子(1684年)前后至甲戌(1694年),與山人參禪妙悟書風之變,跳出前人窠臼的時期相吻合。董氏與山人之間拈花微笑,都是心靈有一種神秘的直覺—頓悟。這也正是董氏和山人共同的特征變化。
第三,終日勤于書畫之修煉。學書參禪是原于內(nèi)心的理解、觀照,然禪必深造而后能悟,書法雖悟仍須深造磨練,就像詩家參禪后還要獲得形象思維訴之語言一樣,書家還要濡墨染翰出之于文字的章法、結(jié)體、筆畫等。山人數(shù)十年黃卷青燈的禪林修煉的終極目標還是書畫藝術(shù)。山人遍臨晉唐宋元諸家法帖之外,還臨摹甚至考釋過《古鼓文》(圖15,南京博物院藏),可見深研之程度。他的行草從轉(zhuǎn)折棱角銳變成圓渾,筆畫線條粗細較均勻,應(yīng)是吸收了《石鼓》的特征。另一方面,山人多次在題跋中提到書畫之間的關(guān)系,如“昔吳道元學書于張顛……可知畫法兼之書法”,“畫法董北苑已,更臨北海書一段于后,以示書法兼之畫法”。山人的大寫意畫與其書法又密不可分。如山人65歲畫的《快雪時晴圖》(圖16)鉤畫松樹枝干和石塊的輪廓線,不論線之長短,都將書與畫融而和之。因此,可以說,山人此時已將寫意畫的意趣、逸氣滲入其書法中,催化了書風的轉(zhuǎn)變??傊?,在這段時間山人以“八還”參悟,作品進一步升華。
(三)風貌—圓成新境
如果說山人“參悟”的后期書風已形成,標志著成熟,那么,隨著“八還”修煉,山人的藝術(shù)漸入佳境,升華到圓成。
《法書冊》(美國翁萬戈藏)題跋:“壬午(1702年)”,山人71歲。此時山人人書俱老,風貌已成。初觀臨諸家法帖,似乎都出山人之意,細察之,如“臨米南宮”(圖17-1)中“則”字之豎鉤,“惡”字下的“心”字,后一個“為”字的橫折豎鉤,都有意吸收米字的姿致?!芭R倪元鎮(zhèn)”(圖17-2)結(jié)體方扁,用筆瘦勁,含有隸意,有倪瓚古淡風骨?!芭R僧懷素”(圖17-3)筆勢超邁,圓勁飛動,得素師神韻。山人晚年多次書寫《臨河序》,小見于冊頁,大有202厘米的長軸(廣州美術(shù)館藏),與唐代諸名家臨摹的《蘭亭序》迥別,文句也作減省。此乃山人去《蘭亭》之媚姿,取晉人之氣度。
《行書》(圖18,江西博物館藏)與《行書》(圖19,天津博物館藏),仍留存轉(zhuǎn)折處圓弧形的大空間特征。如圖18的“凈”、“守”、“師”、“畫”等字,圖19的“萬”、“翠”等字,山人以簡入妙,減少筆畫的纏繞紐結(jié),字斷意連,左右映帶,消磨了早期的太露芒角。用禿鋒斷畫,內(nèi)斂遲留的澀勢,產(chǎn)生筆墨的凝重與沉靜,消除了躁動與火氣。如圖18的“師”、“畫”兩字,圖19的“成癖”、“移家”四字,一般行草書中都是一筆畫連接而成,而山人都斷為數(shù)筆,這樣就更加強化了結(jié)體的圓轉(zhuǎn)松厚,筆墨的圓勁蒼老,意態(tài)的圓融靜穆。脫盡塵俗、大燥,絢爛已歸平淡?!独銍澜?jīng)》云:“發(fā)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薄缎袝?lián)》(圖20,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已進入成就圓滿之化境。
八大山人晚年在冊頁(圖21,美國翁萬戈藏)上曾留下一格言:“氣象高曠而不入疏狂,心思縝密而不流瑣屑,趣味沖淡而不近偏枯,操守嚴明而不傷激烈?!眰髌娴纳罱?jīng)歷、不懈的上下求索和慧心的宗教參悟融入到深邃的藝術(shù)境界中,是他獨步藝壇的緣故吧。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