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艷紅
摘 要:語文教學應該是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散發(fā)著濃郁的語文味的。語文教學是什么?是煩瑣的講解、討論合作,還是多媒體展示?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當從體現(xiàn)語文自身的特點出發(fā),回歸本色。
關鍵詞:語文教學;角色互換;本色回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嫣岣邔W生語文素養(yǎng)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然而,在有的農(nóng)村中學,“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難以得到彰顯,教學成績在對教師量化評價中占的比重還是很大,教師“抓成績”也就成了必然,縱觀中學語文教學,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的。對此,我主張語文課應當回歸本色。
一、課前深入了解文章寓意
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我們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把它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深入研讀,才能把握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學生應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習文本,深入了解文章寓意,喚起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比如《貓》一課,敘述了“我”家養(yǎng)的三只貓的故事,表現(xiàn)了“珍愛生命,關愛動物”這一主題。它包含的道理有多種解讀,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選好教學“切入點”。如果在教學中就抓住“‘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的原因是什么”為切入點,圍繞原因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在研讀中明確課文內(nèi)容,體會“我”的難過、自責、內(nèi)疚的復雜感情,明確文章寓意,進而心靈受到震撼和洗禮。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營造“語文味”的氛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性、文學性應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質。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感的豐富拓展,從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獨特魅力,使學生在課堂上達到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課雖然提倡多媒體教學,但語文課應該有其自身的語言美、文字美,從而不能讓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及其原有的要求學生具備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
1.小組教學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小組教學是落實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在小組教學時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形式而不關注教學實際的需要,整堂課始終運用小組教學,是對上面理念的一種誤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學習形式也應不同:簡單問題自主學習;復雜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對學生感到困惑或者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這樣小組教學的優(yōu)勢才能真正得以凸顯。如,在學習《景陽岡》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排演成小話劇,讓學生把武松和店家進行分角色扮演,體會武松豪爽、神勇的性格,從演員的選擇、臺詞的編排,到演出道具的準備等等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狀態(tài)進行,充分體現(xiàn)自主性與合作性,同時表演更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訓練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課堂充滿了趣味性。
2.多媒體運用
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多媒體應用也在不斷進步,它的應用成為課堂評價的主要因素,但它并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它起的是輔助作用。如,在教《山中訪友》時,曾有同事運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卡通動畫的形式,將作者訪友的全程編輯成動畫片,進行直白式的演示課件,這體現(xiàn)不出我們新課標所強調(diào)的學生的個性體驗,當然也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3.課堂中的角色定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卑颜n堂給學生并不是全盤否定老師的主導作用。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起著引領的作用。在融洽而生動的課堂氛圍中,要求教師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話,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下,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理性思考,轉變思想觀念,更新知識體系。讓語文教學回歸本色,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放飛理想的舞臺,從而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各個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猗縣崇相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