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在培智學校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培智生實際在在教學過程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使原本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對培智學校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了一些探究,淺述如下。
一、導入新課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獲得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動力。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準備。
一年級培智生是剛從家里直接進入到小學學習,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導入生活化呢?例如: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先問學生家里有幾個人?今年幾歲?一年級有幾個同學?教室里有幾張桌子?宿舍里有幾張床……等等。教學《元角分》之前,可以問:“同學們,我們到超市去買東西需要用到什么呀?”這時學生會一致回答:“錢”。師:“我們日常使用的錢叫‘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此時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
通過這樣設計,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了現實生活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數學教學的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我們當教師的往往不注意對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給予應有的關注和分析,而是視教材為“圣經”,不敢越“雷池”半步,導致學生不敢學,不會學。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用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對教材的具體情節(jié)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讓學生感到親切,易理解。如在教學幾個和第幾個時,由于要讓一年級培智生建立幾和第幾的基數、序數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就運用了學生做操和上體育課排隊的事件展開了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幾個和第幾個”的概念,這樣,就把抽象、枯燥、難懂的新知學習變?yōu)檩p松、愉快、熱烈的活動,讓學生在數同學所在位置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饒有興趣地學習了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
課標指出: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去“做數學、悟數學”,使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感悟數學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為了提高培智校數學課的教學效率,必須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聯(lián)系生活。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回顧生活,用他們的生活作為鋪墊和臺階,促進教學內容的內化。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表示量的計量單位。有學生比較熟悉和比較具體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也有學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噸、公頃、平方千米等等。計量單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復雜,培智生們小小的年紀不但要在腦海里記住這些計量單位的概念,而且還要記住他們之間的進率,這實在不容易。但是,如果教學時把他們帶到現實生活中量一量、稱一稱、比一比、記一記、算一算,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課后練習生活化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边\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課后練習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因此,我們必須在練習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努力激發(fā)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發(fā)地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做數學”,讓學生在“做”中發(fā)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例如:學習了“時、分、秒”的認識之后,我讓學生記錄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然后算出每天吃飯、睡覺、上課、做作業(yè)、活動等各用去的時間,并且要自我評價時間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時、分、秒”的知識,而且還把這一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
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營造數學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lián)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tǒng)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