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桂花
一拿起這本書,我就被它新奇而又有點極端的風格吸引住了:給傳統(tǒng)課堂打0分。我想:傳統(tǒng)課堂再不濟,肯定也有它微小的可取之處吧,怎么能打0分呢?何況我們對于傳統(tǒng)一直主張批判地繼承,怎么放在教學中,對于傳統(tǒng)卻要全盤否定而打0分呢?
帶著這種好奇心理我走進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中國教育報》山東記者站站長李炳亭先生關于推行高效課堂的一本專著,書中從“我的教育主張”“教育即解放”“教師即解放”“教師即開發(fā)”“學校即成長”幾個方面來論述傳統(tǒng)課堂的弊端及高效課堂的內涵。作者言辭犀利、語言生動形象,多次運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理詮釋深奧的教育真諦,讀來頗有一番韻味。
李炳亭先生在書中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課改的“不二法門”,提倡讓學生在“學”中“生”。對于這一點,我比較認同。去年上半年,當“高效課堂”之風吹遍全區(qū)中小學時,我也努力嘗試改變課堂。幾個月以來,我領著班上學生以“先學后教”的模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誠然,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可是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因為學生對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不習慣,學習能力還比較弱,還不夠大膽自主表達,導致教學進度跟不上,一課時的內容要兩節(jié)課完成,兩課時的內容可能三節(jié)課還完不成。在復習階段,總覺得課文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一些知識點似乎上課時沒有講,是由學生學的,因而擔心學生沒學好而內心比較忐忑。種種原因,不免讓我對課改起了懷疑的態(tài)度。其實這歸根結底,都源于我沒有真正認清課改的真正目的:課堂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教會學生學習?;蛘哒f認清了這,卻因為短暫的考試成績,短期的不見效果而棄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于不顧。這是老師的無奈之舉,可是我覺得,一個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著想,一個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的老師,我們沒有理由也不應該讓應試來牽絆我們課改前行的腳步,為了孩子們,我要課改!我們要課改,我們要致力于引導孩子“會學習”。正像李炳亭先生說的那樣:“課堂教學就好比‘磨刀,讓學生學習能力漸漸‘鋒利起來。開始時因為學習能力弱,影響教學進度是正常的,但隨著學習能力的增強,速度會越來越快,我們要耐得起性子,有足夠的耐心,‘等著學生‘會學習?!?/p>
李炳亭先生對于好課和好老師是這樣定義的:“讓學生學會的課是好課,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是好老師。”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強調,課堂中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教師真正能做到嗎?這幾年,被大家推崇的“好課”不都表現(xiàn)在教師設計的精美課件和精湛的演技嗎?課堂成了教師展示技藝的舞臺,誰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課堂和教師?課堂效率不高,學生不喜歡學習,學習負擔過重,教師精神疲憊、職業(yè)倦怠……這些都是我們的“好課”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一切,我們老師一定要盡可能地把時間、機會、精彩讓給學生,去做學生發(fā)展和成功的推手。讓學生每一節(jié)課都能學會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為此,在課堂上,我不再停留在學生學知識,而更注重學生學知識用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根據(jù)不同的課型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如學習《桂林山水》時,讓學生學會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特點;學習《記金華雙龍洞》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游覽順序介紹自己游覽的一處景點,爭取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方法進行學習。
關于高效課堂、高效學生,李炳亭先生還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每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都應該好好思考:我該給自己的課堂打多少分?但愿我們思考過后,能用行動去證明:我給自己的課堂打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