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青 王飛
【摘 要】泄瀉亦稱腹瀉,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夏秋多見。多由于濕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而致清濁不分,水谷混雜,并走大腸而致。西醫(yī)中胃、腸、肝膽、胰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zhì)性疾病引起的腹瀉,屬于本病范疇。泄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西醫(yī)學認為腹瀉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當攝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滲溶質(zhì),使體液被動進入腸腔時,可導致滲透性腹瀉;由于胃腸道水與電解質(zhì)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瀉;當腸粘膜完整性因炎癥、潰瘍等病變而受到損傷時,造成大量滲出而形成滲出性腹瀉(炎癥性腹瀉);當胃腸運動關系到腔內(nèi)水電解質(zhì)與腸上皮接觸的時間縮短時,直接影響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 古人將大便質(zhì)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為瀉。對我院收治的40余例腹瀉患者,應用中醫(yī)辨證施護配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辯證施護;泄瀉;護理體會
病理病機:感受外邪,困阻脾陽;飲食所傷,傳導失職;情志失調(diào),肝氣橫逆犯脾,運化失常;脾胃虛弱,腎陽虛衰,運化失常;致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腹瀉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除應用西藥、內(nèi)服中藥治療外,還可根據(jù)病情需要,采取針刺止瀉、艾灸等綜合性方法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根據(jù)發(fā)病機制,臨床上分六型進行辨證施護。
(一)寒濕型?;颊弑憩F(xiàn)為:泄瀉清稀,甚至水樣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不思飲食,苔薄白,脈濡緩。選擇溫暖、向陽、干燥的房間,飲食服藥均應偏熱,注意保暖,腹部放置熱水袋或熱療,有助于燥濕止瀉,可給于炒米粉、炒面粉等食用,有助于燥濕止瀉。
(二)濕熱型?;颊弑憩F(xiàn)為:腹痛而泄,瀉下物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或有身熱、苔黃膩、脈象濡滑而數(shù)?;颊叽参辉O在比較涼爽、干燥的房間,發(fā)熱者應臥床休息,飲食中藥應偏溫或涼服,不宜用灸法止瀉,泄瀉量多者應多飲淡鹽水或糖鹽水以補津液。大便次數(shù)超過5次/日或伴有血便者應臥床休息。保持肛門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防止破潰。
(三)傷食型。患者表現(xiàn)為:腹痛腸鳴,瀉下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痞脹,噯腐酸臭,食欲減退,舌苔垢濁,脈象滑數(shù)。重者應禁食數(shù)小時至一日,一般不宜止瀉,清除宿食后,可逐漸自流食開始,恢復進食,少食多餐,可給于蘿卜湯、麥芽湯等助消食,針灸止瀉,可選取足三里、天樞、中脘、神厥等。
(四)肝氣乘脾型?;颊邥r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情緒突變,如惱怒、緊張而致腹痛泄瀉,舌淡紅,脈弦。做好情志護理,病人急躁、郁怒,應予以疏導,飲食宜清淡疏利,可給予佛手片、陳皮煎湯代茶飲,以助理氣健脾。
(五)脾胃虛寒型?;颊弑憩F(xiàn)為大便溏薄,泄瀉時作時止,水谷不化,納呆腹脹、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色苔淡白、脈象緩弱。患者應居溫暖、向陽、干燥房間,飲食宜少質(zhì)量高,如:豆制品、牛羊肉、南瓜、栗子等補中健脾之品。平時應適當鍛煉,增強體質(zhì)。艾灸神闕、中脘、足三里等穴,以健脾止瀉。
(六)脾腎虛寒者?;颊呃杳餍篂a,腹部隱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色淡苔白,脈沉細。病人喜暖惡寒,居室宜溫暖向陽、干燥為宜,五更如廁,應備防寒外衣,以免受涼,腹瀉減輕時可鼓勵病人適當鍛煉,多注意保暖,以振奮陽氣,驅(qū)除陰寒。飲食多選用健脾補腎的食品,如:山藥、狗肉、胡核等,可加胡椒、肉桂等調(diào)味。
護理體會:護理是治療疾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疾病的治愈有極其重要作用。通過對40余例腹瀉患者的辯證施護,從整體觀念出發(fā),細致準確地觀察和掌握病情變化,制定針對患者病情的治療和護理措施,進行辯證施護,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早日痊愈。
參考文獻:
呂素英《內(nèi)科學及護理》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