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關鍵詞】課后反思 專業(yè)成長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B-0054-02
新課程改革提倡每一位教師都要學會自我反思,都要做一名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會經?;仡?、重建、重現教育教學現象,并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和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學中的反思具有監(jiān)控性;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那么,什么是課后反思呢?課后反思指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后,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課后反思從整體上來說就是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具體而言,可以從反思教學目標、反思教學過程和反思教學效果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注定要打敗仗。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制定每節(jié)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三個維度的素養(yǎng)——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對教學目標的反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是否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最高基準點。教師不應該把所有的備課時間都花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手段的選擇上,而首先應該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樣才不會使整節(jié)課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樣的課堂才能“有形有神”,才能吸引學生,才能達到高效。
2.是否準確認識教學目標的概念
教學目標不是教學目的,更不是“要點”“知識點”。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只有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后,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的工具、步驟后,目的才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么”的說法來表示的。例如“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課文及賞析課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些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都不能直接作為教學目標,因為這些要求只有在具體細化后才能轉化為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指向學生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前,分析學生實際,因地制宜制定教學目標是關鍵。單純的“培養(yǎng)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教學目標,顯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的制定應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掌握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明確學生能做什么。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教學目標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為出發(fā)點,以學生作為行為主體,這樣才能使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4.教學目標是否可觀察、測量、評價
教學目標設計應該清楚明了,對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指導作用?!皩W習”“認識”“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體會”等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達到或不能達到、其中每一個要求要經過哪幾個階段或層次,都很難操作、觀察和測定。例如,“理解和掌握某一寫作方法”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能這么籠統(tǒng)地描述,而應具體明確學生“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會“運用”到什么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還是“靈活運用”等。如筆者在《背影》的教學中是這樣設計教學目標的(見下頁表一):
這一目標設計將學生內在心理變化過程與外在行為表現結合起來表述,顯得具體明確,既發(fā)揮了教學目標對教學實踐的具體引導作用,又便于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觀察、測量和評價。而最后一項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選讀、體味一篇或幾篇寫父親的散文,可以讓學生將在前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加以運用。此時師生若能一起回憶各自父親對自己的關愛,并用飽含真情的語氣進行敘述,將會營造一種濃濃的父子深情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選擇那些銘記于心的生活片段記敘出來,就可以達到認知、情感、技能等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二、反思教學過程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對話,是師生以教學內容為媒介,通過課堂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因此,對教學過程的反思主要圍繞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要素的互動和各自狀態(tài)而進行。
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我—你”的關系;教師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形成的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與學生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者未發(fā)生教學,這種教學只能是無實質意義的“假教學”。
2.反思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探究有無意義和效果,也應在反思的范圍內。當前,有的探究性學習只停留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也不管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待幾分鐘后,教師擊掌幾下,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學優(yōu)生發(fā)言。至于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都不得而知。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剝奪了部分學生獨立思考、質疑、發(fā)言的權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視角從狹窄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提供更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嘗試,不斷探索,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試圖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學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條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4.反思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組織
課堂組織的反思是課后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課堂環(huán)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教學能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的教學激情是否高漲,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么樣才能創(chuàng)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等內容。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整,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布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fā),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內容也應得到思考。
課堂組織反思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提高教學質量。其中,教學方式與手段的選擇是課堂組織方式的重要體現。如何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應考慮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施教對象以及是否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的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教學方法是否適合不同的課程性質和內容;②教學方法是否適合不同的施教對象;③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反思教學效果
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效果是超乎所想,還是基本滿意,或是不盡人意,教師自身在不同程度上是有所覺察的。一節(jié)課可能會因為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氣氛活躍;可能會因為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情趣大增;可能會因為實施了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能會因為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做得太少而索然無味;因為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等。然而,不管得與失、成與敗,都值得教師好好地進行記錄與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考慮更周詳、操作更自如。
課堂教學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要科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學習能動性及教師課堂教學技藝的提高。為此,教師必須學會反思,通過反思反觀自己的教學目標設計,思考自己的教學過程,衡量自己的教學效果,從中總結相關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課堂教學,實現專業(yè)素質的提升。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