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珍
文言文和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思想結晶,收錄在語文課本里的文言文和詩詞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是,真正讀懂這些,對于初中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中學生只有了解了歷史,學習好傳統(tǒng)文化,才能理解古典文學深厚的哲理與意境,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史素養(yǎng)。
先秦時期是我國文化大發(fā)展的時代,諸子百家通過他們的文史作品來表達各自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儒、道兩家,儒家偏重于道德倫理與自身修養(yǎng),道家則偏重于邏輯與辯證法。課本中所節(jié)選的《論語》《孟子》《莊子》等文章,作為中華文化的早期成果,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很多典籍為我們學習那段歷史中的文化提供了生動細致的素材,如《左傳》與《戰(zhàn)國策》,作者運用精練的文筆把故事敘述得生動有趣,值得我們反復咀嚼和借鑒。
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的紛繁亂世。但由于他施行暴政,秦朝爆發(f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陳涉世家》完整地記錄了那次農民起義的過程,學生從中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還可以學習紀傳體通史的敘述方式和寫作特點,對今后閱讀《史記》甚至通讀《二十四史》都有很大的幫助。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十多年時間就覆滅了。此后,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了漢朝,延續(xù)四百多年后結束。中國又進入了一個人才輩出的亂世——三國時代,這也是中學生比較熟知的一段歷史。他們或多或少都閱讀過名著《三國演義》,也看過有關三國的影視作品,了解曹操、諸葛亮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興趣方向,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這段歷史中的文學作品,如《觀滄?!分械摹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曹操銳意進取的樂觀豪邁氣勢;《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感動,提出了“圖荊州,取巴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偉軍事戰(zhàn)略,并激勵劉備“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后人無不被諸葛亮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所折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前給劉禪上的表文,闡述了北伐中原的必要性,言辭懇切,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一腔赤誠之心,為后人所敬仰。研究這些作品,不僅對學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有幫助,還能學習英雄人物的優(yōu)秀品格。
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但中國在短暫統(tǒng)一之后又進入了大分裂的混亂時代,連年征戰(zhàn),政權頻繁更迭,百姓苦不堪言。人們渴望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和平時代,但是希望卻遙遙無期。這個時代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用自己的作品表達著對世俗社會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記》用一段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迫的“世外桃源”,與黑暗、復雜、殘酷的真實社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此外,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作品中均表達了對平淡自然生活的向往。了解陶淵明的寫作心境和他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對欣賞和學習陶淵明及同時代文學家的作品有很大幫助。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時期之后,中國又經歷了短暫的隋朝。之后,唐王朝的建立結束了數(shù)百年殺伐征戰(zhàn)的局面,唐朝也成為世所公認的封建強國。在文化上,唐朝繼承了魏晉以前的精華,人才輩出,藝術登峰造極,優(yōu)秀文學作品層出不窮。
唐宋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巔峰和驕傲。課本中的作品有描寫祖國山河秀美壯麗的,如杜甫的《望岳》贊美泰山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繪了早春西湖如畫般的醉人美景,周密的《觀潮》寫盡了錢塘江大潮“天下雄偉,勢極雄豪”的氣勢。有借人文景觀表達個人情感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描寫景物細致入微,抒發(fā)感情真切自然,皆為傳世名篇。有托物言志表達人生態(tài)度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均表現(xiàn)了高尚的人格和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還有表現(xiàn)憂國憂民情懷的,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學家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使唐宋兩代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深切感受到華夏文明盛世的非凡魅力。
縱觀初中階段所學習的文言文、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清代思想家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學習它們的過程就是接受文化與歷史洗禮的過程。初中階段文史素養(yǎng)的提高,會為學生一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