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園一位教師在大班組織了一個教學觀摩活動“神奇的碘酒”。她事先準備了饅頭、黃瓜、香蕉、藕、土豆、白菜等材料,活動中,她引導幼兒把稀釋了的碘酒分別涂在這些東西上,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得出“淀粉遇碘酒會變色”的結論(饅頭、香蕉、藕、土豆中含有淀粉),并要求幼兒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格中?;顒舆^程中,幼兒看上去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總體效果不錯。但活動結束后,有教師提出了疑問:盡管教師在活動中很注意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但碘酒終究是藥品,如果幼兒了解了碘酒有這種“神奇”功效。會不會把家里的碘酒也拿出來玩甚至喝下去呢?這位教師認為,從安全角度考慮。這樣的活動不宜在幼兒園開展。也有教師質(zhì)疑道:《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個活動的內(nèi)容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嗎?聽了她們的議論.我也困惑了:在這個科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似乎也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幼兒應該也從中獲得了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但幼兒園究竟能否開展這樣的科學活動呢?換句話說,這樣的科學活動適宜并有效嗎?如果是您,您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