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童 陳嵐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王小波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這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價值訴求存在一定偏差,同時也與他本人較為特殊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一定關系。當王小波在1997年去世之后,中國讀者和評論界才開始關注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針對他的作品存在著太多的誤解:對于普通讀者而言,他們沉醉于王小波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的性描寫,幾乎將其等同于通俗作家的媚俗之作;對于評論界人士和專業(yè)研究者而言,他們只注重王小波作品中過分暴露的性描寫展現(xiàn)的人性的“頹廢”,而忽視了王小波作品對人性的深度思考。
一、“黑色幽默”的審美內涵
跨越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認識到王小波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明顯的超前意識,以至于讀者和評論界都很難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正如戴錦華先生所說:“王小波肯定高于當代文壇上的許多小說家,他們寫得很多很快,但終究沒有提供自己真正獨特的文體或風格,他們對文學史的貢獻將因此而黯淡。和這些缺乏文體上的自覺意識的人不同,王小波小說的獨特聲音不論是放到何地何處,總能讓人一下子辨認出來。可以說他富有天才地抵達和完成了一種對中國讀者來說還比較陌生的狂歡性文體,提供用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狂歡體小說?!?sup>[1]131在王小波所創(chuàng)造的狂歡話文字中,其語言運用中獨特的黑色幽默值得我們重視。
在中國文壇,王小波是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黑色幽默”藝術發(fā)展到新的高度的關鍵人物,“不僅增加了超長想象與黑色幽默的向度,而且把魯迅開拓的東西更進一步推向狂歡化,在當代文學中占有重要位置”[2]。中國人對于所謂“黑色幽默”的理解建立在西方話語的背景之下,在王小波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更多時候是將西方的“黑色幽默”與中國文化的幽默元素相結合,在交融、變換之中使得讀者從小說閱讀中領略到全新的審美體驗。王小波本人從知識青年到大學生,再從留學生到大學教師,最后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的經歷使得他與中國當代文壇的許多作家不同,當很多人試圖從體制中走出來之后,最終選擇了回歸體制。王小波卻是在體制之內與體制之外的一番穿梭之后,最終選擇了離開體制生活。這一點被很多評論界人士解讀為王小波性格中的桀驁不馴,但筆者并不這樣認為,作為一名接受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王小波的思想淵源更多的是來自于西方文化,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之所以選擇離開大學成為一名自由作家,更為重要的是他需要尋找一種較為自由、寬松的寫作環(huán)境。同時,王小波長期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學的影響,尤其是“其小說精神與小說技法,更多的是受到西方影響,他所師承的英美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學派,雖然在中國是接受較少的流派,但是王小波卻吸收到了他們的精髓:奇特的想象、機智的幽默、放縱的游戲以及探索小說形式的狂熱激情”[3]。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美國的小說流派,最初由弗里德曼選擇12名作家的短篇小說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從這一流派的誕生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謂“黑色幽默”流派并不具備統(tǒng)一的價值訴求和審美標準。他僅僅是某位作家將一部分創(chuàng)作風格相近的作品匯編成冊,所謂“黑色幽默”的作家們并沒有一定的文學追求使其統(tǒng)一起來。作為20世紀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流派,“黑色幽默”曾經盛極一時,但在70年代之后旋即進入低谷。在《黑色幽默》一書中,作家往往通過對于周圍世界的荒謬性和個體生命在社會中所遭受的壓迫作為主要內容,尤其是將個體生命與周圍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的情況加以放大,使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景象完全成為被創(chuàng)造的“畸形”“變態(tài)”。當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物被作者以全新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就會產生由于荒誕、滑稽帶來的歡笑。當這種歡笑往往并不能能令讀者感到輕松,而是在笑過之后備感壓抑、沉重。
文藝作品中出現(xiàn)的“黑色幽默”往往是以非傳統(tǒng)形象出現(xiàn)的人物,他們的處世方式和行為模式被作者用來影射社會現(xiàn)實,進而達到宣泄作者個人情感的目的。為了營造出更好的情感氛圍,作家往往需要打破常規(guī)邏輯,打破先后順序,打破時間架構,通過作家的努力建構起具有特殊審美效果的虛擬世界,甚至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將現(xiàn)實世界和文學世界進行改造。
二、“黑色幽默”的具體表現(xiàn)
王小波小說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可謂是無處不在,尤其以小說《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公寓》《革命時代的愛情》等作品中出現(xiàn)的“黑色幽默”為代表。
那時她表演給女兒看,當年怎么挨斗。人是撅著的,有時還得抬臉給人家看,就和跳巴西桑巴舞一樣。那孩子問道:“我爸呢?”陳清揚說:“你爸爸坐飛機?!蹦呛⒆泳透窀裥?,覺得非常有趣。
在小說《黃金時代》中,王小波為讀者描寫了一段“文革”時代批斗的場景。對于任何一個經歷了“文革”歲月的人來說,批斗都是不愿意去回憶的痛苦經歷。但小說中的人物卻以極為輕松的口吻向自己的孩子講述這段生活,在弱化了自己經歷的痛苦感受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讓讀者對本該被憐憫、被可憐的對象產生了別樣的情愫。王小波實則是以不帶感情的方式去直接描寫發(fā)生在小說人物身上的故事,在略帶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中為讀者帶來近乎冷酷的“黑色幽默”。
從上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黑色幽默”往往是以近乎戲謔的口吻來展現(xiàn)作者的情感判斷的。對于一位作家而言,“黑色幽默”是建立在自己對于生活的高度認知和準確把握基礎上的。只有當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認知,對于某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了超越常人的理解才能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這一切。因此,真正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文藝作品并不是作者對于重要的人生哲理問題的深入解讀,往往是在極為普通的事件中閃耀著深邃的目光。對此王小波自己也承認:“至于黑色幽默,我認為無須刻意為之,看到什么,感覺到什么,把它寫下來,就是黑色幽默?!?sup>[1]320
所謂“黑色幽默”不僅表現(xiàn)為作者敘事事件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小說人物的塑造上。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大量的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人物先后被作者塑造出來,使得小說的“黑色幽默”不僅是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也是實際可感知的具體存在。小說《2010》就是一部匯集了大量具有“黑色幽默”特征的作品,王小波在小說中先后塑造了老大哥、保安、“藍毛衣”等人物,他們無一例外都是“黑色幽默”式的人物。小說《2010》中的老大哥在一個由演員、藝術家、文學家組成的技術部門工作。老大哥總是熱心于幫助他人,雖然他不會解最簡單的方程式,但卻有大量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老大哥的發(fā)明不是制造高分貝噪音的發(fā)動,就是塑料制作的手槍,或者是鋁做的手銬。在他的生活中永遠充斥著各種無聊的事件,或是取悅前妻,或是組織罷工。
三、“黑色幽默”對狂歡化的貢獻
小說《2010》中的老大哥就是集合了王小波作品中“黑色幽默”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一個將現(xiàn)實生活徹底顛覆的人物,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諷刺和嘲弄。作者之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安排這樣的人物,并非是為“黑色幽默”而“黑色幽默”的刻意為之。他的真實創(chuàng)作意圖是要以“黑色幽默”的人物為情感載體,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營造一種屬于全民的精神狂歡。
在X架上。最能感覺到自己是個造型藝術家,有豐富的想像力。比方說,有一鞭是斜著下來的,你馬上變成兩塊硬面鍋盔,或者是cheesecake,對接在一起。假如有一鞭橫著抽在腰眼上,就會覺得上半身沖天而起,自己有四朱多離。假如鞭子是豎直地抽下來,你就會覺得自己像含露的芙蓉。冉冉開放。
在中國當代文壇中能夠將受刑的過程以審美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的,除了莫言之外,就只有王小波了。不同莫言所追求的“酷刑”之美,王小波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展現(xiàn)受刑的過程的。但王小波以近乎冷酷的方式描述發(fā)生在王二身上的刑罰過程時,他仍不忘記不時進行一番調侃和戲謔。這就使得讀者在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少了些許的殘忍、血腥,多了幾分“溫馨”“自然”。對于受刑者而言,由于作者為這一過程披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得“王二”不再是小說文本中的人物,而是代表了所有人的一種存在,在他的身上,讀者看到了人性的狂歡和喜悅。
當人們反思王小波文學作品中不時出現(xiàn)的“黑色幽默”時,不免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怎樣的創(chuàng)作意圖使得他能夠以如此反傳統(tǒng)的方式去展現(xiàn)人類的心靈世界??v觀所有的“黑色幽默”人物,他們都是特殊時代中陷入到精神迷茫的人。在他們人生的道路中,遭受到現(xiàn)實社會的壓抑,玩弄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陡锩鼤r期的愛情》《黃金時代》《白銀時代》是直接以“文革”為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的,讀者能夠以較為直觀的方式聯(lián)想到壓抑、束縛的生存狀態(tài),所有具有“黑色幽默”特征的人亟須一場徹底的狂歡來釋放內心的痛苦。而《黑鐵公寓》《2010》雖然是設定在未來社會,但小說中人物的狀態(tài)卻沒有發(fā)生改變,依舊是被壓抑的對象。
無論是生活在怎樣的時代,無論是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道路,王小波筆下被“黑色幽默”所籠罩的人物始終是生活在悲慘的人生世界中。他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感無法傾訴,他們的心靈中有太多的痛苦無法宣泄,他們的人生中有太多的無奈不能規(guī)避。于是,他們只有以反諷的態(tài)度去處理自己的生活。所有可能的選擇中,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以“黑色幽默”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以“黑色幽默”的處世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朱大可,昊舷,等.十作家批判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柳鳴九.新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391.
[3] 楊秀江.王小波黑色幽默的師承與創(chuàng)新[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作者簡介]
葉童(1992— ),女,山東聊城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理論;陳嵐(1974— ),女,重慶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建筑設計及理論和空間形態(tà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