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豐富多彩的合唱訓練手段能激發(fā)學生的表演興趣。發(fā)揮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內(nèi)動力。
一、語言渲染
在我們訓練的過程中,通過講解性語言,描述性語言及趣味性語言去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們排練“藍色多瑙河”,這是一首描繪春天的作品,作品來自于作曲家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巧妙地運用音樂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表現(xiàn)出來。無論什么音樂作品,表情達意總是第一位。要想讓學生較準確地把握音樂表達的感。教師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啟發(fā)是必要的。當排練“藍色多瑙河”時,我們可以嘗試去描述“陽光明媚,生機怏然的春天,到處孕育著“春的聲音,我們來想象一下春天種子發(fā)芽的聲音。柳葉歌唱的聲音。鳥兒嬉戲的聲音……讓我們隨著春天的聲音,感受散發(fā)著無限生機的春天”教師的語言前導,為學生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孩子們很快被帶進充滿春意的感覺里。
大家都知道,合唱訓練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階段,每次排練時間要幾個小時,在這過程中。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只是枯燥的排練,孩子們很難提高興趣更談不上唱出情感。因此,趣味性的語言可以解除這種單調(diào)的訓練方式。蘇聯(lián)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愉快歡樂的學習心理,較快地進入學習意境?!比の墩Z言誘發(fā)了學生在實踐中豐富體驗。在交流中拓展了知識。
二、畫面渲染
音樂與美術(shù)是不可以分割的姊妹藝術(shù),通過畫面內(nèi)容,去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月急、花鳥魚蟲、林海雪原、風土人情、人文故事,這豐富了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shù)世界,美妙神氣的童話世界和間麗多彩的現(xiàn)實無下引導學生暢游其中而一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畫面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例如:我們演繹一首描寫納西風情的民歌。孩子們不知什么是玉龍雪山,便不了解納西族的民族風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讓孩子們準確演繹這首民歌。為此,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運用語言給孩子們進行描述。還可以查找有關(guān)納西族風土人情的畫面,讓孩子了解該民族的情況后再去體驗歌曲的情感。相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動作帶出感情
藝術(shù)化的表情、動作其實也是語言藝術(shù)其中的一部分“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人類除了兩耳是知音外,心靈的窗口眼睛更是我們的知音。教師在合唱訓練指揮中,為了不影響全體學生的演唱效果。我們必須使用表情語言、動作、肢體語言對學生表演的情感進行調(diào)動。正如我們分析合唱作品演唱中力度的作用一樣,教師在描述音樂作品時也同樣可以運用mp、mf、pp 、ff.去表現(xiàn)作品。人的臉能做出的2500種不同的表情。我們用表情作為輔助手段傳遞音樂作品內(nèi)涵的高超能力。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對作品中蘊藏的情感進行創(chuàng)作。令音樂更為真實、細膩、感人地詮釋給學生。為學生所接受。同時,眼睛作為面部語言最主要的角色。在合唱指揮過程中,眼神更能傳達人與人溝通的最清楚敏感的信號。用眼神與學生過同音樂作品,更能體驗學生作品情感。而作為合唱隊的指揮。我們的手勢語言更為重要。教師通過用手,腕、臂來表達信息,通過每一個指揮動作讓學生準確地表達歌曲情感。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曾提出:“手與腦是如此的聯(lián)系緊密,以至于實際拘成了腦的一部分。文明的進步是由腦對于手以及反過來手對于腦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手勢幾乎能表達所有的語言。在合唱教學中,手勢語言更起著十分特殊的作用。如訓練學生音高相爾文手勢就完全意義上的“視覺語言”,在指揮學生演唱歌曲時,手勢與表情的結(jié)合對學生增強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以及把握作品風格。都產(chǎn)生影響。如在排《搖籃曲》時,教師可用手勢塑造它靜恬然的家學情境。而排《黃河大合唱》時,教師的手勢則要揮出激情磅礴的黃河氣勢。這都說明手勢與合唱教學的重要作用。同時,教師的揮臂 、搖頭、擺手都可以表達出教師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