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摘 要 概念是人們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表述和傳遞思想的載體,一般情況下一個詞匯所對應的概念是固定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的詞匯所對應的概念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內涵,因此概念的外延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而有的概念卻被人們舍棄了原有的涵義,因而其外延也隨之改變。本文通過對概念的定義涵義同人們在表述概念時涵義的對比,論述了概念涵義的變遷。
關鍵詞 概念涵義 定義 表述 變遷
中圖分類號:B813 文獻標識碼:A
“概念”一詞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們經常通過語言運用概念表述和傳遞思想,當然這樣的前提是所交往的雙方所使用的語言是可以被對方所理解的語言,而作為被表述和傳遞思想的概念也需要建立在雙方對這個概念的涵義在知悉范圍上相吻合,也就是交往雙方所知悉的概念的外延具有全同關系。只有這樣,交往雙方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言語交流和理解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解或誤解的情況。但現(xiàn)實世界不是這種理想狀態(tài)的情況,即便是同種語言的交流過程中也經常會有不解或誤解的情況出現(xiàn),下面我們就將探討是什么情況造成了這種問題。
在普通邏輯中,對于一個普遍概念來說,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們都不會認為它的意義是經常發(fā)生變化的,即認為在被文字定義賦予以意義之后就不會經常發(fā)生改變。但對概念的外延起影響作用的是概念的內涵,增加或減少概念的內涵勢必會縮小或擴大概念的外延 。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經常賦予概念新的涵義,或者逐漸放棄了原有的涵義,雖然在語言的層面上某個概念的文字表述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事實上這個概念的內涵已經和之前已有所不同了。
也許可以說概念在作為人們傳達思想的媒介時其內涵其實是一直在發(fā)生著變化著的,這種變化是相對于這個概念的定義中描述內容的涵義的不變。但由于至今沒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對這種變化過程加以掌控,因此,我們該如何判別一個概念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或發(fā)生了何種程度的變化呢?在解釋這個問題前,還要引入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概念的內涵起決定作用的具體事務到底是概念的定義所描述內容的意味呢?還是在人們日常表述中所涉及概念的涵義呢?(為了便于論述起見,下文將二者分別稱為“概念的定義內容”和“所表述概念的涵義”)或者是兩者共同作用的呢?這里需要引入一個事例,“婦女”一詞是一個概念,“婦女”這一概念的定義在官方辭典中被描述為:成年女子的通稱。即在中國年滿18周歲的女人都可稱之為婦女。在步入21世紀前,“婦女”這個概念曾經在人們思想的交流中得到過廣泛的應用,比如在中國每年的3月8日作為年滿18周歲的女性的節(jié)日,就是以“婦女節(jié)”命名的。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在需要描述成年女子的時候已經逐漸舍棄了“婦女”這個稱謂,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習慣使用“婦女”這個名詞來表述“成年女子”這個概念了。比如,在當下各種對于范冰冰的描述中,從來沒有在報道的描述中使用“婦女”一詞。但實際上,“范冰冰”這個專有名詞所指代對象的屬性確實符合“婦女”這個概念的內涵,因此“范冰冰”這個專有名詞所指代的對象也必然屬于“婦女”這一概念的外延,所以可以得出“范冰冰是婦女”這一命題。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人們現(xiàn)在對于“婦女”這一概念“所表述概念的涵義”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人們在需要表達“成年女子”這一涵義的時候漸漸放棄了“婦女”這個稱謂,也就是說“婦女”這個概念的涵義在人們的思維意識中已經偏離了“概念定義的內容”。我們不能強加判斷“概念定義的內容”與“所表述概念的涵義”這兩種方式中哪一個是正確的,嚴格意義上講,我們是不能用正確與錯誤對他們進行區(qū)分的。這是因為無論是“概念定義的內容”還是“所表述概念的涵義”都是人們對于這個概念的認識,只是一個被人們以文字的定義加以描述,另一個存在于人們的意識里;一個是人們從前對于這個概念內涵的認識,另一個是人們現(xiàn)在對于這個概念內涵的認識。如果只有“概念定義的內容”而沒有“所表述概念的涵義”,那么也就是說沒有人領會這一概念的涵義,因此概念確實了人們的思維做載體其自身的存在將失去意義;而如果只有“所表述概念的涵義”而沒有“概念定義的內容”,那么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被定義闡述過的概念,概念的涵義將會渾沌。因此,“概念定義的內容”與“所表述概念的涵義”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決定著概念的涵義。
“概念定義的內容”與“所表述概念的涵義”總是存在著些許偏差,這是概念的內涵在相對變化著的體現(xiàn),而這種偏差的幅度則體現(xiàn)了概念涵義的變化程度。比如曾經“奇葩”這個概念的涵義是非常美麗且出眾的花朵,這既是“概念定義的內容”。而“所表述概念的涵義”在這一層涵義的基礎上,又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涵義,現(xiàn)在人們一般用“奇葩”這個概念泛指超出人們想象或理解的莫名其妙的事物。這個概念的新的涵義既是二者存在的偏差,新老涵義的相差幅度則體現(xiàn)了這個概念涵義的變化程度。之所以以“奇葩”這一概念舉例,是因為其“概念定義的內容”與“所表述概念的涵義”之間存在的偏差幅度如此之大,深刻體現(xiàn)出了概念涵義的變遷。
因此,在認識與實踐中對于概念涵義的變化程度,我們應盡量使“概念定義的內容”貼近于“所表述概念的涵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甚至損失與代價?!?/p>
(作者: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邏輯學專業(yè))
注釋:
《普通邏輯》編寫組:《普通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