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
【摘 要】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其關系到公共政策的價值實現(xiàn)。對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問題進行研究,可以深化對公共政策理論、政治參與理論的思考,豐富我國公民參與的理論成果。目前,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有尚待彌補之處。面對國際、國內民主化趨勢的要求,我們努力提出一個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構想體系,為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做出一些有益嘗試。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民參與;參與方式
公共政策又稱政府政策,一般說來,其主要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為政府及政府部門的公務員。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使一系列問題的專業(yè)性與復雜性不斷提高,無論是政策制定、執(zhí)行還是在其他相關環(huán)節(jié)中,公民會自覺不自覺地參與進來,其對公共政策所發(fā)揮的作用正呈現(xiàn)出不斷擴大的趨勢。積極的公民參與是實現(xiàn)公民權利的基本途徑,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充分反映民意,有利于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本文主要想通過對拱門在我國政策過程中的角色的分析,呈現(xiàn)其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并指出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問題,以期對公共政策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一、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首先,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現(xiàn)代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多種力量相互博弈的動態(tài)過程,本質是由政府代表民眾意愿對社會發(fā)展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過程,政府每一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都離不開民意的基礎,公民在政策制定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參與的程度與效果直接關系到公共政策的價值實現(xiàn),選擇對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問題進行研究,可以深化對公共政策理論、政治參與理論的思考,豐富我國公民參與的理論成果。
再次,加強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是提高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現(xiàn)代社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會的標志之一”公民對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關注度直接影響公民的參與行為和參與效果。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必須首先研究公民對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關注度及其影響因素。
最后,公民參與是公共政策的助推器。只有反映和體現(xiàn)民意的公共政策才是合法的科學的政策,公民參與實際上是各種政策選擇的第一道過濾器。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被公眾輿論所認可和擁護,公民參與就會化作一股推動力,成為公共政策有效執(zhí)行與落實的強大推動力。
二、當前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背后,我國公眾參與政策制定仍處于起步階段,公民參與的總體水平較低,尚有廣大的拓展空間。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制約,在實踐中不盡人意的方面阻擋著公民參與的發(fā)展進程。
首先,政府信息公開不足。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實現(xiàn),要求政府決策信息公開發(fā)布。公民若未能掌握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材料,則難以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見,更談不上與政府間的互動。
其次,公眾參與意識弱,參與水平低。參與意識是公民參與的重要動力,公民參與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公民參與成效的好壞。目前我國公民的參與意識相對缺乏。從參與的特點看,自主性參與少,動員性參與居多;社會性問題的參與較多,較高層次的政治參與偏少。除相關專和部分知識分子外,大部分公民是在從眾心理的盲目跟從下參與。
第三,政府官員在公民參與的認識上存在偏見和誤區(qū)。不少政府官員認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的內部事務,漠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和公民的合法政治權益,將公民排斥在政策制定過程之外,憑自己的經驗和主觀意志做決定,致使決策失誤和公民參與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第四、公民參與缺乏組織依托。要發(fā)揮公民參與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強有力的影響,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發(fā)揮組織的力量與決策者溝通。組織行政性太強,導致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很多活動受到制約與束縛,難以獨當一面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因此并不能夠很好地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組織依托。
三、完善公民參與的制度建設
第一,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發(fā)揮著代議制民主的優(yōu)勢,是人民通過代表行使民主權利,其發(fā)展與完善的程度是衡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水平的重要尺度。我國人民代表制度在逐步走向成熟,缺陷也日漸顯露,人大常委會要做好人大代表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代表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業(yè)務素質和履職能力,更有力地為民代言以實現(xiàn)民主權利。
第二,健全聽證制度。為了加強政府的公信力,在召開聽證會之前,事先通過新聞媒介、報紙、廣播、網絡等渠道公開聽證會的內容,讓公民有機會表達各自的意見,使聽證制度成為政府了解公民利益訴求的橋梁以及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jù)。最終公開聽證和決策的結果,建立對聽證代表意見的回應機制,防止存在形式主義傾向。健全聽證制度必將有力推進我國依法治國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步伐,為政府制定更科學、合理、透明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據(jù)。
第三,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信息公開是保護公民權利的最好途徑,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程度與有效性是建立在對信息、對政務了解的基礎上。以公民需求為導向,在網上公開辦理的政務、公務,發(fā)布政府信息。建立信息搜索和反饋機制,公民可通過互聯(lián)網準確及時地查詢相關信息。
第四,擴大網絡民主參與?;ヂ?lián)網是網絡民主的介質?;ヂ?lián)網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在中國出現(xiàn)的十多年里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和普及,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中心的統(tǒng)計報告,我國是世界上擁有網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網絡正以其新技術手段建構便捷而寬闊的平臺,使公民有言論的低門檻和平等的話語權,足不出戶就能快速獲取和交換信息,大大降低了公民參與的成本,使直接民主成為可能,這是互聯(lián)網對公民參與和民主政治的最大意義,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難以實現(xiàn)。
結 論
民主反映在公共政策上體現(xiàn)為“公共性”,也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標志。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下,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要以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為表征,積極調動公民的力量。作為普通公民中的一員,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和聰明才智,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條件的局限,考慮到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幅員遼闊,東西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社會發(fā)展水平有待提升,公民的政治意識和參與能力也層次不齊。要解決好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相關問題,必須緊密結合這些實際情況,找出當前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所面臨的困境和制約因素,通過完善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政策的制度建設,提高公民自身的參與能力,加快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和成長,創(chuàng)造公民參與的外部環(huán)境,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制度化和有效化,以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唐賢興.轉型期公共政策的價值定位:政府公共管理中功能轉換的方向與悖論[J].管理世界,2004(10).
[2]謝煒.中國公共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利益博弈[J].華東師范大學,2007(4).
[3]史美芳.我國轉型時期第三部門的公共政策參與[J].行政論壇,2005(8).
[4]梁麗萍.公共政策與公民參與:價值、困境與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
[5]任占東.淺議第三部門的公共政策參與[J].資料通訊,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