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池 張良 王慧 劉娜 周杰
前言
“2013年中國人的職業(yè)壓力全球第一?!睅滋烨埃以谑謾C上閱讀這則新聞的時候,正下班路過重慶巴蜀中學高三部,寧靜的假期,“高考倒計時0天”的電子顯示屏仍然讓人心中騰起波瀾。我知道,無論這則新聞的真實性如何,但中國高三學生、教師和父母的“職業(yè)壓力”,一定是全球第一的。
高考,幾乎是每個人一生必過的一道坎,無法回避,難以放棄,卻又“災難深重”。上海師大的黎加厚教授建議我們研究“新高考訓練”: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把高考這個事情快速解決,從而能擠出一半的時間,給學生設計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訓練,甚至實現(xiàn)從“一場考試的少部分人勝利”,到“高中時代的每個學生都成功”。
研究高考首先得了解高考。本刊研究中心討論這個課題的時候,給編輯部提供了一篇文章:《南方周末》的“高考命題者”報道,并建議我們進一步采訪一線學科教師,深挖這個話題——因為無論我們愿不愿意,高考命題都是整個中學教育的最高指揮棒,而學科教師正是高考命題變化的最直接感受者。
事實證明,高考不突破,教育就難以突破。不過今天的高考正在發(fā)生變化,而且有加速變化的跡象。你是否意識到這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背后,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堂形態(tài)、教學內容等等,是否已經(jīng)跟上或者超越這個變化?
以下就是編輯部同仁各地問卷采訪及整理匯總的結果。報道并不全面,調查也難言完整,僅在此為你提供思路的參考和變革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