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芳
心理健康就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各種人格特征的完備結(jié)合。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學習和事業(yè)上,并有強烈的求知欲。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把教材中的無聲文字轉(zhuǎn)化成有聲語言,一方面增長學生的知識、智慧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塑造學生美好的靈魂。那么我們應怎樣將心理健康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中去呢?我認為:
一、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課堂教學實效的有力保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語文教學過程不能只是簡單、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更是師生的心靈接觸、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遵循師生互動原則,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發(fā)學生心理活動的積極狀態(tài),促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積極表現(xiàn)自我,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生活的愉悅,求知的滿足,把樂學和愛學變成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和追求。教師始終以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貫穿課堂,營造出“尊重、激勵、合作、愉悅”的良好氛圍,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滲透于教學全過程。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徑?,F(xiàn)行語文教材中豐富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是零星地隱含在一篇篇課文之中,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效地滲透人格教育,教師就必須首先將這些零星地潛隱著的人格教育內(nèi)容挖掘出來。例如《有的人》,我們在備課時可以將“了解魯迅先生光輝的一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寫進教學目標;再如,《愚公移山》、《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等一類課文,我們可以將“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處事原則,學習控制苦惱、焦慮、害怕、怨天尤人的不良情緒”寫進目標。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并將其內(nèi)化,進而完善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寓心育于其中。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機,選擇合適的渠道,有機地滲透心理教育,寓心育與教學之中,既與認識活動密切相關,又有獨立的內(nèi)容和價值。現(xiàn)在的課堂提倡開放自主,教師在啟迪學生時,要不拘一格,奮其志,激其情,理其思,或發(fā)散,或比較,想辦法讓學生思維活躍。也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溝通課堂內(nèi)外,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開拓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并領悟大語文的概念,將體驗進一步內(nèi)化,進而轉(zhuǎn)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
四、努力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氣氛
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除了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因素,采用相應的教育方法外,還離不開教師用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式去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氣氛。要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氣氛,首先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切實還學生以教學主體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而不是操縱者,是誘導者而不是命令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其次,要尊重學生。要讓學生有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做老師,扮演角色,與我共同完成板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增進課堂民主平等的氣氛。而且對他們的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肯定。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即使他們答錯了,也盡力發(fā)掘他們回答中可取之處予以肯定,或表揚他們積極回答的勇氣,然后了解他們這樣回答的原因,耐心啟發(fā)他們力圖使他們回答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中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貫穿于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和生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新世紀的合格人才。作為教師要牢牢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積極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使我們的教育“起點是人,歸宿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