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
表現手法是高考考查表達技巧的重要內容,也是詩歌鑒賞中經??疾榈闹匾R點,而對比與反襯、動靜結合與以動襯靜則是表現手法之中經??疾橛肿寣W生難以區(qū)分的重點,學會辨認和運用它們則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準確區(qū)分和識別它們呢?下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1)對比與反襯。對比是比較中的一種,反襯則是襯托中的一種,兩者均是將兩個性質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較,達到肯定一個,否定一個以突顯某種形象,意思和情感之目的的表現手法。它們的不同在于用于對比的兩個材料在文中地位相當,同等重要,沒有主次之分,共同服務于作者寫作目的;而用于反襯的兩個材料在文中地位不等,有主次之分,一個材料襯托另一個材料。例如: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夜依舊。不是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保ā渡樽?元夕》歐陽修)。詩人為了表達愛情遭遇的傷感與苦痛,將“今年”與“去年”元夜時情景作比較,以突出去年元夜的幸福和今年之夜的孤獨傷感。兩種現象性質相反,但同樣重要,無主次之次。
再如“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采桑子》馮延已)。詞中寫的“我”“獨自尋芳”,“悲涼”“亦斷腸”,抒發(fā)“我”失去伴侶后的悲傷之情,為主要寫作對象;同時又寫了“各自雙雙”的蝶與燕,為“我”之反面的次要材料,以蝶與燕之形象襯托“我”之形象,此處運用的表現手法為反襯。
(2)動靜結合與以動襯靜。這兩種手法都是寫景(或環(huán)境描寫)經常采用的表現手法。所寫對象(環(huán)境景色)必須既有動景也有靜景。它們的不同在于:動靜結合手法中的動景與靜景均為作者所要展現的意象,進而共同表現環(huán)境的生機、和諧或優(yōu)美;而以動襯靜則是“靜”是詩歌表現目的,動景是陪襯,只為加強“靜”的程度。例如: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材,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保ā稓w園田居》節(jié)選)。陶淵明為了表現田園生活的自然,樸實,和諧,寫了動景“狗吠”“雞鳴”,又寫了靜景“榆柳”“桃李”,共同表現田園生活安新與溫暖,因此這種表現手法為動靜結合。
再如“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保ā额}李凝幽居》節(jié)選,賈島)。詩人為表現夜色之靜,寫了一個“僧敲月下門”的細節(jié),“僧敲”之動(聲響)使夜之靜更靜,故本詩此處的表現手法為以動襯靜。
只有知道以上兩組重要表現手法的細微差別,才能從根本上掌握這兩組手法,準確識別和運用,那么在詩歌閱讀實踐中才不會混淆不清,誤答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