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卿
【摘 要】在戲劇教學中,個性化地分析人物臺詞,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可以借此更好的落實新課標中明確的“語感的培養(yǎng)”和“語言的人文教育”。
【關鍵詞】語言;情境;感悟
比起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戲劇文學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顯然少得多,從必修一到必修五,一共只出現了三篇:《雷雨》、《竇娥冤》、《哈姆萊特》。一直以來,我們對戲劇單元的處理顯得平淡而常規(guī)。因為戲劇單元確實不好處理。首先即使是節(jié)選的文段,戲劇的篇幅也很長,這增加了授課的難度;其次我們對戲劇教學研究的不足,對戲劇教學的科學理論指導感到陌生;還有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多少會讓教師和學生對戲劇單元放松要求。
戲劇集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有機成分于一身,是強力撞擊情感的藝術,也是提升精神、凈化靈魂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戲劇教學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戲劇如火把,是對人性的最深層探照。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戲劇文學里有著神秘的力量,可以讓讀者讀到屬于自己的感受,在文學這面鏡子里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戲劇教學對于實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無疑可以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再來,優(yōu)秀的戲劇劇本總能同時擁有詩的語言,小說的迭宕,散文的詩意,就像國王擁有幅員遼闊的疆土一樣,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
在我們的戲劇教學中,如果停留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特征的簡單概括,或者組織學生讀讀劇本、演演課本劇,這種課堂上機械的歸納和停留在表面的熱鬧,缺失了課堂上對戲劇作品中人物臺詞的深入探究,這對于戲劇藝術的賞析是“買櫝還株”的做法。我認為,人物臺詞的賞析應該是戲劇教學之魂,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墩Z文課程標準》提到在語文教學中,“要致力于學生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語言教育在導向上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成為目前大家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我希望通過人物臺詞的賞析能夠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從而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戲劇和鑒賞戲劇的大門。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如何個性化地分析人物臺詞,下面結合《雷雨》教學談談我個人的做法。
一、抓住“字眼”,培養(yǎng)語感
戲劇文學和其他敘事文學一樣,都是把塑造人物形象作為藝術追求的目標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首要任務。而戲劇文學在人物塑造上又有其獨特性,戲劇主要是通過沖突來塑造人物,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在教學中當從劇情出發(fā),把握矛盾沖突,進而從語言入手,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征。然而戲劇語言包含豐富信息,往往不是直接宣泄于詞語的表面,而是蘊含在詞語的深層結構中,這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感受、體驗,如果教師能夠抓住文中傳神之語,即所謂的“字眼”,在課堂上咀嚼揣摩,則可以讓學生深入劇情的理解和體驗。
在《雷雨》的第二幕中,周樸園與魯侍萍在周公館意外相逢,在周樸園還沒有認出眼前的魯侍萍時,兩人在交談中追憶到三十年前的生活,周樸園很動容的說了一句“無錫是好地方”,一個“好”字,看似無心之語,實際大有文章,之所以喜歡那個城市是因為喜歡在那座城市里的生活。正如弗洛伊德說:“凡是你不想記憶的東西,你總是會忘記的”,換而言之,周樸園的潛意識里一定深藏著兩人相戀相愛時的美好畫面。這恰恰是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復雜與深刻,既有殘酷、虛偽、陰險的一面,也有溫暖、多情、滄桑的人性之處。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戲劇表現所用的材料就是活的人”,一個“好”字,讓周樸園這個人物“活”了起來,足以生動充分地體現出人物的個性。對于侍萍來說,她對眼前的周樸園的愛恨交織也同樣體現在臺詞里,值得細細揣摩。當周樸園認出她時,她說:“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睘槭裁词唐荚谶@時首先想到的是“老”?為什么她關心的是自己容顏的衰老讓周樸園無法認出?當一個女人在男人面前,對于自己的“老”感到那么在意,那一定有著傷痛又溫暖的情感,從中可以讀出無限的感慨,在兩人的悲劇之中仿佛可見當日的刻骨銘心。一個“老”字,帶我們走進了侍萍的內心深處。
語言的本質是“心靈的書寫”。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的旨趣最貼合的符合。作者的努力既是從旨趣到符號,讀者的努力自然是從符號到旨趣,即通過把握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去接近作者的旨趣。[1]我們在教學中如能這樣抓住傳神之詞,再加以適當的闡述,那么引導學生賞析作品時更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字眼”的處理,要重錘敲擊,要潑墨如云,這將使課堂點燃智慧的火種,能成為思維的創(chuàng)新點,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當然,要找出文中的“字眼”,這就需要夏丏尊先生所說的“一般作為教師,特別是國文科教師,對于普通文字應該比學生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文字應有靈敏的感覺?!盵2]同時,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生主動聯系自己的生活情感經驗去體味作品,才會對語言文字產生敏銳的感覺,與作品內容產生認識與情感上的趨同與共鳴。
二、回歸情境,感悟人性
課程標準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的第一基本理念,有力突出了人文教育方面的要求。有別于科學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則是教學生如何認知自己主觀的精神世界,懂得“人是什么”和“為何而生”,塑造著人的心靈。[3]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重荷下,出現不少“貼標簽”的做法、“填鴨式”的教育,使得最具靈性之美的語文學科變得枯燥無味。對于戲劇單元的處理同樣難免陷于這一誤區(qū)。高爾基說:“戲劇是從性格開始的,它只能從性格開始。” 在《雷雨》中,曹禺先生沒有把人物概念化、簡單化、臉譜化,而是真實深刻地描畫出了人物復雜豐富的性格特征。為了突出文中人性之美,回歸文本是必然,回歸情境是捷徑, 因為語文作為語言學科,必然要以語言文字這一媒介來實現教學目的,否則,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就被淹沒了。
比如,與學生討論“周樸園是個怎樣的人”時,課堂中可以嘗試抓住幾個有效的情境。
魯侍萍回憶起那個三十年前大年三十的風雪之夜,她說“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薄翱墒亲詮奈冶荒銈兗亿s出來以后,我沒有死成,我把我的母親可給氣死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濒斒唐挤捶磸蛷吞岬健澳銈儭?,顯然,在她眼里,30年前那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并不只是周樸園,還有周家的人。這就必須注意一個特殊的情境,即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光緒二十年”(1895年),此時的周家正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曹禺先生曾經說過,周樸園與魯侍萍的關系,相當于《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襲人、晴雯的關系。賈寶玉要想與林妹妹自由結合尚且不能,寶玉與襲人或晴雯就更是不可能了。如果脫離情境,而以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一個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現代青年愛上一個女仆,不僅無可指責,而且有反叛禮教的意味,多鼓舞人心?。∪欢@樣的故事放在過去只能是一個悲劇,周樸園與魯侍萍的關系也類似于《家》中的覺慧與鳴鳳,《復活》中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關系。對于周樸園而言,愛上侍萍是真心實意的,拋棄侍萍或許更多是出于無奈。對此,曹禺《雷雨》創(chuàng)作回顧進行補充“魯侍萍被周家趕走,周樸園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的時代,他又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盵4]當周樸園后來得知侍萍被趕走, 文中寫道“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可以想象周樸園當時沿著河失魂落魄地發(fā)瘋一般地尋找,內心該是極度痛苦。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帝讓鴨子作了兔子的新娘,兔子是愛過鴨子的,只是不能像一只鴨子那樣愛它?!辈豢煞裾J周樸園是愛過侍萍的,只是不能跨越階層像一個貧民那樣愛她。
曹禺也說過“周樸園也是一個人,不能認為資本家就沒有人性。為了錢,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這是他的人性。愛他所愛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溫暖,這也是他的人性?!盵4]
五千元的支票在文中也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情境,周樸園試圖以此打發(fā)眼前的侍萍,以金錢買通一切,表現出的是周樸園作為資本家的另一面殘酷的人性——金錢是萬能的,它既可以隱瞞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贖回自己的良心,足見其圓滑、自私。
每一個情境都蘊含著特殊的情感,走入具體的情境,才能獲得更直接的情感體驗,試想,如果在教學中不能回歸情境,毫無疑問,對周樸園的分析將變得絕對而片面,那么,又何以見出人文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正是語文課人文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學者肖川描述過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狀態(tài),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學生感受到人性之復雜,并深深領悟到人性之善的可貴,再適時給予勉勵——“但愿已被世界蔑視的真、善、美永遠不會離開你,但愿這三項永恒的無價之寶永遠像金項鏈一樣佩掛在你的胸前”,讓學生在“百感交集”中感覺“妙不可言”。
戲劇臺詞的生動就在于知而“不言”,言而“不盡”,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聯想、遐想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抓住“字眼”,能夠回歸情境,就能讓學生入情入境,走入由語言文字的構成的奇妙空間,沉浸其中,收獲真善美的享受,生命心靈的感悟,甚至是人格的提升。
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莫言作為一個獲獎者說了這么一段話:“必須清楚地知道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好小說還沒被發(fā)明出來,要把目光往那個方向看,盯著那個在荊棘叢生沒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偉大的小說在向我們招手?!苯虩o定法,教無止境,但對于人物臺詞的個性分析卻是戲劇教學的必經之路,因而在教學也應該懷有這樣一種探索的意識,想必經由一番的點撥指引,會讓學生心生夢想,朝著人類的這一精神瑰寶前進。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文藝作品的鑒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輯)[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3]衛(wèi)燦金,武永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