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看英劇《神探夏洛克》,畫面出現(xiàn)了兩個神秘符號,非常像老家陜南的肉碼號,看到中間,字幕說那是“蘇州碼子”,突然想起了汪曾祺。
汪先生在《草巷口》里寫:他用一桿很大的秤約了分量,用一張草紙記上“蘇州碼子”……現(xiàn)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數(shù)字,認識蘇州碼子的已經(jīng)不多了。莫非蘇州碼子跟我老家的肉碼子是一種碼子?
這讓我好奇,于是查一下資料。這一查,逗得我嘿嘿笑了,如同把貓喚成了咪。這蘇州碼子,在我們當?shù)亟型链a號,或者叫肉碼號。
平日里老屠夫不起眼,一到臘月就緊俏了,殺年豬嘛。他的老竹籃子裝了三把刀,其中一把小刀套在竹管里,不讓人碰,看一下也不行,他瞪著油光光的眼睛說,打碼號兒的!
主家稱了肉重,喊一聲幾斤幾兩,老屠匠用那把小刀子在肉皮上劃幾下。又秤一塊,再喊一聲幾斤幾兩,他再小刀子劃幾下……
改日上街買肉,不用拿秤,買主看了肉碼號兒,嘴里咕嘟一陣乘法口訣,付錢提肉,都不忘說句:過年好。這讓我好奇,稀松平常的蘿卜都要用秤稱,為啥肉卻不用?父親說,上頭有碼子。我說,就那橫一下豎一下的就是斤兩?父親就在紙上寫了出來:
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廿 卅
分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其中一二三,可以橫著寫,比如三斤三兩,豎著號就看不清,得一個豎一個橫著號:〣三。
土碼號看著有趣,可洋碼號(我們管阿拉伯數(shù)字叫洋碼號)不是更簡單嘛?父親說,可能那時還沒有洋碼號吧?再說了在肉上打碼還是土碼好,看著整齊,不用拐彎彎,讓肉破相。
其實,土碼不全是用在肉上,有時用來記賬,祖父有個老本子上就有:買煙葉〡〨,紅小豆〤〢,他在兩個碼子下邊兒畫個圓圈,表示一元八角,四元二角。
現(xiàn)在,如汪先生所說,這種土碼子難得一見了,但另外一種土碼卻一直還在用著,并且手拉手地捏!有個謎語說伸進袖子捏碼子,讓猜一工具。不知捏碼子的具體行為,想破腦袋也猜不出,知道的一下就猜出來了:扳手!
捏碼子,像是演啞劇,人不分男女,其中一個人將手縮進袖子,一個人將手伸進去,還嫌不保險另一手還掩在袖口。旁人不知他們手里如何捏來捏去,搖頭,或點頭,有時還跳腳,面色如割肉,或釋然。捏好了,還要背過人付錢。別人問多錢,賣家不說,買家也不說。
據(jù)說舊時的集市,有專業(yè)的碼子客,一個要賣,一個要買,他來做中,事兒辦妥了他來提成,用現(xiàn)在的話說,干得經(jīng)紀人的事兒。我半大小子時跟父親去買豬仔見過一個人捏碼子的買了一頭豬仔,挪個地方再賣,就地做生意,不過,他不歡迎,二道販子啥玩意兒!這身份一敗露,販不成了,沒人接他的茬。
捏碼子有時是護著商業(yè)秘密,比如買賣牲口,數(shù)目有些大,這樣不顯水不露水,安全。有時純粹是習慣,我在街上見過一個老漢賣雞蛋,他和人捏碼子。大行市介捏個什么碼子?他笑說,過手癮嘛!
比較可樂的是,有個人看見鄰居的媳婦在街上跟人捏手,回來跟鄰居說,不得了啦,一個男的捉了你媳婦的手塞到袖子里,捏捏掐掐了半天,你媳婦不怪不說,臉上還笑咪咪的!鄰居頭也不抬地說,驚怪個啥?那是捏碼子!
碼子是怎么捏的?我當然好奇,問父親,父親說了半天也沒讓我明白,讓我去找宋家表爺。宋家表爺年輕時走州過縣,見多識廣,見我說起捏碼子,興致起來了,捏給我看。藏在袖子里的手在討價還價,談價線自然要用數(shù)字:
“一”伸拇指,“二”伸食指和中指,“三”是伸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四”伸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五”五個指全伸,“六”是伸拇指和小指,“七”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八”伸拇指和食指,“九”是食指勾著,“十”握成拳頭。還有幾句口訣:六角,七撮,八撇,九彎,十戳。
那天宋家老表爺還說到了數(shù)字的暗語,找了一根樹枝,在地上寫: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立、罪不非、吾不口、交不叉、皂不白、分不刀、馗不首、針不金,他一字一字寫在地上,說你看古人多聰明,硬是不說數(shù)字,可從一到十,這些數(shù)又全都說了。
說完這些,宋家表爺準備考考我,在地又寫下: 旦底、挖工、眠川、橫目、缺丑、斷大、皂底、分頭、丸空、田心。問我是啥意思,我說也是從一到十嘛。
我一路小跑回家,趁著熱乎勁兒記在本子上,像寶貝一樣地藏了起來,沒過一會兒,我朝父親賣弄其中的玄機,當然父親不知道這中間的秘密,能讓父親為難,這在少時是件快樂的事情。
有一回,父親說起宋家表爺,說宋家表婆是他當年捏碼子捏來的。我跑回去問宋家老爺,宋家老爺呵呵笑了說,胡說咧!宋家表婆也笑說,胡說咧!
一晃,宋家二老都白發(fā)蒼蒼,有一回我問二老當年捏碼子的事情,不想這回宋家表婆笑呵呵地說,死老漢當年捏碼子捏得好好的,他像是會變戲法,硬是把一個鐲子套我的手腕上!宋家老爺說,哼,捏得好好的,她在我手掌心死撓!
那刻,他們像兩個老小孩,這也許是遠去的蘇州碼子最美的余溫!
洋芋,或者土豆
有些人管它叫洋芋,有些人管它叫土豆,還有些人管它叫山藥蛋,真山藥蛋也不喊打假。這東西在外國名字也蠻多,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叫得挺清脆的,不知這二國洋芋能否生吃?后來世界上給它一個通稱,叫馬鈴薯。于是,薯片也就通俗易懂了。
洋芋是外來物種,跟芋是兩回事情。芋,很早就有,《項羽本紀》載: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蛇@是哪種芋呢?
《說文解文》說: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段玉裁注:“口部曰:吁,驚也。”這個說法非常有趣,因為大得嚇人,于是吁的驚訝一聲。按這個說法,芋應(yīng)該不是芋頭,芋頭個頭很小。應(yīng)該是魔芋?這家伙長得跟小腦袋似的,想想看,一鋤挖下去一下滾出來,確實駭人。
洋芋雖然洋字打頭,并不嚇人,那種入鄉(xiāng)隨俗的安詳樣子。也許沒吃過洋芋的人很少吧?挺家常的一個菜,或切絲或切塊或整個兒;或清炒或干燒或煮湯;或酸辣,或咸香,或粉面。
我小時候吃過的那種洋芋斷種了,它似乎有些政治味道,名字叫“反修紅”,如其名,除了皮紅,芽眼兒也是紅的。這種洋芋淀粉少,瓷實,切洋芋絲兒最好,耐火,吃起來脆。還有一種,叫洋洋芋,老種,嫩黃皮,它的淀粉多,很面,切不成絲,就是切了,沒炒兩下就成一團。它用來下飯,或者干脆蒸一鍋純的來吃。蒸洋芋用不得硬柴,干蒿子或者麥草最好。鍋里放著油,把洋芋放進去炒,撒點花花兒鹽,添點水,蓋上鍋蓋,給灶里添火。
聽不見水響,鍋上的汽也弱了,差不多就熟了,一屋咸香,偶爾也有燒糊的時候,從灶里夾一個火炭出來,放在鍋邊兒,一會兒糊兒就沒了。揭了鍋蓋,用鏟子再撲打洋芋,一會就成了烙粑的樣子,盛在碗里澆點辣子湯,本來已經(jīng)好吃了,如果再從鍋里找個一面黃的洋芋片,那就是獎賞了,那是緊貼鍋底的洋芋留下的,味道像薯片。
蒸洋芋好吃,卻有些咽人,吃時得專心,不然咽在喉嚨難受。有一回,一友吃這個,吃上氣不接下氣,偏偏他老婆跟他說話,他想回一句話,結(jié)果就咽住了,可能太難受了,他將一碗洋芋扣在老婆頭上解恨!
后來,洋芋有了新品種,我們管叫它白洋芋,那不是一般的白,從地里挖出來,好像照人眼睛。這個品種好,結(jié)得多,并且個頭很大。切一盤菜,一個就行了。缺點是秧子太深,荒得間種的苞谷不成樣子,看在多產(chǎn)的份兒上,都不怪它。
收了那么多洋芋,留了種,人吃一些,牲口吃一些,其余的都賣了,很便宜。就是現(xiàn)在,還是不貴,5毛錢一斤還要挑大的!
上凍之前,家里留下來的洋芋要窖起來,讓它入土為安。一般,窖打在門前的空地上,要好天氣,寬二尺,深二尺,長,要看洋芋多少,多則長。挖好了窖,把洋芋給屋里弄出來,倒進去就行,倒?jié)M了上面鋪一層草,然后掩土,邊掩邊拍,弄成小土梁,有點像是把洋芋活埋了。最后,還得用苞谷桿蓋起來,一個冬天也不管它。
剩家里的洋芋也要蓋起來,防著凍傷。冬天的火塘總是有火,我們找根竹簽子把小洋芋串起來放在火灰里,不一會兒灰里就有氣孔,噗聲不斷,半小時后提了出來,捋一個下來,再捋一個下來,吃個黑嘴,你指著我笑,我指著你笑。
總是有些洋芋滾到角落,春天來了,我們脫了棉衣,身子一下就輕快了,到處找這些洋芋,這些風干的洋芋很甜不說,還有嚼頭。后來看袁枚的一本書說:十月天晴時,取芋子、芋頭,曬之極干,放草中,勿使凍傷,春間煮食,有自然之干。俗人不知。頓時大樂,好像自己不俗一樣。
在城里,洋芋還是時常吃,要么切絲,要么切塊。切絲時它和青椒呆在一起,切塊時和牛肉待在一起,好像成了體例,很不對起它。
七月,經(jīng)過西安,“工人日報”的濃曦先生,領(lǐng)我去吃老家風味。菜館叫鄉(xiāng)野土紳,據(jù)說做陜南菜很有名。一吃,果然,其中一盤涼拌洋芋片兒,讓人忽然眼熱,忽然回到小時候的感覺,這菜我祖母做得很拿手啊。
洋芋切得薄如紙,并不下鍋過水,用開水泡一下就行。然后放在冰水里漂好瀝干水,裝盤,撒點兒香菜末等著,再切干椒,切蔥段,切姜片,自然還要幾顆花椒。鍋里淋點油,將以上東西撲在鍋里,加鹽炒香,忽然用米醋激它們一下,飛快澆在洋芋片上,香辣清脆;佐酒好,最好,就碗稀玉米稀飯吃,洋氣得很。
欄目責編 青柳 塞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