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剛
“一案到底”教學法屬于案例教學法的一種,指的是在一節(jié)政治課中,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一個典型案例為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幫助學生在討論、分析材料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學方式。這里的一案,既可以是一個案例,也可以是一件事、一個企業(yè)甚至一個話題。總之,只要符合“一”的要求,都可以采用。下面,我以《生活與哲學》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為例,談談“一案到底”教學法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教學內(nèi)容的重構
教材內(nèi)容的重新編排是實施“一案到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高中政治教材提倡生活化,缺乏較嚴謹?shù)睦碚擉w系。雖然,教材編寫者的出發(fā)點在于生活化的教材,會更有利于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但從實踐來看,生活化的教材不利于日常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所以,在“一案到底”教學中,我們必須對教材內(nèi)容加以重構,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把握。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課書,教材共有4頁,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過去的幾屆學生都反映過,在預習這個內(nèi)容時,普遍的感覺是,書本看得懂,但看完后,就是不知道講了什么東西。這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把握還是有難度的,而學生難以把握的原因,很重要一點,就在于其條理的混亂。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對教材重新進行了整合,理出了基本思路。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簡化為3個問題,一是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基本含義(是什么);二是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影響因素(為什么):社會歷史性和主觀性,概括的說就是價值判斷和選擇在不同的歷史社會人們會有不同的選擇,在同樣的歷史社會時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三是面對不同的選擇,我們?nèi)绾巫龀稣_的判斷,遵循的標準是什么(怎么辦)。圖示如下:
經(jīng)過重新整合,線索分明,重點突出,邏輯關系清楚,讓教材的4大頁內(nèi)容,一下子就轉化為3個小問題,非常容易被學生接受,這對后面的案例選取、問題設計和課堂呈現(xiàn)起著方向性的作用。
二、教學案例的選取
分析完教材后,我們就要選取典型素材?!耙话傅降住钡暮诵脑凇耙话浮保?所以,選擇好能貫穿整節(jié)課的案例就尤為重要。這個案例除了傳統(tǒng)案例教學需要的目標性、時效性、生活性等特點外,尤其要突出綜合性。
綜合性是指案例的選取要能夠涵蓋教材主干知識,用一個例子把基本知識串起來。只有這種綜合性的例子,才能讓課堂保持連貫和完整。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形成全面的思維模式。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中,教材設置了五個探究活動。一是用“心中有梨”的故事說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二是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選擇”來說明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社會歷史性,三是用對唐詩《觀祈雨》的分析來說明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階級性,四是用“兒童滑冰落水的不同選擇”的例子說明價值判斷和選擇會因人而異,五是用“某地反對關閉造紙廠”的例子說明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標準。這幾個例子對于解讀對應知識點都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但缺乏綜合性,難以把教材的主干知識串起來。在操作上,過多的案例探究活動,反而容易導致思路混亂,中心不突出。
我所選擇的“異地高考”案例,就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案例。首先,異地高考方案的提出是基于目前的社會現(xiàn)狀,這表明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其次,異地高考問題反映了社會和時代的需要,體現(xiàn)其社會歷史性,對異地高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體現(xiàn)了其主觀性;然后,我們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民意,政府的決策應該如何取舍,是否有標準可以遵循? 通過這樣的知識串聯(lián),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個案例巧妙的把教材知識綜合起來了。圖示如下:
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案到底”并非指整節(jié)課只有一個案例,而是以一個主題作為本節(jié)課的核心,然后以這個主題的相關素材將教學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如果不能有效整合,我們還必須適當創(chuàng)設新情境,查找新的背景資料對原來的素材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教學過程的組織
基本案例確定后,接下來,就要考慮教學過程的組織。在如何呈現(xiàn)案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思考了三種方案。具體如下:
方案1:
環(huán)節(jié)一: 播放視頻,展示相關材料。
環(huán)節(jié)二: 以記者采訪提問的方式,分階段設置情境,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討論回答。
情境1: 采訪對象為教育部相關負責人。
問題1: 國家為什么要推行異地高考政策。
(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社會歷史性)
情境2:采訪對象為普通市民,可分為本地學生家長,本地高中生,老師,外省戶籍家長以及學生。
問題2:你如何看待異地高考政策,支持還是反對,原因是什么
(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觀性)
情境3:采訪對象為專家智囊,人大代表,
問題3:如何看待大家的不同意見,做個總結
(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判斷標準)
環(huán)節(jié)三:根據(jù)討論結果,記者做點評分析,老師幫忙總結上升為哲學理論。
方案2:
環(huán)節(jié)一: 播放視頻,展示相關材料
環(huán)節(jié)二:發(fā)放導學案給學生,課堂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1:國家為什么要推行異地高考政策? (分析同上)
問題2:實行異地高考,你認為誰會贊成,誰會反對?請舉例說明,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同上)
問題3:結合上述同學的觀點,你認為這個政策是否正確,如何判斷政策的正確與否 ? (分析同上)
環(huán)節(jié)三:學生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老師幫忙總結上升為哲學理論。
方案3:
環(huán)節(jié)一:課前提前要求學生圍繞異地高考問題,收集相關材料,材料包括我省的高校數(shù)量,考生人數(shù),錄取情況,我省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以及就學情況,社會各界對異地高考的看法和建議,全國對待異地高考的政策等。
環(huán)節(jié)二: 在課堂上展示相關成果,通過不同的材料說明異地高考的必要性(社會歷史性),各界對異地高考的意見和看法(主觀性),決策過程中對利弊的論證(評價標準)
環(huán)節(jié)三: 教師在學生展示分析基礎上,對觀點進行提煉,得出理論。
這三種方案,我們對應的稱之為“情境敘事式”“學案導學式”“合作探究式”。由于“情境敘事式”的優(yōu)點明顯,所以目前“一案到底”的案例呈現(xiàn)方式,多數(shù)是采用這種。在《價值的判斷和價值選擇》這節(jié)課中,我們最終采用的是方案1,就是“情景敘事式”。它把異地高考作為核心內(nèi)容,圍繞這個核心,設置了3個環(huán)節(jié)3個情境,利用人物角色的變化,達到對不同知識點的探討和理解,但基本主題思想不變,讓學生既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問題,又對異地高考核心問題有清晰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下來,整節(jié)課保持了連貫性,調(diào)動了學生的全程參與,實現(xiàn)了有效的教學。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例到底”教學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教學內(nèi)容本身具有豐富性和復雜性,要求只用一個例子來解讀一節(jié)課的全部知識點,會導致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偏差。其次,一案到底也很難覆蓋所有知識點,如本節(jié)課的社會歷史性的地位和作用,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階級性等知識點,都難以整合在一例當中,還需要我們自己另外選擇案例去補充。最后,一案到底還容易讓教師為了保持案例完整性,生拉硬扯,但這往往會讓學生覺得牽強附會,說服力不強,最后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總的來說,“一案到底”教學法符合新課標要求,在當前的高中政治課堂大有可為。但是,教無定法,所有教學方法都要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作為政治老師,只有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的反思,不斷總結,“一案到底”教學法才能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