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欣欣
摘 要:“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詩歌中和永恒主題。這位獨立于19世紀美國文學(xué)的主流之外的詩人卻開創(chuàng)性地通過不拘一格的韻律,含義雋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現(xiàn)這一主題,并把筆觸深入到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與希冀,成功地將生命的意義,人性的復(fù)雜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關(guān)鍵詞:死亡;意象;人性;永恒
中圖分類號:I71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158-02
艾米莉·迪金森是19世紀美國文學(xué)史上享有盛名的女詩人,她憑其不循章法,語言簡樸,意韻多變和風(fēng)格奇特的詩歌,成為與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齊名的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的先驅(qū)。她一生選擇了歸隱幽居,足不出戶,但“很少有活著的人像她那樣懂得愛情和死亡?!盵1]在她孤寂而漫長的歲月中,共創(chuàng)作了1775首詩,以一種纖細、聰慧、典雅的筆調(diào)反復(fù)吟詠自然、愛情、上帝、友誼、死亡和永生等深奧的哲學(xué)主題,而死亡之謎作為人生奧秘的重要部分,備受詩人的青睞,她是孤獨的不斷地與自己心靈對話,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更是敏感而睿智的,她用了三分之一,將近600首詩歌的比重,從不同的視角及不同的身份來闡述她對死亡與永恒的理解。她筆下的死亡主題意義復(fù)雜而深刻。
一、死亡之“默然”
在19世紀中葉,美國因霍亂,傷寒、結(jié)核病的廣泛傳播,死亡率很高,迪金森所住的阿莫斯特地區(qū)也一樣,所以她的一生充滿死亡的味道。在面對死亡之不幸,死亡之必然時,也許是受到太多的外在刺激,也許是其本身的孤寂心靈,使她內(nèi)心恐懼與悲哀之情聚生,使她以旁觀者的身份去面對這一份份的悲劇,在其心靈震蕩的同時,表現(xiàn)出了“默然”或是“冷靜”之態(tài)。
當?shù)氐哪沟鼐驮诘辖鹕⑺母浇?,她親眼目睹葬禮,感受親人的離去,這都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她掙扎、她悲苦、她撕心裂肺,她也曾想到能否阻止墳?zāi)箠Z取親人的生命,但是,之后,她陷入生命與死亡之思考:我做好了死亡的準備,對待那可怕而無奈的自然之力,我有的只有“默然”。當然,這里的“默然”,并不是指她甘愿死亡,也不說明,在死亡面前她沉寂,而是以“理性”來面對人們的恐懼、生命的必然以及人生的無奈,她表現(xiàn)出了平常人沒有的冷靜,也反應(yīng)了其心理的不確定。
于是,在《我的生命已結(jié)束過兩次》(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中,她以死亡的準備,向我們解釋其內(nèi)心的安靜,思維的那份理性:
我的生命結(jié)束前結(jié)束過兩次
她仍舊等待著
是否永恒會為我
揭開第三次
如此沉甸甸。如此無望地看到
因為生命兩次已然隕落
分離是我們知道的天堂的全部
也是地獄所需求的
艾米莉“感受死亡”的兩次經(jīng)歷分別是1853年本杰明·牛頓的過世和1862年查爾斯·沃茲沃斯的過世,這兩個人相當于艾米莉的“老師”。牛頓是一位學(xué)習(xí)法律的學(xué)生,給她父親做過事,他將愛默生和其他作家介紹給艾米莉,從而使她開始走上了文學(xué)道路,最終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沃茲沃斯是長老會主婚的牧師,艾米莉她似乎愛過他,1862年沃茲沃斯的過世使艾米莉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激發(fā)了她狂熱的創(chuàng)作熱情。正是兩次生命的結(jié)束,讓她感受到心靈的死寂,而正是這兩次的死亡,使她飽感生命“如此沉甸甸”,而也正是這兩次死亡之旅,讓她感受尋找一份安靜、友情、真情和愛情的艱辛與幸福,而這一段看似死亡的經(jīng)歷,為其人生添上了太多太多的色彩。
二、死亡之“坦然”
死亡最明顯的特征在于其必然性,迪金森早早的指出了這一條無法抗拒的自然使命,而兩次生命的結(jié)束,再次讓她肯定了死亡的不可逆轉(zhuǎn)性,在著名的《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這首詩中,她寫道:
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車接我--[2]
然后死神的馬車載著我經(jīng)過“校園”、“麥田”、產(chǎn)看到落日。詩中眾多清晰鮮明且極富生活氣息的意象使全詩歡快明朗?!靶@”象征無憂無慮的童年?!胞溙铩毕笳餍燎趧谧鞯那鄩涯辍!奥淙铡眲t象征遲暮的晚年。最后馬車停在一座屋前: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頂勉強可見—
屋檐,低于地面—[2]
這分明是一座墳?zāi)?,是人生最后的歸宿。在生命變遷,生命從童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途中,經(jīng)歷的成分遠遠不少于單純的死亡,你看,隆起的地面、低矮的屋檐,甚至沒有屋頂?shù)闹?,這便是我們最后的歸宿——墳?zāi)梗@是每個生命最后之必然,我們沒有任何可掙扎脫生的資本,在死神停下車的那刻,我們只能乖乖的跟隨他的馬車進入墳?zāi)?。也正因為死亡的必然性,迪金森看清了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同時,在其經(jīng)歷過比死亡更為痛心的寂寞、孤獨、悲傷之后,他坦然而理性的面對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甚至對其進行了幻想。
三、死亡之“毅然”
在艾米莉看來,死亡意味著永生,而這也是她的詩歌永恒的主題,同是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詩句中,它對思想盡情的展開了細膩而感性的幻想,從生者和臨死者雙身份進行死亡情感體驗,在其分析痛苦死亡、迷惘死亡和安靜死亡后,她從心靈深處去追求一份世外安靜,于是,在25歲時,她走出俗世,進入了山林自居的生活。
(一)死亡路途之恐怖
迪金森不遺余力地想象了死亡過程,細膩而敏感地描繪出死亡時的恐怖氣氛?!半S著劇痛之后”入木三分地展現(xiàn)了死亡的劇痛。在面對無可奈何的死亡時,人們像極了最后掙扎或是無力掙扎的鹿,也許是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也許是死亡之前的存留希望,但是,在即將到來的死亡境地下,我們被死死地“掐死”,一點點的生命寬容不被給予,由此,我們怕極了死亡,我們不僅僅是害怕死亡這個結(jié)果,更怕的是死亡的過程,死亡后的孤寂。
(二)死亡路途之惘然
露水使我顫抖而發(fā)涼
因為我的衣裳,只是薄紗
我的披肩,只是絹網(wǎng)
這么單薄的衣服之下,更是身軀和心靈的淡薄,當風(fēng)吹過,當人生走過,進入世界那頭的時候,她只能看到些什么?是簡單而單薄的長袍,是涼意十足的披肩亦或是那吹離衣裳的涼風(fēng),她實在不能向生存者那樣,最求生活、最求層次、追求真諦乃至瑣事,她只是一個無力而只能觀望的要死亡的人,她無權(quán)擁有生者的追求力量,但是,她掙扎著追求自己走進死亡的路程,面對前面的路,她的心中一片無望與無奈,于是,當她躺在床上垂死的時候,屋內(nèi)一片寂靜,只有一只蒼蠅為她注入死亡的召喚,而當她想著臨終前做立遺囑這件事的時候,死亡之手已經(jīng)伸過來,斷了其最后的念想,斷了她的眷戀,于是,當她走進另一個世界時,她內(nèi)心的孤獨又重生,而在另一方世界她還不明了自己的所向,因此,這份惘然讓她倍感死亡之強大。
(三)死亡路途之凄美
死亡也許是美的,起碼從迪金森死亡路途的想象上,我們看到了死亡意象的美,而也就是這一份想象出來的美,使得她對死亡與永生產(chǎn)生了更深思考,也就是這一份美,使得她那份沉靜的心靈被審美化。
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詩歌的節(jié)奏起初緩慢,后急促,最后又輕向緩慢。
這一跌宕起伏的旋律將我們帶入死亡之曲之中,在生存與死亡之間,或是平靜有余、或是急促掙扎、亦或是大起大落,在步入死亡之時,一份孤寂、一份安靜,當時當死亡真正迎接時,那份眷戀、那份悲痛油然而生,所以,這樣的急促之調(diào)正適應(yīng)了那份死亡的悲痛或是恐懼,而在生命終結(jié)的那刻,一切解脫,隨之像一片散落的云,安然而去,這樣的生命歷程是陰郁的,也是美的。車輛前的道路也是從早晨至黃昏,人生由童年進入壯年以至暮年的生命旅程。在迪金森的死亡詩歌世界中,以音樂式的歌調(diào)、以畫面式的場景、以多元化的描述,實現(xiàn)著死亡路途的掙扎、安靜甚至是安逸,由此看來,她在經(jīng)受住多次人生打擊、經(jīng)歷情感磨練后,她的人生世界是那么的暢然,甚至是以這種美麗來動人。然而,人間最大的悲劇,就是把最美的東西撕裂給別人看,所以在進行美輪美奐的描述后,讓我們不禁感受到這種形式美背后的苦痛——死亡如此凄慘,死亡卻有些美。
(四)死亡路途之平靜
存在于死亡前的經(jīng)歷、存在于心理的一份安靜,抑或是存在于原本的文人情感,她鐘愛于那份恬淡平靜的死亡,這是一種超脫的、無所牽掛、無所依戀而又無所遺憾的死亡,而這對任何人來說,這種死亡方式無疑是最美而最成功的,所以,在迪金森死亡對話中,用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冷靜和克制,描繪出恬淡、平靜的理想中的死亡,沒有痛苦,沒有無奈,只有平靜和理智,這些都是為她的思想贏得了永生。
四、總結(jié)
迪金森對死亡主題的探索將生命的意義從有限延伸到無限,從幻滅引向永生。是的,當死亡被賦予希望時,永生和積極意義就不應(yīng)被否定。在詩歌1162中,迪金森曾這樣定義人生:“我們的生活是偉大的事/我看見自己度過一生,因為/人生就是無限?!彼劳鍪强植赖模粦?yīng)該成為人類心中的恐懼,人類應(yīng)該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毫無疑問,迪金森是美國所有女詩人中最深思熟慮的人,最努力挖掘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與希冀,成為最終悟盡死亡之真諦的人。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斯比勒.美國文學(xué)的循環(huán)[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139,46.
〔2〕江楓譯.艾米莉#狄更生詩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225,45,155.
〔3〕飛白.世界詩鑒賞辭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
〔4〕艾米莉·狄金森.我們無法猜出的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3,32,51.
(責(zé)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