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jìn)》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曾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近來又被選入“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選修)”中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和語文出版社《〈論語〉選讀》教材。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教學(xué)文本,學(xué)生對全篇的行文思路“問志――述志――評志”不難把握。但孔子對“三子”述志的評價,曾點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的“暮春詠歸圖”的真實內(nèi)涵,“吾與點也”的喟嘆表現(xiàn)的孔子的心態(tài),以及文末的問答等的理解一直是困擾語文老師的問題,也是教學(xué)的難點。要解決這些問題,應(yīng)明辨四弟子“言志”與孔子政治主張的關(guān)系,從而明確這篇文本既是四子“言志”,更是孔子“禮治”理想的展現(xiàn)。
一.禮治的明確
從開篇到“吾與點也”,記述了包括孔子在內(nèi)的五個人的對話。在孔子的循循善誘下,圍繞“各言其志”,四弟子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理想。在子路“率爾而對”后孔子“哂之”,并未有言語的評論,冉有、公西華述志后孔子也未發(fā)表意見,曾點描述了“暮春詠歸圖”后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p>
這樣的描寫很容易讓讀者形成這樣的認(rèn)識:孔子批評了子路,肯定了曾點的志向。那么孔子在對話一開始所營造出的輕松、民主的教學(xué)氛圍已遭到了破壞。如果文章到此結(jié)束的話,我們幾乎要制造出一個冤假錯案。
幸好文章接下來有了曾皙的疑問:“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從孔子的答話“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來看孔子這句回答并沒有解決曾皙的疑惑,曾皙不明白的是老師既然肯定了“三子之言“都是言志,那為什么老師只對自己的回答做了評價,所以有了進(jìn)一步發(fā)問“夫子何哂由也”,“哂”是“微笑”,而微笑的表情也不同于其他笑容,很難讓人明白真實用意,因而有曾皙的這一問。三子所述從事政治方面的具體事業(yè)或工作,與孔子的推行周禮,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的方向是一致的。那為何“哂由”?我們應(yīng)注意到孔子答話中的“禮”“讓”兩個詞,“讓”是“謙讓”之意,孔子笑子路太率直,不謙讓。實際上孔子在解答曾皙問題時己經(jīng)把“言志”這一話題提升到了“禮治”的層面。《論語·為政》中孔子明確的表達(dá)了自己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的治國思想:“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認(rèn)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在《論語》一書中有74處記載禮??鬃诱J(rèn)為實行“禮治”或“仁治”,把仁、禮施之于民,是治國的理想方案。
二.禮治的實現(xiàn)
曾點談自己志向的一段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笨鬃勇牶蟆班叭粐@曰:‘吾與點也?!笨鬃訛槭裁促澇稍c,關(guān)鍵要弄清曾點描述的“暮春詠歸圖”的意義。學(xué)者們對此的解說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分歧主要是對曾點述志文字解讀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rèn)為曾點所描繪的“暮春詠歸圖”表達(dá)了“太平社會之縮影”(楊樹達(dá)《論語疏注》)?!霸『跻?,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的暮春踏青、沐浴祓禊、舞雩求雨、詠歌饋祭(王充《論衡·明雩》篇中把“詠而歸”的“歸”解釋為“饋”)中的場景正是周禮的再現(xiàn),“暮春詠歸圖”表達(dá)了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一類認(rèn)為曾皙描繪的充滿田園之樂的畫面勾起了奔走列國、四處碰壁的孔子的浮海居夷之思,觸動了心力交瘁的孔子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與孔子“無道則隱”的主張相合,表現(xiàn)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正如匡亞明所說,孔子在政治上“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堅定的原則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標(biāo)、政治原則在深思熟慮的基礎(chǔ)上形成之后,從來沒有動搖過”。(匡亞明《孔子評傳》)孔子致力于恢復(fù)周禮,挽救衰頹的世道,“學(xué)而優(yōu)則仕”是孔子所首倡并身體力行的,在匡人誤以為他是陽貨“拘焉五日”之時,他自信地說出“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在宋司馬桓魋欲殺他時自信地說出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在陳絕糧七日,仍“慷慨講誦,弦歌不衰”。(《孔子家語·在厄》)難能可貴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國已知抱負(fù)不得施展之時仍堅持自己的志向而被稱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所以孔子不可能成為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樣的人,因為“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不會在道無法行的情況下產(chǎn)生避世隱居的想法的。
這樣看來,我們應(yīng)把四子言志與孔子評志看作一個整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可看作是孔子就“禮治”理想所寫的一篇論文,這里有“禮治”的明確、“禮治”的具體實施步驟以及實現(xiàn)“禮治”理想后的社會圖景。《論語》的編撰者把孔子與四子間的對話編排在一起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
李舒平,教師,現(xiàn)居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