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臣
摘 要:中國當代電影的敘事發(fā)展中,有一種對待歷史的敘事策略問題,就是作為第五代的導演如何看待他們身邊的那段事,而表現(xiàn)出幾種不同的版本。從歷史醒來到對歷史的解構與思考,同時存在著一種當下的結構,不同中存在著相同的多樣性闡釋,對不同時代的同一詮釋,也有一種自大歷史到小歷史的轉換。
關鍵詞:中國當代電影;電影敘事;透視視角
中圖分類號:J9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097-02
在中國當代電影敘事中,對歷史的關注一直存在著,不同的導演在對待國家歷史的時候,所采取的敘事策略是不同的,而在對歷史的敘事過程中,包括完成了的敘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導演的掌控式的主體敘事(此為導演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作為影片自身的人稱敘事(影片發(fā)行之后),作為觀眾的期待敘事(有一個前理解和后填空的雙重因素存在),作為歷史本身的主題敘事(這是大眾對其的定位,如果否定定位否定的也是觀眾自身)以及后學的非歷史化敘事(人們結構了一切,同時也解構了歷史,一切變得都不再真實)。在近些年的敘事者中,大致從新時期以來,電影業(yè)的發(fā)展隱隱約約顯現(xiàn)出一條痕跡……
在近些年的敘事者中,大致從新時期以來,電影業(yè)的發(fā)展隱隱約約顯現(xiàn)出一條痕跡,就是導演們紛紛從所謂的現(xiàn)實主義式敘事——與政治的互動,轉向審美主義式敘事——與文學的結合,以及浪漫主義式敘事——自身對題材與體裁的突破嘗試,再到新現(xiàn)實主義式敘事——與文化的配合,新生代導演的嘗試,發(fā)展為一條從解構歷史——解構現(xiàn)實——解構浪漫——結構自我的心路歷程。在這個結構過程中,并不存在明顯的線索,而是包扎著很多的線條,分不清道不明的,比較繁雜,只是就差結構觀眾了,不過在這一系列的結構中,觀眾有的以及不再對電影感興趣,不在迷戀于某些大片大導演,這也是對自身的結構,是被結構的一種狀態(tài)。而別樣的歷史所包含的是:
一、醒來的歷史——現(xiàn)實主義式敘事
現(xiàn)實主義式敘事——與政治的互動,第五代還是第六代都要和政治對話,因為他繞不開中國這些年的時光歲月。不論是自新中國成立后,還是民國成立后,乃至于清朝成立后,都存有一種被外邦外族歧視的境況的產生。這是存在在一個大國民的心態(tài)使然。當然這里面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家國之感,有的是父輩乃至祖輩的的感觸。當一個國家醒來的時候,會成為一頭雄獅。當一個民族醒來的時候,會躋身優(yōu)秀民族之林。當一個人醒來的時候,會褪去那些在夢中留下的痕跡。會反思自己的經(jīng)歷,乃至于會對民族、國家發(fā)出一系列追問與思考。
每當張藝謀的新片上線后,大家熱火朝天討論著,由于媒體的強勢介入,有些影片成為眾人追逐的焦點,一時間老老少少舉國皆知,想不知道都難??墒窃谟^眾掏出錢來欣賞完后,有的大呼上當,有的不知所以,人們發(fā)現(xiàn)月到后來他的影片值得回味的就太少了。而張導全然不顧這些,因為他知道,他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和價值,他知道自己的影片在觀眾間的吸引力,他明白世事變化以及變遷。他所相信的是自己開篇的定位之作,也就是電影史上的位置,以及自己影片的市場價值。不過,有時候后者占據(jù)了太多的方方面面。從《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等都是開鍋的饅頭,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卻也倒足了觀眾的期待。或許人們也該明白自打《幸福時光》之后,影片投入是一部比一部大,吸金卻一部比一部多。有人認為,張的影片和文學隔離的越來越遠了,而專注于影像的畫面盛宴以及給麻木的人群帶來視覺的沖擊力,這倒似乎和好萊塢的舞臺劇很像,或者是張導的轉型。
對文學的脫離彰顯了張藝謀電影語言的多元化,乃至錯綜復雜化,而張導也明顯看出了其中的不滿與批評,所以還是在一直堅持拍攝一些關于親情的影片,這里還包括張藝謀影片從父輩系列到親情系列的轉變;比如前些年的《紅高粱》、《我的父親母親》、《活著》到《幸福時光》、《千里走單騎》等;從鄉(xiāng)土的父輩愛情到城市的父子、父女親情;從《大閱兵》《黃土地》的國家大社會的場景攝影到家庭小社會的個人生活實態(tài)寫真,從《一個都不能少》的底層現(xiàn)實的困頓到《英雄》虛幻的武俠世界去闡發(fā)自己的理性書寫,他的電影闡釋了不同的側面,不同的世界,也顯現(xiàn)了在不同方面的才華。
二、被閹割的歷史——失卻的真實
陳凱歌電影有一個特色就是在影片中夾雜以大量的歷史信息,甚至有的就直接拍成了歷史大片,這也是第五代的一個小小的偏愛。從《霸王別姬》到《梅蘭芳》再到《趙氏孤兒》,陳凱歌電影有一條貫穿其中的線索,就是透視視角的運用,在這幾部電影中都存在使用的問題,我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感受到影片中大都包含一定的歷史敘事,而對這些敘事所采用的視角是不一的。由此引發(fā)的間離效果也有很大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區(qū)別?面對歷史事實的的多種闡釋可能性,陳凱歌最終所選取的都是大家所能體驗與感觸到的歷史。而在對歷史的敘事過程中,包括完成了的敘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導演的掌控式的主體敘事(此為導演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作為影片自身的人稱敘事(影片發(fā)行之后),作為觀眾的期待敘事(有一個前理解和后填空的雙重因素存在),作為歷史本身的主題敘事(這是大眾對其的定位,如果否定定位否定的也是觀眾自身)以及后學的非歷史化敘事(人們結構了一切,同時也解構了歷史,一切變得都不再真實)。
三、虛無的浪漫主義敘事——大家的歷史
在陳凱歌的《無極》;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馮小剛的《夜宴》后,很多人都擔心由于國外電影沖擊與商業(yè)電影的合謀,最終可能會導致這些導演不再能取得以前的那種很好的成績(拍出更好的影片來),人們紛紛注意到了第六代,或許這些第五代導演已經(jīng)江郎才盡了。而人們只是僅僅盯住了國內,視野沒有放到海外華語片。
李安電影中明顯的是一種愛與欲望的結合,在文本中,這種愛與欲望有時候是緊密地連接起來。在《飲食男女》中,表達的是一種老人的無奈,而這種無奈中有一種突破的存在,最后是在欲望的解脫。李安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會被這種欲望所打破人生的一種束縛,而在于用一種愛去解放這種壓迫。最終獲得一種心靈的空間。這是一種人性的力量,是一種導演對美好人生的一種信仰。而一些局限是有區(qū)別的。李安的影片與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一批導演之作品并不相同,顯示出自己的美學追求。與國內一些導演盲目追隨好萊塢,以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來制造視覺盛宴而失去自己個性風格的做法是有明顯差別的。但是這兩位導演無論在風格技巧、基本關懷上,都有很明顯的不同。侯孝賢是本土的、歷史的、美學的、風格化的;李安則是美式的、現(xiàn)代的、平實的、較通俗的。侯孝賢在電影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能夠走向世界,多半是因為他天才型的獨特拍攝方式,以及意味深長的藝術內涵。比較起來,會在意娛樂價值的李安電影,接受度要比侯孝賢廣得多。藝術有很多面向,創(chuàng)作的風格不一,但是只要能夠傳達出創(chuàng)作概念的精髓,都能得到激賞。
李安與國內的第五代導演同齡,他的從影和成名比第五代導演還稍晚,但從他目前已取得的成就、產生的影響和創(chuàng)作的態(tài)勢來看,第五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如張藝謀、陳凱歌等均不能與之比肩。
四、新現(xiàn)實主義式敘事——個體的歷史
導致的個人期待與公共期待的沖突,最后個人期待不得不讓位于公共期待。一種不同于陳凱歌的歷史,陳凱歌等代表的第五代一直走不出五十年代那些人的情懷。對文革,以及對文革向上推,推到晚清與民國。最遲也就是改革開放。也不同于張藝謀的歷史,張藝謀的歷史,本想表達一種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就是本土的歷史文化。而是一種對市民情懷的關注,脫離了歷史的那種,而是一種本土文化的關懷。是一種價值判斷與評判的結合。馮小剛更是關注一種當下的文化現(xiàn)狀,以及把這種現(xiàn)狀和中國文化的歷史結合一處。馮小剛是一種在五六代之間的導演。不同于第六代的導演,只是對當下的一種批判。馮小剛巧妙地借助了一種直接的方式,把中國目前的處境和當前的一種集體記憶連接起來。通過兩代人的記憶把一種人性的深度推向一個高度。把這一深度聯(lián)合在當下的環(huán)境之中。凸顯的是一種當代人的價值拼盤。
當不再局限于小市民的感情世界,自《天下無賊》就開始放棄了一種北京市民的小世界。深入到更加深入的一種家庭敘事里面去。而《集結號》是一種轉折,代表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而《非誠勿擾》就是一種代表了中產階級的審美情結。盡管《非誠勿擾》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一些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在幽默后面的背后有一種“思”的存在,這種“思”的轉變,從一種北方小市民的思考,再到中國大家庭的思考,再到中產階級的審美,還有集體記憶與缺失。先抓住北京市民的心,后抓住底層市民的心,再抓住現(xiàn)在六七十年代那批人的心,最后抓住的是全體中國人的心。一種由小到大、有個體再到集體最后到全中國的心。這是一種策略。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內容是描述地震給人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這種創(chuàng)傷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而《唐山大地震》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比之《集結號》是有進步的,淡化政治背景,僅著眼于人性力量的開掘,讓《唐山大地震》顯得比《集結號》純凈了很多?!兑寡纭肥撬麌L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在今后的時光里希望曾經(jīng)的第五代再次超越自身,馮小剛是這么一個代表。當對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解構——結構之后,更重要的是對以后自身的發(fā)展問題,不僅僅只是從第六代的電影的主要立意在于批判社會開始,那么未來的第七代或許能從前輩們的影片里找到靈感。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