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將“對話”引入教育教學是新課標賦予語文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它強調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語文教學強調溝通與合作,教學過程中只有真正進行師生平等的、動態(tài)的、全方位的對話,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那么,怎樣開展有效對話,實現(xiàn)互動教學呢?
一、關注學生,實現(xiàn)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以權威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幾乎霸占了學生全部的語言權和思考權。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習的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間的相互作用。教師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而試圖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明智的。
關注、尊重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實現(xiàn)學生與老師對話的前提。只有消除學生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愿意同你傾心交談,雙方才能對話。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實際,設計和調控好課堂節(jié)奏。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課時,我就忽略了這一點,備課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只是自己被課文深深打動,于是寫下洋洋灑灑數(shù)頁教學設計,認為定會把自己的體驗傳達給學生。結果上課時我動情至深,學生卻無動于衷,課堂成了我盡情展現(xiàn)的舞臺,真正的主角卻成了木訥觀眾。課后反思,我才醒悟到只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才能做出適合學生的、高效的教學設計來。教師要做一位表演者,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以一種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近學生,從而與學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實現(xiàn)師生對話還要特別注意引導人人參與。對話式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教給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創(chuàng)造并通過創(chuàng)造改變自己等。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引導自學,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只有善于與文本對話,自主獲取知識,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才會受用終身。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痹谡Z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該是教師的根本目的。因此,我經(jīng)常讓學生先自學教材,與文本進行感性對話。雖然學生的領會深淺不一,會有困惑,但這能形成自己寶貴的第一見解,印象深刻。傳統(tǒng)的教學過分注重意義的獲得(即讀懂了什么),難免枯燥單調。其實,教師只需要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書探究。學生在自學中不僅鍛煉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帶來的美好體驗和學習的樂趣。
教師還要有意引導學生使用比較、猜想、推理等多種閱讀方式,與文本信息對話,產(chǎn)生思想碰撞,從而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如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后,我對學生說:“課文僅僅給我們介紹了幾種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我們班有60個人,每人都去了解一種感興趣的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下節(jié)課拿來與大家交換,讓1變成60!”下一節(jié)課學生興致高昂地展示討論,體驗了交換知識帶來的愉悅,也分享了不少獲得知識的途徑。
三、溝通合作,實現(xiàn)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因為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情趣等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對文本和語言的感知、理解也都會有所不同。教師要設法讓學生盡可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疑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展示內(nèi)心、張揚個性。大家彼此碰撞,智慧共享,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
小組合作學習是對話教學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如我在教學《父親的菜園》時,向學生明確了閱讀要求后,讓學生4人一組讀后討論: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決定開墾菜園的?他是怎樣開墾菜園的?你從中感受到什么?我要求大家做到每人的發(fā)言機會均等,先要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內(nèi)對話,最后是班級內(nèi)交流。于是所有學生均參與了學習過程,提出的問題愈辯愈明,很快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這不僅實現(xiàn)了課堂互動,還使得班級氣氛更加融洽。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