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妮
【摘 要】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屬性在于引導完滿人性的建構與發(fā)展。在批判當下中小學教育人性化缺失的基礎上,提出中小學教育人性化問題,教育人性化的實施必須解決兩大問題:基礎教育回歸人性原點;評價機制的人性化。為解決這兩大難題,必須注意:教育遵循自然規(guī)律來教育學生;從政策上變革,確保教育人性化的實施。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人性化;評價機制
一、當下中小學教育人性化的缺失
人若受過正真的教育,他就是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他若是沒受教育,或是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東西[1]。在人身上,唯一能夠持久的東西是從少年時期吸收得來的。[2]那么,我們當下的中小學教育表現如何呢?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人文素質的提高,教育已經上升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教育被作為刻板的制度而存在的今天,其工具化的特征和功利性目的的日益凸顯,當它盲目跟進科學時代的步伐時卻漠視了生命的存在忽視了人性的意義。長期以來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將教師和書本置于教育活動的核心地位,學生成為“附庸”,這樣造成學生精神緊張,消極被動,對學習毫無興趣。隨之而來的是對學習的厭煩,恐懼和不滿。這種教育已經造成了對人性的破環(huán)。調查顯示:全國小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占20%-30%,中學生占40%-50%,這個比例遠高于成年人。[3] “當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了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未來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將他弄得那么可憐時,我們心里是怎么想呢?“即使說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不可容忍的束縛捆綁住時,硬要他們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xù)不斷的工作。我怎么不為之感到憤慨,怎能不斷定這種做法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歡樂的年歲是在哭泣。” [4]
當這種失真的教育因其釀成的惡果而逐步走到盡頭。這種教育因其培養(yǎng)人們不能懂得“為何而生”,為此“何以為生”的本領與知識的發(fā)揮就會陷于盲目而失去人性之根本,人性為技術和物質服務,忘記了人是目的的要義。在現實的枷鎖下,呼喚人性化教育。所謂教育人性化,從根本上講,就意味著教育應當符合人之為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人作為有正常感情。
二、當下中小學教育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育工具化使教育喪失人性。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tǒng),這種文化傳統(tǒng)過去和現在乃至將來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中其實非常缺乏對個性自由的崇尚。中國人渴望革新,但又害怕新事物,國民性就體現在這里。作為中國學生的家長,毫無疑問也不能逃過這種桎梏教育帶來的思想毒瘤。很多中國人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功利性太強,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將來有份好工作。一旦教育變成了工具,非人性化教育所導致的不擇手段就會暴露出卑劣的本性。然而,教育從來都不應該是一種工具性的技術,而應當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種必須。人們忙于追求種種外在目的,人生的全部意義被淹沒在對物的片面追求中。使人成了支離破碎的片斷的人,成為物化的人,為工具理性所支配的人,喪失了生命激情的人,教育遮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只能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終我們將會成為一個厭學的民族。
第二,刻板的制度化教育將學生的知、情、意、行割裂。我們的種種智慧都是奴性的偏見,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有什么樣的人。經調查發(fā)現,中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適應;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fā)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苦于死記硬背,教師樂于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鑒過于強調學業(yè)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tǒng)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和學生多樣發(fā)展的需求。[5]這樣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興趣得到不到重視,從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我國的現實教育問題不是質量太高了,而是毫無質量可言。我們不是教的知識太多太難了,而是教的太死了。在非人性化的傳統(tǒng)教育里面是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走標新立異的道路,大家只能齊步走,朝一個方向前進,目的就是讓所有人成為如同工廠生產線上生產的產品那樣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考試題,個性沒有一點點的生存空間。當一個個年輕的生靈被一種滿載陳規(guī)陋習的教育所荼毒殘害,我們把知識教成了僵死的只需要進行記憶的符號,學生沒有真正獲得多少具有實際意義的有用的知識。
對教師而言,現行的教育教學體制管得太多,統(tǒng)的過死,自主發(fā)揮空間太小,這就使得中小學教育工作單調和枯燥,幾乎是一年又一年地重復前人和自己。學習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各具特色的補習班,使學校成為造就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長此以往,百年之后,無可用之民,屆時中國國土上布滿了兩眼無神的蠕蠕動物。一個社會教育水平的高低不是取決于形式化的數字,而是取決于制度、文化及價值觀念上的至高點,這將比有形的課改、教改,教育只是形式的改革而不注重質的革命重要得多,這便是倡導教育人性化的理由。
三、解決中小學教育人性化的對策
第一,人性化教育遵循兒童身心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變壞了?!盵4]他反對教育忽視人的自然天性,其實這也是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所在。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力量只能來自人個性的活源泉,只有個性起了作用,才能培養(yǎng)人的個性。”
1、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是教育人性化的前提,而尊重差異性的前提則是承認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在進入學校之前,他們已經開始了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他們是身心有待完善的人,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體,因此需要社會化程度較高的教育者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和幫助。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的個體,“引導”區(qū)別于“驅使”、“奴役”和“愚弄”。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言“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就是不教給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教他怎樣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然后,當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痛苦和邪惡感到悲哀”。[4]
在引導當中特別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地、辯證地選擇教育的方式方法,變一切為多樣化,變劃一性教育為個性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優(yōu)勢和弱點,如果在教學中不考慮這樣的差異,勢必抹殺學生的個性。如果學生蘊含的潛能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被喚醒和加以發(fā)展,就會萎縮乃至泯滅。個性教育作為尊重人的教育,正是為了激發(fā)、喚醒、發(fā)現、發(fā)展受教育者的個性潛能,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作為教師應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顯示不同的個性,尋找每一個學生身上個性的最強點和閃光點,幫助學生找到一條最鮮明地發(fā)揮他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才能的道路,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fā)現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人發(fā)展機源的機靈點,使孩子能夠充分顯示和發(fā)展他的天賦素質,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成績”。
2、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重視中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靈感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xié)調發(fā)展。自然的教育—讓感官去喚起。其實,就培養(yǎng)我們的方法來看,如同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只能夠在書齋中孤孤單單地思考,或一輩子都只能夠同不相干的人談論空想的問題。教師的作用不在于教給學生的內容是什么,而是引導學生自主的去觀察周遭世界,用感性直觀去抓住理性,學會用自己去思考別人,而不是用別人來思考自己。要使方法能夠激起求知的愿望,它第一就必須來得自然。[2]當今社會,科技迅速發(fā)展,人類也在漸漸的被物化、異化。那些原本是人類獨有的感性認識能力,現在都附于高科技產品。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加要注重對學生感性思維和靈感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小學生。假如能使孩子們先運用他們的感官(因為這最容易),然后運用記憶,隨后再運用理解,最后才運用判斷,這樣才會次第井然。這樣,我們的知識才能牢牢的確定。
第二,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
當前最重要的教育問題是基礎教育薄弱,即最低限度的普及義務教育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令人滿意。
美國教育評論家斯塔而姆說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改進。”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豪無疑問考試是選拔人才相對公平合理的評價方式。但仍存在很多弊端,考試評價方式單一,缺乏全面性。人性華教育絕不是取消考試,而是怎樣使教育評價機制服務于人性化教育。
1、科學進行學生評價??茖W進行學生評價,單一的考試評價機制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在學生群體中,有很多可能因記憶具體信息取得良好成績,得到獎勵,這樣就忽視了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認可和長足發(fā)展,導致社會上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更有甚者不能妥善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造成心理失衡。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注意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評價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終身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改革教師與學校評價機制。改革教師與學校評價,長期以來以學生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唯一標準的做法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應建立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有利于教師成長的科學評價標準,要綜合性、全方位評價教師的工作、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過程。教師除了要對自己的教育工作進行客觀的評價外,還要經常聽取學生的意見,提高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社會、家長應該變以升學率為評價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學校應積極聽取教職工、學生以及家長的合理意見,結合學校特點發(fā)展有自身特色的獨特教育模式。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又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國民素質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為北京、上海的高樓大廈與紐約、東京的一樣,中國就現代化了,蓋一棟樓房,修一座橋梁是比較容易的,但更為重要的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國民性的發(fā)展。人的個性和潛能是不一樣的,教師的責任是要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發(fā)揮其潛能,現在中國教育的政策性變革應該平等的尊重人性,在政策性的人性化中實現基礎教育的人性化。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差異,倡導個性的自由發(fā)展,使所有兒童和青少年在既有先天稟賦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求使其身心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傳統(tǒng)用教育實行的是選拔教育,淘汰教育,只對學生特定教育階段負責,而人性化教育則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論教育[M].鄭曉滄,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4.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94.
[3]楊軒.教育,我們有話要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5.
[4]盧梭.愛彌兒[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41-202.
[5]崔允潡.新課程“新”在何處?—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