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祥
新課標北師大版《歷史》課本內容呈板塊結構,各板塊之間跨度較大,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有點難度。如何把握課標,用新的教學理念搞好教學,對每個歷史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一、順應教改,更新觀念
北師大教材以單元為中心,單元下設課,課內設標,這樣在同一板塊內知識點的層遞關系相當明了。教師應該根據(jù)新教材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為九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課內標目為單元,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歸納相關標目的內容,并要求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結合圖文及“議一議”、“想一想”,摘錄的語段等引導學生去理解所學內容,鼓勵學生產(chǎn)生疑問并解疑。
二、把握歷史知識,整合教材內容,進行整體教學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整體觀。成功的歷史教學應該強調對歷史的整體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有個整體認識后,既能加深理解,也能記憶深刻。整個初中歷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九年級的學生雖然已具備一定課內標目的歸納梳理能力,但對歷史知識整體把握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要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一個時期中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納入歷史的大背景之中,整合教材,形成整體脈絡,提示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性,幫助學生把從課內標目里得到的“歷史信息”用相應的線索串起來,并進行合理的補充,這樣不僅能使人物形象豐滿,而且也能增添歷史教學的生動性。
三、領悟教材新理念,課堂教學切忌人云亦云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看成是“容器”,強行灌輸,新一輪教改開始后,好多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在課上多講,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被動,結果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領悟又走向極端,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上少講或者不講新知識,對教材內容不整合。
我個人認為,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注重對歷史的講授。因為從教學理論上來講,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位一體而構成的,缺少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將對教學造成不利影響。教師幫助學生解讀教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材,才造成了教學的發(fā)生,促成了教學的發(fā)展。事實上,歷史教材系統(tǒng)性本身不是很強,有很多知識需要補充、需要適當?shù)卣归_,使歷史教學鮮活起來。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教師的講授不能是“一言堂”、“滿堂灌”,這關鍵在于教師是怎么進行講授的。如果教師的講授內容是具體的,教師的講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師的教學語言是簡明形象、生動幽默、情感濃厚的,就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如果教師的講授適應學生心理需求,能夠使學生受到啟迪、產(chǎn)生共鳴,就會出現(xiàn)師生之間心靈的互動。
四、注重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應該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通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可以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找到學習歷史的途徑和方法。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往往與教法的運用是否貼切、多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同的內容,固然有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也常有不同的教法,即我們所提倡的“同課異構”,也是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靈活多樣地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反思中寫下自己每堂課中你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可寫出自己在教法運用中的不足之處,以備日后借鑒、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