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姝
(四川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重慶 400031)
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本質是對文化傳承性的進化規(guī)律進行詮釋。1976年,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tài)學家Richard Dawkins在探討基因自我復制以及相互競爭促進生物進化的基礎上,撰寫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首次正式提出文化進化的單位“模因”(meme)(Dawkins,1976)。“Meme”在詞源上來自希臘語字根“mimeme”,意為“被模仿的東西”。模因和基因的共同點是,兩者都來自復制,而且將不斷地被復制。文化的進步與傳播需要模因的準確復制與有益突變的積累來實現。1999年,Dawkins的學生Susan Blackmore出版了專著《模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認為模因的核心在于模仿。隨后,在Richard Brodie、Aaron Lynch、Daniel Dennett等學者的相繼努力下,20世紀末逐步形成了用模因解釋文化進化的新領域。(陳琳霞、何自然,2006)
隨著模因論為語言引入信息復制的觀點,它沖破了文化領域,走進語言學家的視野。從模因論的角度看,模因寓于語言之中,語言模因是模因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語言的存在,模因可被賦予不同內容而得到橫向擴散和傳播。與此同時,模因變異是語言發(fā)展、進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形式上看,新的語言模因是對舊模因的復制;但從內容上看,這種變異所形成的新概念讓人們從熟悉的言語經驗中悟出新意,從而賦予了語言新的生命力。
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特點為我們審視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2003年4月,何自然、何雪林發(fā)表的研究成果《模因論與社會語用》開創(chuàng)了模因理論在中國語言研究與教學中應用的先河。隨后,模因理論在我國被廣泛運用于翻譯、語言教學、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許克琪、屈遠卓,2011),以模因論為指導對外語教學模式進行的定性或定量研究也日趨豐富。但少有學者從這一視角探討英語專業(yè)公共演講課堂教學中背誦的作用及應用。本文擬以語言模因論為理論視角,探討該理論指導下英語公共演講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背誦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公共演講能力和水平。
語言模因論的核心在于模因的復制與傳播。其復制和傳播采用以下三個途徑:教育和知識的傳輸、語言知識本身的運用以及信息的交際和交流。(何自然,2005)通過教育習得語言模因之后,人們將存在于大腦中的語言模因在語用中不斷重復、增減、變換,使語言的單個模因或舊的模因集合重組成新的復合體,再通過交際和交流令這些新的復合體發(fā)揮積極作用,不斷傳播開去。
在此過程中,語言模因的復制不是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一致的簡單化過程,而是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分為模因基因型(genotype)傳播和模因表現型(phenotype)傳播(Blackmore,1999:61)。前者以傳遞信息內容為目的,以一致或不一致的形式表達始終同一的信息。后者往往以橫向并聯(lián)傳播為突出特色,用近似的形式表達迥異的內容。(Cloak,1975)
根據模因論,語言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同化。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其記憶。二是記憶。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越大。三是表達。模因從記憶儲存中提取出來,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四是傳輸。模因從一個宿主被傳輸到一個或更多的潛在宿主。(夏家駟、時汶,2003)以上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一個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環(huán)路。
模因論的復制傳播特點使我們認識到外語教學中語言背誦的重要性。任何一位語言學習者都可以是語言模因的宿主。背誦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儲存在個體的記憶中,而儲存的模因又能以新的方式進行傳播、擴張。然而,現行的主流英語教學論往往強調啟發(fā)性和分析性,要么忽視背誦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要么過于單一地運用背誦作為教學補充。有鑒于此,我們以語言模因論為指導,結合英語專業(yè)二年級上學期《英語公共演講》課堂教學特點,對傳統(tǒng)的背誦策略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制定了以下的背誦教學模式,即幫助優(yōu)秀的語言模因經過完整的同化→記憶→表達→傳輸的成長過程,使這些語言模因或復制或重組,成為第二語言演講模因,以此推動學生英語公共演講能力的提高。(見圖1)
圖1
語言模因同化階段指呈現的語言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同化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體經過觀察外部現象和思考,發(fā)現模因;第二,所呈現的模因必須受到宿主注意,被宿主理解和接受。(Blackmore,1999:58)注意是指模因的顯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關注;理解意味著宿主能將呈現的模因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因此,在同化階段,背誦材料的選擇是關鍵。教師要精選語言模因的載體,提供成功的語言模因讓學生進行背誦,并引導學生積極地與這些材料接觸,以加快模因的復制。
語言的選擇和使用的過程就是各種模因相互競爭的過程,模因的存亡取決于其功能。(Blackmore,1999:38)當某些語言模因得到廣泛應用,在交際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時,這些模因就進入全民語言被不斷地復制和傳播,成為成功的模因。為幫助學生找到成功的語言模因,我們進行了實地調查和需求分析,以可理解性和高關聯(lián)性的統(tǒng)一為標準,按照實用性(反映新的認識成果)、合理性(符合道德理想、具有合理意義)、時尚性(主題具有時代氣息)和權威性(名人崇拜)4個標準選擇了17篇英語經典演講篇章或段落作為學生的背誦文庫。其中,按照權威性標準選取了背誦材料4篇,分別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戰(zhàn)前演講、丘吉爾的《熱血、汗水和眼淚》、羅斯福總統(tǒng)的《四個自由》和肯尼迪總統(tǒng)關于航天航空科技發(fā)展的《我們要登月》;按照合理性標準選取了背誦材料4篇,分別為甘地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演說的《撤離印度》、伯特蘭·羅素基于對戰(zhàn)爭進行反思的《我們該選擇死亡嗎?》、帕特里克·亨利反抗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不自由,毋寧死》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抨擊奴隸制度的《美國奴隸制度的虛偽》;按照時尚性標準選取了背誦材料4篇,分別為瑪麗·費舍爾呼吁擯棄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的《艾滋病者私語》、索杰娜·特魯斯呼吁爭取婦女權利的《難道我不是一名女人?》、伍德羅·威爾遜總統(tǒng)關于世界新秩序的《十四點原則》和蘇珊·安索尼爭取婦女選舉權的《婦女的參政權》;按照實用性原則選取了背誦材料5篇,分別為威廉·??思{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的獲獎演講、經典法庭電影長篇獨白《殺死一只知更鳥》、12歲美國少女伊拉娜·維克斯勒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面向兒童的演講、布什總統(tǒng)出訪清華大學時的演講以及喬治·格拉漢的經典法庭辯護詞《向狗致敬》。在我們后期制作的《英語演講背誦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中,94.7%的學生認為這17篇背誦材料具有可理解性、關聯(lián)性、真實性和突顯性,具有較強的感染性,能夠激發(fā)他們背誦的興趣。
除了這17篇精心挑選的演講名篇之外,我們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預制語塊背誦文庫,即將演講語言中那些出現頻率較高,易于以整體形式被個體記憶、儲存和提取的成串的語言結構形式整理歸納出來。這些以預制語塊形式出現的語言模因通常具有比較固定的結構和意義,運用語境比較確定,易于被學習者加以復制。根據英語公共演講的特點,我們將這個預制語塊背誦文庫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基于過渡連接詞對于構建語義關系和篇章意義連貫性的重要性,收錄了59個總結及推論類過渡詞、67個比較對比及轉折類過渡詞、42個列舉及時間轉換類過渡詞,30個因果類過渡詞、14個讓步類過渡詞以及31個強調類過渡詞。第二部分基于演講句型對于語言技巧熟練程度和句子結構多樣性的提升作用,收錄了23個開篇類演講句型、85個觀點陳述類演講句型、18個引言類演講句型、8個提問類演講句型、33個總結類演講句型、34個問題解決類演講句型、44個重要性及后果類演講句型、53個原因類演講句型、39個比較分析類演講句型、99個推理類演講句型、40個例證類演講句型和23個事實類演講句型。第三部分基于諺語在演講中所起的獨特的語篇和認知效果,收錄了293組或形同意合或形似意合或形異意合的中英文諺語。在后期制作的《英語演講背誦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中,87.3%的學生認為這個預制語塊背誦文庫對于便捷積累英語演講的語料和促進英語演講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滿足其內在表達的需求。當然,隨著英語演講背誦教學的不斷摸索和改進,我們將對這個預制語塊背誦文庫做進一步的優(yōu)化,使其更為有效地為英語演講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服務。
記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只有少數模因能夠被保存下來。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記憶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單元的主題,在理解和體驗的基礎上對語言模因進行背誦,為輸入文本內容的后續(xù)梳理與消化奠定開放性的情感基調。教師還需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學生反復復習和鞏固已接納的語言模因,使之由短時記憶變?yōu)殚L時記憶,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學習興趣。
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我們根據教學主題的不同對17篇背誦文本進行了編排。在講解完某一單元的教學主題之后,我們對相應的一篇背誦文本進行難點分析和要點提示,抽象出其中的語言規(guī)律,并大膽鼓勵學生以自己先在的感性經驗介入背誦文本,然后再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例如,我們在教授完“修辭受眾分析”單元之后布置學生背誦的是索杰娜·特魯斯的《難道我不是一名女人?》。在學生背誦之前,教師結合受眾分析諸要素,如年齡、性別、性傾向、文化背景、信仰等,先組織學生對該演講目標受眾的修辭訴求進行分析操作,然后引導學生關注索杰娜是如何以淳樸簡單的語言、富有生活經驗的幽默感來觸動目標受眾從而實現其修辭目的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示和講解背誦文本中的重點語言現象,增強學生語感。經由這樣的步驟,學生的背誦恢復了在實時語境下探索性使用語言進行個性化表征的自由,易于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地道而準確的語例,實現對細節(jié)的準確記憶。此外,背誦文本與教學主題相結合的背誦模式使學生把語言形式與語言環(huán)境和語義功能結合起來儲存于大腦中,這就為今后準確運用語言提供了語境參照,避免了錯誤的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為了保證語言模因在記憶階段能被有效地復制,我們鼓勵學生采用朗讀背誦法、分析背誦法、翻譯背誦法等多種形式的背誦方法來提升背誦效果。在及時了解學生背誦情況方面,除交替采用傳統(tǒng)的默寫、個人背誦、小組互背等檢查方法以外,我們根據模因論中“模因傳遞過程中會經常出現變異和整合的現象”(Dawkins,2006)的觀點,靈活地嘗試了英語演講課與英語寫作課的資源共享與教學互動模式——在寫作課堂上布置與演講課堂背誦內容相關的作文題目,讓學生既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將背誦的原文直接套用,又可以在對原文熟悉的基礎上進行新模因復合體的重組改造。在后期制作的《英語演講背誦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中,97.5%的學生對這種檢查手段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這種方法能夠逐步將原本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促使句法模因、篇章模因和語感模因的成功復制。
表達是指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語言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模中被提取出來,由記憶模式轉化為能被宿主和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模因傳播過程中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其他常見手段有文本、圖片、行為等。就英語演講教學而言,學生在接觸和記憶了大量的目標語言材料之后,如果不通過話語表達來實現語言模因的外顯,就不能將這些語言模因內化為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因此,在學生完成了語言模因記憶階段的背誦輸入之后,教師在本階段應重點關注為學生提供語言外顯化的機會。
為了給下一階段語言模因的成功傳播夯實基礎和做足準備,我們在語言模因表達階段并沒有急于要求學生進行語言模因的重組和輸出,而是在理解性背誦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英語演講的語音特征,側重進行語音模因的模仿訓練,進一步鞏固語言模因的背誦輸入。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糾正常見的單音不準、話語節(jié)奏不到位、語調生硬單一等語音缺點,增強語感,成為攜帶諸多成功模因的宿主。例如,當學生理解性背誦了《殺死一只知更鳥》法庭演講片段,即完成了語言模因記憶階段的教學要求之后,我們繼續(xù)要求他們通過模仿該片段的電影視頻進行再次背誦。在這一階段的背誦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辯護律師芬奇的結案陳詞中的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模仿其語氣的強弱、聲調的舒緩激昂和節(jié)奏的快慢頓挫,掌握在特殊語境中元音、輔音和雙關、排偶、重復等其他語音模式的選擇與運用。經過這樣反復聽讀的模仿過程,學生易于體會法庭演講語言簡潔、清晰、抑揚頓挫和鏗鏘有力的特點,學習法庭演講語言富有詩意的音韻美對增強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后期我們制作的關于背誦篇章語音模因功能的開放式問卷調查中,學生分別描述了短元音/i/的大量應用所產生的明快清晰感在加快演講節(jié)奏上的作用、長元音的使用所產生的深沉厚重感對延緩演講節(jié)奏所具有的效果、長短音交替使用營造的修辭情感氛圍以及如“all Negroes lie,all Negroes are basically immoral being,all Negro men are not to be trusted around our women.”這樣的排偶結構體現的嚴密邏輯和鏗鏘有力。問卷結果明確顯示了學生在模仿背誦過程中對語音模因的認知性復制和理解性創(chuàng)新。
針對本階段語音模因復制的特點,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協(xié)助師生雙方掌握背誦情況。一方面,我們要求學生將自己經過模仿學習后的背誦內容錄制成音頻/視頻材料,上傳到專門的教學資源庫,以便教師對比了解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另一方面,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背誦時,我們使用攝像機對其一一進行拍攝記錄。這種具有可視性的檢查手段可以刺激學生對語音模因復制程度的關注,同時有利于指導學生英語演講中的副語言現象。
外語學習是有聲語言學習。通過本階段對英語演講中語音模因的模仿和背誦,學生能夠有效地訓練唇舌的靈活及耳朵聽音辨音的敏銳力,掌握英語演講中節(jié)奏、連讀、失去爆破、句子重音、弱讀、連讀等語音技巧,培養(yǎng)對英語演講中特有的語流語調的敏感性,為下一階段語言模因的傳播做好準備。這種基于語音模因復制基礎之上的背誦訓練避免了學生過于倉促地進入交際過程,從而令其擺脫交際壓力和孤立語言點的機械背誦,更專注于有一定語境和功能的語音語調、詞組詞塊等語言細微點,鞏固了語言模因的復制。
模因生命周期的第四個階段——傳輸階段著重體現語言模因借助各樣有形載體擴大傳播范圍,是對表達階段的延擴。(Blackmore,1999:66)經過前面三個階段大量語言素材背誦輸入的積累和鞏固,學生掌握了許多目標語的語言形式和規(guī)則知識,對所學的目標語語言現象的敏感度不斷增強,已逐步將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語感因此形成。至此,語言學習由語言模因的復制階段轉入傳播階段。語言模因將在宿主的大腦中經歷不斷選擇、不斷變異和不斷重組的傳播過程,并在不同宿主的模因之間彼此同化,互動傳播。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交際的機會,強化其大腦中已被復制的模因,使語言模因不斷在不同的語境重組為新的模因復合體,提高語言輸出能力。
在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背誦僅僅被視為一項單獨的任務用以彌補優(yōu)質語言資源不足的缺陷。這種背誦策略容易造成背誦任務的枯燥和缺乏挑戰(zhàn)性,甚至導致對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忽略。究其原因,過于強調精確復制的語篇背誦傾向于抑制學生經驗話語,致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內在的即席表達需求受到抑制,因而令學生在語言發(fā)展層面上失去了對自己儲備的語言模因進行檢驗修正反思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外語教學沒有為學生提供后續(xù)的對語言模因施以調用和擴展遷移的機會,難以充分保證學生在有意義的語用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模因的重新組合,從而導致背誦輸入在短期內高頻強化所催生的語言再現能力在隨后的關聯(lián)語境下被再次激活的發(fā)生概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而在英語公共演講教學中,接受性和重復性的背誦為演講提供了必要的語言模因復制儲備,而表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公共演講則實現了“復制—傳播”和“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轉化的過程,從而積極糾正和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背誦教學中的以上弊端。
在這一階段,我們借助修辭情景的營造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認知情感資源和啟動學生的個體經驗話語,通過背誦模仿與課堂演講的雙向互動把復制—傳輸的語言模因生命周期轉化為具有實際交際性意義的言語活動,為打造學生深層話語能力和促進思維創(chuàng)新提供條件。例如,通過伍德羅·威爾遜總統(tǒng)關于世界新秩序的《十四點原則》指定段落的背誦,我們引導學生掌握外交演講修辭的三大要素:修辭情景、演講者與受眾、演講篇幅。首先,我們協(xié)助學生找出美國外交在一戰(zhàn)臨近結束時所處的急缺狀態(tài),弄清具體的外交爭議點,理解威爾遜總統(tǒng)如何通過外交演講話語這一外交途徑影響國會的決定從而解決爭議點問題。其次,指導學生體會威爾遜總統(tǒng)面對國會發(fā)表演講時,為了喚起受眾認同自己的主張所作的努力及其借助19世紀主導歐洲和美國的古典自由主義哲學為自己塑造和展示的修辭人格。最后,提醒學生學習大量復雜長句和書面詞匯的使用給外交演說帶來的莊重感和權威感,以及平行結構和問句對實現外交演說中的同情認同和對立認同所具有的修辭功能。隨后,在學生完成了記憶和表達兩個語言模因生命周期的背誦基礎之上,我們?yōu)閷W生設計了以下課堂演講題目——an object that can best symbolize your country。為了提供豐富生動的關聯(lián)語境增強學生對修辭情景和修辭目的的理解,我們進一步將此演講題目細化為兩個相對接近生活題材的外交演講任務:一是中國大學生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文化處主持的中國文化陳列館落成儀式上的演講;二是中國大學生代表在中日大學生友好交流活動上互贈禮物環(huán)節(jié)的演講。在學生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我們既引導學生積極地使用他們從《十四點原則》中學到的語言模因,又鼓勵他們在模仿背誦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造性地重組模因;在學生發(fā)表演講的過程中,一部分同學扮演目標受眾,激勵演講者關注語言形式的運用和修辭人格的塑造。一部分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做筆記,從同伴的演講中獲取有用信息和不同觀點,結合新語境對自己記憶儲存中的語言模因進行重組,促進辯證思考能力。實踐證明,語言模因傳輸過程整合了學生進行背誦的使能性任務和公共演講的交際性任務,保證了語言形式和語用功能在不同情境中的多次出現,從而促進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語言知識的內化。此外,學生根據不同的演講題目把熟悉的語言模因在新的語境中進行重組和傳播,也有利于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維的形成。
但我們注意到,較之勸說性和告知性演講教學單元,學生在特殊場合演講教學單元對已復制的語言模因加以重組和傳播的效果不太理想,這可能與我國缺乏特殊場合演講的傳統(tǒng)以及外語教學實踐中對修辭較為狹義的理解有關。如何促進學生在這一板塊中語言模因的創(chuàng)新重組和有效傳播將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語言模因論將進化論的思維方式應用于對語言發(fā)展的分析,有助于發(fā)現語言發(fā)展和進化的規(guī)律,有助于探討如何在社會文化的交際和交流中學習語言,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思路。將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理論引進英語專業(yè)公共演講教學研究中,糾正和改進傳統(tǒng)背誦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之處,借助背誦策略生成的語言模因幫助學生進行語言輸入和輸出,有利于學生在語言模因的不斷復制和成功傳播的過程中,逐步將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從而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公共演講的能力。
[1]Blackmore 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Cloak,F.T.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M].Human Ecology,1975:161 - 182.
[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5.
[4]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95.
[5]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109.
[6]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11):55-58.
[7]許克琪,屈遠卓.模因論研究30年[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1(2):54.
[8]夏家駟,時汶.模因論與人文社會科學——生物基因理論在語言上的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