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芬(湖南省桂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 424400)
據(jù)估計全世界乙肝感染者及攜帶者達3.5億之多,其中的1.2億人在我國[1]。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其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廣泛,發(fā)病率高,易于慢性化、重癥化等特點,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近幾年來乙肝藥物及疫苗的廣泛應用,使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突變發(fā)生率明顯增加,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HBV-M)模式表現(xiàn)較為復雜,給臨床醫(yī)生和患者帶來很多困惑。本實驗室統(tǒng)計5215例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HBV 血清學指標的結果,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乙肝陽性患者1136例,其中有93例為特殊模式,占總標本的1.81%,主要出現(xiàn)在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本文就這些特殊模式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其出現(xiàn)特殊模式的原因以及對特殊模式如何做出合理的解釋,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就診于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檢測HBV 標志物的血清標本5215例,乙肝血清學檢測特殊模式93例。
1.2 試劑來源 HBV-M 5項指標檢測采用ELISA 法,試劑盒由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萬泰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血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采用速率法,總膽紅素(TBIL)采用釩酸鹽氧化法,試劑盒由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儀器 KHB ST-360酶標儀與洗板機由上??迫A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Bs-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由深圳邁瑞公司生產(chǎn)。
1.4 分組93例特殊HBV-M 結果模式中,將其分為3組進行分析討論,分別是Ⅰ組:HBsAg與抗-HBs同時陽性的HBV感染;Ⅱ組:HBsAg 陰性的HBV 感染;Ⅲ組抗-HBc陰性的HBV 感染。
1.5 結果表述以1、2、3、4、5分別代表乙肝血清學標志物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并以陽性項目出現(xiàn)的序號作為該模式的代碼,如某份標本的檢測結果為HBsAg陰性、抗-HBs 陽性、HBeAg 陰性、抗-HBe 陽性、抗-HBc陽性,則該模式代碼為“2、4、5”。
1.6 臨床病例回顧分析對此93例特殊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史,主要診斷,現(xiàn)病史,用藥史,接種史及其他檢查等病例資料。
2.1 Ⅰ組 HBsAg和抗-HBs同時陽性的感染共有48例占到特殊模式的51.6%,其中“1、2”模式1例,占1.1%;“1、2、3”模式1例,占1.1%;“1、2、5”模式6例,占6.5%;“1、2、3、5”模式12例,占12.9%;“1、2、4、5”模式27例,占29.0%;“1、2、3、4、5”模式1例,占1.1%。
2.2 Ⅱ組 HBsAg陰性的HBV 感染,共8例,此組占特殊模式8.6%,其中“3”模式1例,占1.1%;“2、3”模式1例,占1.1%;“2、3、5”模式4例,占4.3%;“3、4、5”模式2例,占2.2%。
2.3 Ⅲ組抗HBc陰性的HBV 感染占特殊模式39.8%,共37例,其中“1”模式7例,占7.5%;“1、3”模式25例,占26.9%;“1、4”模式5例,占5.4%。
2.4 各組肝功能檢測結果以ALT、AST和TBIL 中任一項升高均為異常,Ⅰ組肝功能指標異常為54.2%(26/48),Ⅱ組肝功能指標異常率為50%(4/8),Ⅲ組肝功能指標異常率為32.4%(12/37)。
2.5 臨床病例回顧性分析表明,其中11例為肝硬化或肝癌患者,58例患者有治療乙肝的病史,5例疫苗接種史,其余19例無接種及肝病治療史。
一般認為,血清中HBsAg和抗-HBs理論環(huán)可能同時存在[2],特殊模式往往是檢驗誤報,所以本實驗室對此93例特殊模式標本進行了重復測定,以及采用不同試劑盒復檢排除了實驗誤差的原因??赡芤蛉梭w血清學免疫反應較復雜,以及個體差異,同時因為藥物抑制和機體自身清除病毒的能力,病毒復制狀態(tài)也呈現(xiàn)多樣性。HBV-M 特殊模式在臨床實踐中是確實存在的。對于上述93例HBV-M 特殊模式具體分析原因及解釋如下。
3.1 Ⅰ組為HBsAg和抗-HBs同時陽性的HBV 感染。如模式“1、2”“1、2、3”“1、2、5”“1、2、3、5”“1、2、4、5”“1、2、3、4、5”占特殊模式的51.6%。對于出現(xiàn)HBsAg與抗-HBs雙陽性的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不同亞型HBV 重疊感染。由于HBsAg有一個免疫優(yōu)勢表位a,對“a”決定簇的抗體可對所有亞型的HBsAg感染提供保護性免疫,但其他亞型抗體并無交叉保護性[3]。(2)HBV 的S區(qū)或前S區(qū)基因變異。a抗原決定簇第145位氨基酸甘氨酸被精氨酸所取代,變異株所產(chǎn)生的HBsAg可以逃避原來野生株所誘生的抗-HBs的中和作用而與抗-HBs共存[4]。(3)慢性HBV 感染趨向恢復時,在此過程中可有個別病例存在HBsAg和抗-HBs構成免疫復合物而出現(xiàn)HBsAg和抗-HBs共存。(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病毒長期處于細胞的免疫壓力下,可能在體內或細胞免疫表位發(fā)生變異,同一個體同時存在野生株和不同的突變株群體,當突變株的量超過野生株時,針對野生株的抗-HBs與突變株的HBsAg就出現(xiàn)共存現(xiàn)象[5]。(5)疫苗接種。有正常的抗-HBs應答,后感染a決定簇變異免疫逃逸變異株,從而與抗-HBs共存。總之,乙肝患者出現(xiàn)HBsAg和抗-HBs同時陽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復,相反此類患者由于長期肝功能受損,并且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往往持續(xù)存在HBsAg的復制和突變。與HBsAg同時出現(xiàn)的抗體不具保護作用,親和力很差。此類患者預后較差,應當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3.2 Ⅱ組為HBsAg陰性的HBV 感染,此4種模式較少見,包括“3”“2、3”“2、3、5”“3、4、5”。可能原因是病毒變異或試劑盒檢測靈敏度低以及ELISA 檢測方法學局限性造成HBsAg假陰性。據(jù)文獻報道,導致HBsAg假陰性的原因有:HBV 基因組具有高度變異性,S區(qū)基因突變可致HBsAg氨基酸序列改變而無法檢出,X 區(qū)突變則抑制X 蛋白的轉錄活性及激活HBV 的增強因子的作用,使病毒蛋白表達減少,造成血清中各指標滴度下降,甚至不能檢出;丙型肝炎病毒(HCV)與丁型肝炎病毒(HDV)重疊感染對HBV 復制和HBsAg的表達有抑制作用以及測定方法所用抗體對HBV 不同基因型檢測敏感性不同而導致HBsAg假陰性[5-7]。當抗-HBs與HBsAg形成免疫復合物,抗體的數(shù)量恰好將抗原決定簇位點全部覆蓋時,便造成血清中既不能檢測到HBsAg 不能檢測到抗-HBs的現(xiàn)象。本實驗室采用“二步法”試劑檢測HBsAg,因HBsAg濃度過高產(chǎn)生“鉤狀效應”而出現(xiàn)假陰性結果可排除。值得注意的是當遇到HBeAg單獨陽性,應做類風濕因子檢測,因為類風濕因子與HBeAg有交叉抗原存在。
3.3 Ⅲ組為抗-HBC陰性的HBV 感染,此組模式有“1”“1、3”“1、4”。其中單項“1”可能見于急性HBV 感染早期,HBeAg和抗-HBc還未產(chǎn)生或濃度較低,而HBsAg濃度已經(jīng)達到可檢測范圍,此時出現(xiàn)單項HBsAg陽性;或者是體內HBV-DNA整合入宿主肝細胞染色體DNA 中,呈整合狀態(tài)的HBV-DNA都不能復制產(chǎn)生新的病毒,但可包含完整的、可轉錄的單個基因,從而可產(chǎn)生HBsAg,但不能產(chǎn)生HBeAg和HBcAg等成分,成為HBsAg攜帶者[8]。其中“1、3”較多見,可能與目前大多數(shù)實驗室ELISA 檢測抗-HBc的方法有關。目前大多數(shù)實驗室ELISA 檢測抗-HBc均采用1∶30稀釋法,對于部分低抗-HBc無法檢出,改用原倍血清測試可能提高陽性檢出率。據(jù)報道,HBV C區(qū)突變,核心抗原HBcAg變異,以致目前的核心抗原檢測系統(tǒng)不能檢出抗-HBc或由于宿主存在選擇性免疫缺陷,缺乏HBcAg特異性的T 細胞,對HBcAg沒有淋巴細胞增殖反應[9]。“1、4”模式可能系前C 基因變異導致HBeAg合成終止形成HBeAg陰性的前C區(qū)變異株[10]。
由以上分析可知造成HBV-M 出現(xiàn)特殊模式的原因很多,對于實驗室發(fā)現(xiàn)不常見模式首先要采用不同試劑及方法復查標本,排除試劑及操作過程造成的誤差,其次應及時與臨床溝通并結合HBV-DNA,肝功能等檢查以及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
[1]賈文祥.醫(yī)學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01.
[2]彭文偉.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3-25.
[3]駱抗先.乙型肝炎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
[4]趙文,費迎明,劉琦.132例HBsAg與抗-HBs同時陽性結果分析[J].浙江實用醫(yī)學,2004,9(1):39.
[5]王蕾,劉華,章勵,等.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HBsAg和HBsAb同時陽性模式的相關研究[J].檢驗醫(yī)學,2008,23(5):530-534.
[6]武建國,王毓三.檢驗醫(yī)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81.
[7]李金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測定及結果解釋的若干問題[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5):385-389.
[8]張國元,胡彥,凡瞿明,等.1010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8(2):119-121.
[9]王麗,王琳,李進琴.乙型肝炎血清學檢測少見模式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14):2431-2432.
[10]朱平,金兆清.乙肝血清5項指標特殊組合模式分析[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1,32(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