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150025)
筆者即將完成的碩士畢業(yè)論文主要研究的是句子的非命題意義。但研究句子的非命題意義也離不開對句子命題意義的了解。句子的命題意義與非命題意義是密切聯(lián)系的。所以本文先談一點句子意義的哲學發(fā)展脈絡。
拋開哲學的指導任何純經驗的總結都是不科學的。語言學根源于哲學[1]。據此,筆者選擇從哲學的角度縱覽句子意義研究的主要理論成果,把握有關研究對象的研究態(tài)勢以及歷史脈絡,以期為碩士論文的陳述句非命題意義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來源基礎。
從傳統(tǒng)邏輯學和符號邏輯學對句子意義的研究、日常語言哲學以及言語行為理論的研究,直至約翰·萊昂斯對意義的廣義區(qū)分,進而梳理出句子意義由命題意義和非命題意義[2]或者說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組成。當今研究的熱點正向后者轉移。研究句子的非命題意義同樣具有語言學價值。
文章開始提到過,句子意義的研究通常與命題密切聯(lián)系。因此筆者將以命題研究的歷史發(fā)展為線索,展開敘述。
傳統(tǒng)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思維形式及類型。邏輯命題是其核心范疇之一。命題是一種思維形式,是對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3]。語言學家曾把命題與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句子形式聯(lián)系起來,即命題典型的存在于陳述句之中。后來,隨著邏輯學家對命題看法的改變,語言學家也相應地認為陳述句也同時表達一些非命題意義。
人們思維方式的演化體現(xiàn)在語言上為研究中心由詞變成句子。學者們依照名詞的寓意模式建構句子的語義理論,其中以G.Freg 為代表。根據他的觀點,句子與名詞一樣,具有意思和指稱。句子的意思是它所表示的思想,句子的指稱是它的真值。意思與真值結合構成句子語義。這是將研究名詞意義的方法平移到對句子意義研究的做法。
受世界事實觀的影響,符號邏輯學、分析哲學摒棄了句子意義使其組成詞意義的加和的想法,認為句子的意義就是命題,而其組成詞義就是命題函數(shù)。
我們知道,傳統(tǒng)邏輯學將思維形式及其類型確定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將命題確定為表示思想的形式。然而,符號邏輯學則努力根據現(xiàn)實范疇直接界定命題,并不側重考慮前者在人意識中的反映。因而,命題概念逐漸從思想轉向世界,從主觀因素轉向客觀范疇。人們把思維內容當作句子意義的體現(xiàn)。根據文章主旨,我們只關注相關學者有關句子意義的觀點,以及其反應主觀世界(非命題),并且使主觀與客觀(命題)部分分離的情況。
G.Frege 首先認為意義與指稱不同,將斷定看作是從句子意義到指稱之間的橋梁[4]。他把斷定與命題分離,啟示我們研究句子的主觀意思。只有人才能將人的思想與現(xiàn)實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羅素把命題與能夠同命體組配的命題態(tài)度對立起來。B.Russell 將句子的主觀內容與命題(客觀內容)對立后,把后者與事實直接聯(lián)系起來。羅素的句子意義觀可概括為:第一,命題就是我們所相信的內容;第二,命題的意義不包含指稱;第三,將命題與命題態(tài)度分離。他的命題態(tài)度就指記憶、期待、欲望等等。這些態(tài)度并不構成命題的成分。對筆者的碩士論文最有用的就是第三點。后來,L.Wittgenstein 將命題真值的斷定歸結為謂詞—“真”、“假”的運用。這又再次啟迪我們研究命題的評價,即命題意向、主觀情態(tài)等。
從命題與判斷相對應,到命題被界定為獨立于主觀情態(tài),最后命題運用于任何語句中。這是命題前進的方向。把命題與情態(tài)范疇分離是邏輯分析科學發(fā)展的自然要求,強調以真值作為客觀標準,真值與語用因素分離。以自然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卻不能不關注句子意義中的主觀部分(表達意義、交際目的等)。
簡言之,命題始終是句子意義研究的核心;同時,命題的對立面—主觀因素或主觀表達意義由忽視到被正視,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4]。簡單機械的語言反映論的局限,促使日常常語言哲學另辟蹊徑,研究自然語言。
分析哲學、符號邏輯學關注命題方面的研究。與其不同,日常語言哲學研究日常語言[5]。將語用因素括進自己的研究范圍。認為世界通過人進入命題等概念之中。
句子是有目的的言語行為。人們通常認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句子內容與現(xiàn)實的關系(述謂性),L.Weittgenstein所理解的句子的基本特征則包括達到一定目的的意向性。句子意義應該在句子運用中找尋。“意義即使用”。以L.Weittgenstein 為首的日常語言哲學家將研究對象確定為日常語言,主要研究使用中的句子,同時正視語句的主觀因命題表達語言(按后來萊昂斯的說法)。這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
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受到后期L.Wittgenstein“不問意義,只問用法”等思想的影響。J.塞爾提出了標準的言語行為理論。因此以說話人為中心的言語行為目的意向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塞爾認為,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句子具有兩個(不一定分離的)部分—表示命題部分和表示目的的意向手段。后者涉及命題的使用,即當說話人說某個句子時,他實施的是什么樣的意向行為。在英語中,表示意向的手段有詞序、重音、語調、標點、動詞的式以及大量的所謂的是為動詞等等。這些將在碩士論文的主題部分進行敘述。
言語行為理論開始研究句子主體、目的意向和語境等語用因素。拓展了語言研究的范圍。語言的本質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然而言語行為理論在研究主觀因素上是有局限性的。它的研究核心是行為,相應的對主觀因素的研究僅僅是為成功實施言語行為服務,研究主觀性處于從屬地位。句子的表達意義等主觀意義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深化。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句子意義的研究:歷史演化的角度和語言學的角度中的主觀因素。
從演化的角度看,句子意義的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當然都與命題認識相關。邏輯學認為命題是思維的形式。符號邏輯學在科學語言的框架內將命題界定為句子中與現(xiàn)實對應的那部分,將命題的斷定和命題分離,主要研究命題的真值。如前所述,在這一階段,命題已不再被看作思維的形式,而是當作思維的內容,即句子的意義。日常語言哲學則探討日常語言的使用,從而將研究興趣逐漸轉向日常語言的主觀因素。言語行為理論在日常語言哲學的基礎上繼續(xù)語言中的主觀因素。它以言語行為為中心,兼顧語言中的人的因素,包括說話人和受話人等主觀方面。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就是語言中的人的因素,它們是說話人的意向在語言中的外現(xiàn)?;仡櫨淞x的發(fā)展,有人總結以句子為中心的相關理論發(fā)生了兩次轉變:從思維形式到內容(命題)的轉向;從思維內容到意向,即從句子客觀內容向主觀內容的轉向。研究自然語言對人類世界是很重要的??傊?,身為命題“伴侶”主觀內容或者說是句子的表達意義,已經并且理應成為研究的重點。至于命題與表達意義的關系還要在碩士論文中具體介紹。
從語言學角度看語言中的主觀因素也是合情合理的。約翰·萊昂斯對此更是高度總結,對意義進行了廣義的區(qū)分,把意義分成命題意義和非命題意義(表達意義)。同時也從指示、時態(tài)、語氣、情態(tài)等角度談到話語主觀性的問題[2]。
人們說“人”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他歷史悠久,受到眾多學科的關注。“人”的內涵十分豐富[6]。筆者的碩士論文通過研究陳述句來了解人類豐富的精神、心理、情感世界。
人是語言的本質特征。所以,任何語言都離不開人的主觀因素。陳述句雖然是典型的命題句也同樣具有非命題特征,也具有表達意義。本文在簡單總結句義發(fā)展的基礎上,主要從約翰·萊昂斯等人的最廣義區(qū)分句義角度出發(fā),研究陳述句的非命題意義即陳述句的表達意義,其中包括其類型和表現(xiàn)形式。相信此研究會給人們帶來一點新意,但由于以往人們對陳述句的研究都是與命題相聯(lián)系,所以如今對研究陳述句的表達意義的相關資料的搜集會有一定的難度。
[1]方立.邏輯語義學[M].北京:北京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戴希培.形式邏輯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
[4]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