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倫理與實踐:魏晉南北朝孝道述論

2013-04-13 00:45王仁磊
湖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孝感孝子魏晉

王仁磊

(河南師范大學(xué) 圖書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觀念認(rèn)為,“孝”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尊敬父母,這主要是精神層面的要求;二是贍養(yǎng)老人,即盡可能地去滿足老人的物質(zhì)需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本文即從這兩個方面對魏晉南北朝的孝道略加探討。

一、尊敬父母

孝觀念是中國家庭倫理的核心。從漢代開始,“孝”已經(jīng)在朝廷政治與社會倫理中處于核心地位。魏晉以來,政權(quán)更替頻繁,一些靠篡奪而上臺的當(dāng)權(quán)者忌諱言忠,所以他們更加強(qiáng)烈地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甚至出現(xiàn)了“孝先于忠”的獨特現(xiàn)象。[1][2]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和朝廷的大力提倡下,孝道倫理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好的實踐。

1.孝道倫理。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玄學(xué)思潮盛行一時,但對廣大家庭影響最深的還是儒家思想。在絕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從小就接受了孝道教育。有些孩子從三四歲就被父母教以《孝經(jīng)》,當(dāng)時人認(rèn)為:“讀此一經(jīng),足為立身之本?!盵3]196文獻(xiàn)中記載了許多這一時期懂得孝敬父母的小孩子?!瓣懣儜验佟敝v的就是一個小孝子的故事。據(jù)史書記載:“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shù)。術(shù)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shù)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g(shù)大奇之。”[4]1328東晉道士吳猛少時的事跡也很典型:“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驅(qū)蚊,懼其去己而噬親也。”[5]2482為了不讓蚊子去叮咬親人,任憑蚊子來咬自己。南朝的馮道根也是一位小孝子:“少失父,家貧,傭賃以養(yǎng)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還以進(jìn)母。年十三,以孝聞于鄉(xiāng)里?!盵6]286-287

孝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東漢末年,司馬芝少年時“避亂荊州,于魯陽山遇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芝叩頭曰:‘母老,唯在諸君!’賊曰:‘此孝子也,殺之不義?!斓妹夂Α盵4]386。就連盜賊對孝子也很敬佩,足見孝的影響力之大。甚至因孝敬父母而犯了罪,也會得到官府或他人的原諒。西晉時,“(范)喬邑人臘夕盜斫其樹,人有告者,喬陽不聞,邑人愧而歸之。喬往喻曰:‘卿節(jié)日取柴,欲與父母相歡娛耳,何以愧為’”[5]2433。范喬原諒了為二親節(jié)日取暖而盜伐其樹的邑人。北魏北新侯安同的長子安屈,在明元帝時典太倉事,“盜官粳米數(shù)石,欲以養(yǎng)親。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訓(xùn)子,請罪”。而明元帝卻“嘉而恕之”,并下詔“長給同粳米”。[7]713為了養(yǎng)親而犯罪,不但沒有被處罰,還得到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嘉獎,其原因就是孝。

其實,除了統(tǒng)治者的倡導(dǎo),孝也是善良的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之情。東漢獻(xiàn)帝興平(194年-195年)年間,京兆新豐人鮑出冒死從“啖人賊”手中救回母親,史家贊揚其曰:“至于鮑出,不染禮教,心痛意發(fā),起于自然,跡雖在編戶,與篤烈君子何以異乎?”[4]553-554可見孝行被認(rèn)為是人的本能。

2.尊嚴(yán)與避諱。西漢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其中之一就有“父為子綱”。他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父者,子之天也?!奔磸?qiáng)調(diào)了父尊子卑的理念。因此,兒子要順從父親,并要竭力去維護(hù)父親的尊嚴(yán),這被認(rèn)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綱五?!彼枷肴匀唤y(tǒng)治著人們的頭腦。在父親的尊嚴(yán)遭到挑戰(zhàn)時,孝子們總是要竭盡全力去維護(hù)。東吳名臣諸葛瑾(字子瑜)面長似驢,有一次孫權(quán)大會群臣,想借此捉弄一下他的兒子諸葛恪,“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蚵犈c筆。恪續(xù)其下曰‘之驢?!e座歡笑,乃以驢賜恪”[4]1429。諸葛恪既在群臣中維護(hù)了父親的尊嚴(yán),又沒有得罪于皇帝,還贏得了一頭驢,可謂是一舉三得。

對父親尊者地位的維護(hù)還表現(xiàn)在不拿自己和父親對比,即使是別人這樣做了,自己也要去聲明子不如父。劉宋時有這樣一則故事:“(張)敷小名查,父邵小名梨,文帝戲之曰:‘查何如梨?’敷曰:‘梨為百果之宗,查何可比?!盵8]1396張敷巧妙地化解了宋文帝的戲弄。與此相比,南齊王慈的回應(yīng)可謂是更高一籌。王慈小時候與從弟王儉共同練習(xí)書法,“謝鳳子超宗嘗候(慈父)僧虔,仍往東齋詣慈。慈正學(xué)書,未即放筆,超宗曰:‘卿書何如虔公?’慈曰:‘慈書比大人,如雞之比鳳。’超宗狼狽而退”[9]606。王慈既對謝超宗的對比做了解釋,又回應(yīng)了他對父諱的違犯。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承了先秦以來“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尤其是世家大族特別重視避諱,這也體現(xiàn)了孝道倫理。即使是任官也要避父諱,西晉已有“故事,父祖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5]1534的慣例,到了東晉南朝,甚至字同音異者也要避諱。如東晉時,“將征蘇峻,司徒王導(dǎo)欲出(王)舒為外援,乃授撫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辭以父名,朝議以字同音異,于禮無嫌。舒復(fù)陳音雖異而字同,求換他郡。于是改‘會’字為‘鄶’。舒不得已而行”[5]2000。王舒任官避父諱,將會稽改為了鄶稽,這樣一來字和音都不相同了。他人犯父諱也要給予堅決的回?fù)?,以維護(hù)父親的尊嚴(yán)。如東晉時,“庾翼子爰客嘗候(孫)盛,見(其子)放而問曰:‘安國(盛字)何在?’放答曰:‘庾稚恭(翼字)家?!伎痛笮υ唬骸T孫太盛,有兒如此也!’放又曰:‘未若諸庾翼翼?!榷Z人曰:‘我故得重呼奴父也’”[5]2149。在當(dāng)時,不避父諱則會同不孝之子一樣遭到別人的嗤笑和鄙視。南齊時,何昌宇曾任吏部尚書,“嘗有一客姓閔求官。昌宇謂曰:‘君是誰后?’答曰:‘子騫后。’昌宇團(tuán)扇掩口而笑,謂坐客曰:‘遙遙華胄’”[9]795。

3.孝感故事的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孝感”觀念興起,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孝感故事。繼后妃之后被列為《晉書》列傳之首的孝子王祥,就有“臥冰求鯉”和“黃雀入幕”兩則孝感故事。王祥的繼母朱氏是一個苛刻的女人,“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fù)有黃雀數(shù)十飛入其幕,復(fù)以供母。鄉(xiāng)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5]987[注]史書中對王祥的孝感故事多有記載,如《三國志》卷18《魏書·呂虔傳》注引孫盛《雜語》曰:“祥字休徵。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yǎng)無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魚?!槊撘?,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之所致也?!钡搅颂瞥豕傩蕖稌x書》時,對王祥的孝感故事做了總括性的描述,即為文中所引。。有些孝感故事則與父母的疾病有關(guān),這反映了子女的孝心和古人缺乏醫(yī)學(xué)知識的無奈。南齊永元(499-501年)初,“(庾黔婁)除孱陵令,到縣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婁忽然心驚,舉身流汗,即日棄官歸家,家人悉驚其忽至。時易疾始二日,醫(yī)云:‘欲知差劇,但嘗糞甜苦。’易泄痢,黔婁輒取嘗之,味轉(zhuǎn)甜滑,心逾憂苦。至夕,每稽顙北辰,求以身代。俄聞空中有聲曰:‘征君壽命盡,不復(fù)可延,汝誠禱既至,止得申至月末?!盎薅淄?,黔婁居喪過禮,廬于冢側(cè)”[6]650-651。蕭梁時,“(陸)襄母年將八十……嘗卒患心痛,醫(yī)方須三升粟漿,是時冬月,日又逼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也”[6]409。有些孝感故事似乎與道教的神仙靈藥思想有關(guān)。蕭梁處士,“后于鐘山聽講,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dāng)自到?!捏@而返,鄰里嗟異之。合藥須得生人葠,舊傳鐘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不值,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后,至一所遂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時皆嘆其孝感所致”[6]740。有些孝感故事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guān)。如陳朝時曾為太子洗馬的徐份,“性孝悌,(父)陵嘗遇疾,甚篤,份燒香泣涕,跪誦《孝經(jīng)》,晝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親戚皆謂份孝感所致”[10]。北朝同樣有孝感故事。如北魏時人陸政,“性至孝。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嚯y。后宅側(cè)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時人以為孝感所致,因謂其泉為孝魚泉”[3]557。歷仕蕭梁和北周的柳霞,“其母嘗乳間發(fā)疽,醫(yī)云:‘此病無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膿,或望微止其痛。’霞應(yīng)聲即吮,旬日遂瘳。咸以為孝感所致”[3]767。

這些孝感故事以母子孝感故事居多,父子孝感故事則較少,這其實同中國古代的孝行故事在整體上是一致的。有研究表明,從兩漢時期開始,以“孝子養(yǎng)老母”為題材的孝行故事已經(jīng)成為中國孝行故事的一種固定模式。魏晉南北朝時期當(dāng)然也不例外,但孝感故事在這一時期才大量出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南朝特別是蕭梁以降,孝感故事明顯增多,并且常常與佛教信仰相聯(lián)系。這應(yīng)該與南朝一些君臣崇信佛教特別是梁武帝佞佛有關(guān)。如曾任蕭梁守吏部尚書的褚翔,“少有孝性。為侍中時,母疾篤,請沙門祈福,中夜忽見戶外有異光,又聞空中彈指,及曉疾遂愈,咸以翔精誠所至焉”[6]586。又如孝子劉霽,“母明氏寢疾,霽年已五十,衣不解帶者七旬,誦《觀世音經(jīng)》,數(shù)至萬遍,夜因感夢,見一僧謂曰:‘夫人算盡,君精誠篤至,當(dāng)相為申延?!罅嗳漳送觥盵6]657。豫章南昌人滕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chǎn),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值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瘯夜О葜x,因捧瓜還,以薦其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6]648。這些與佛教有關(guān)的孝感故事,或是在老人生病時請沙門祈福,或是孝子口誦佛經(jīng),或是遇桑門幫助,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對人們家庭生活的影響之深。

對于這些孝感故事,有學(xué)者認(rèn)為,其可信度和奇跡出現(xiàn)是否真為誠孝感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這些故事都是出于編造,亦仍具有家庭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標(biāo)志性意義,標(biāo)志著‘孝感’觀念的興起。從此,這個觀念一直鑲嵌在國人精神靈魂的最深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演變,有著十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11]我們知道,魏晉以降,從印度傳來的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到了南北朝時期,更是成為了社會的普遍信仰,對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有一定影響。源于中國本土的道教在這一時期也逐漸興起,對社會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它們的影響不斷擴(kuò)大,從而大大改變了儒家倫理統(tǒng)治下的社會各階層家庭的生活面貌。筆者認(rèn)為,孝感故事的出現(xiàn),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思想及其融合在家庭這一層次的社會組織中的體現(xiàn)。

4.不孝之子。雖然社會提倡孝道,但總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守孝道,成為了不孝之子。這樣的人從皇帝到百姓都有。南朝劉宋的前廢帝就是一個不孝之子。史書記載:“初太后疾篤,遣呼帝。帝曰:‘病人間多鬼,可畏,那可往?!笈?,語侍者:‘將刀來,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寧馨兒!’”[8]147不孝皇帝差點兒把太后氣死。南齊時,“秣陵朱緒無行,母病積年,忽思菰羹,緒妻到市買菰為羹欲奉母,緒曰:‘病復(fù)安能食?!葒L之,遂并食盡。母怒曰:‘我病欲此羹,汝何心并啖盡。天若有知,當(dāng)令汝哽死?!w聞便心中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9]1815。雖然故事情節(jié)未必真實,但像朱緒這樣的不孝之子畢竟是存在的。誠然,窮苦人家的子女未必能夠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需要,但富人倘若也是如此的話,就不只是吝嗇了,那就是不孝。北魏平昌太守崔和就是這樣的不孝之子,史稱其“家巨富,而性吝嗇,埋錢數(shù)百斛。其母李春思堇,惜錢不買”[7]634。

《孝經(jīng)》有言:“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蔽簳x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對不孝也是要治罪的,如《魏律》、《晉律》和《北魏律》中都有相關(guān)的規(guī)定。劉宋時,“安陸應(yīng)城縣民張江陵與妻吳共罵母黃令死,黃憤恨自經(jīng)死”[8]1534。后雖遇赦,不孝之子張江陵仍被梟首,其妻吳氏免死補(bǔ)冶。如王華孫王長在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坐罵母奪爵”[8]1678。在這一時期,不孝可以作為政敵之間攻訐的借口,甚至可以成為廢除皇帝的理由。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孝在這一時期地位之重要。

二、贍養(yǎng)老人

盡可能地去滿足父母物質(zhì)上的需求,使他們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是子女們應(yīng)盡的孝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普通家庭的子女們可能要更加努力地去勞動,或是耕種土地,或是受雇他人,或是代人抄書,等等。有些人家的子弟,為了養(yǎng)親而出仕,因為在當(dāng)時,做官特別是地方官可以獲得較為可觀的收入。西晉時,王長文原是一個“州府辟命皆不就”,“閉門自守,不交人事”[5]2138的隱者,但因為家貧,為了養(yǎng)親而出仕。有人問他:“前不降志,今何為屈?”他的回答是:“祿以養(yǎng)親,非為身也?!盵5]2139太原中都人孫盛也是這樣的一位孝子:“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為小邑,出補(bǔ)瀏陽令?!盵5]2147當(dāng)然,如果家庭經(jīng)濟(jì)條件不差,足以養(yǎng)親的話,孝子們會選擇在家侍養(yǎng)而不出仕。如魏晉時的大孝子王祥就對其繼母甚孝,“供養(yǎng)三十余年,母終乃仕,以淳誠貞粹見重于時”。[4]541即使有人推薦為官,孝子們也往往會以“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5]1434一類的話來推辭。許多在職的官吏也會因贍養(yǎng)老人而罷官歸家。如北魏時曾任太尉長史的崔季良,“及(父)秉還鄉(xiāng),季良亦去職歸養(yǎng)”。[5]1106

當(dāng)時的律令規(guī)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盵5]1398當(dāng)老人年滿八十時,至少要有一個兒子(通常情況下應(yīng)是嫡長子)在家中侍養(yǎng)老人,而老人年滿九十,其所有的兒子都要在家供養(yǎng)老人。當(dāng)籍注年齡與實際年齡不同時,如果籍注年齡大于實際年齡,孝子要按籍注年齡辭官。如劉宋時的孝子何子平,“母本側(cè)庶,籍注失實,年未及養(yǎng),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dāng)啟相留?!悠皆唬骸艺⌒劈S籍,籍年既至,便應(yīng)扶侍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且歸養(yǎng)之愿,又切微情?!J之又勸令以母老求縣,子平曰:‘實未及養(yǎng),何假以希祿?!J之益重之。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yǎng)”[8]2257-2258。反之,如果是實際年齡大于籍注年齡,作為孝子,又要按實際年齡歸養(yǎng)。同是劉宋時期的張岱就是如此:“母年八十,籍注未滿,岱便去官從實還養(yǎng),有司以岱違制,將欲糾舉。宋孝武曰:‘觀過可以知仁,不須案也?!盵12]

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孝”的提倡以及法律上的強(qiáng)制規(guī)定,兒子在家供養(yǎng)老人的現(xiàn)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存在,形成了供養(yǎng)型家庭。在這種家庭中,老人(父母都在世或一人在世)身邊至少有一個兒子及其家庭,即為社會學(xué)上所說的主干家庭,有時還可能包括其他兒子及其家庭,組成了聯(lián)合家庭。秦商鞅變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13]的法令,秦漢時期一直存在。東漢后期以來,父子兄弟同居的大家庭逐漸增多,在曹魏“除異子之科”[5]925法令實行之后,主干家庭和聯(lián)合家庭更是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而且尤以北朝為最。在北朝,已婚的兄弟們共同養(yǎng)老而不分家的情況比較多。如北魏時,“東郡小黃縣人董吐渾、兄養(yǎng),事親至孝,三世同居,閨門有禮”[7]1884。而在南方,供養(yǎng)型家庭的規(guī)模可能要小些。據(jù)《宋書·周朗傳》記載:“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chǎn),亦八家而五矣?!边@反映的應(yīng)該是南朝家庭的實情。

[參 考 文 獻(xiàn)]

[1]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后論[M]//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233-248.

[2] 胡和平.淺議“魏晉以孝治天下”[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4):68-71.

[3] 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4] 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 姚思廉.陳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336.

[11] 張國剛.中國家庭史:第1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465.

[12]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580.

[1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230.

猜你喜歡
孝感孝子魏晉
TOUGH LOVE
湖北孝感 一條短信讓救助更暖心
久病為何無“孝子”?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興安加油——致敬赴孝感醫(yī)療隊
孝感令
宋墓與孝子故事磚雕
孝子
魏晉風(fēng)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美人骨——回到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