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大慶市第十中學 黑龍江大慶 163000)
現(xiàn)代教育學中“婦女教育泛指一切針對婦女的正規(guī)的和非正規(guī)教育,特指成年婦女教育?!敝艽鷭D女教育大部分是局限于閨閣之中進行的家庭教育,但并不表明周代女子就沒有教育,或是不重視女子教育。在女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都要進行不同內(nèi)容、不同程度的教育,這表明周代婦女教育在國家的社會生活中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此筆者僅就周代女子出嫁后,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妻子、兒媳、母親的角色,進而剖析其接受方方面面的教育。
周代婦女自進入男方家門那一刻起就要順從丈夫的一切主張,然而這一教育是由女子之母在臨嫁前告誡女兒的,《孟子·滕文公下》記:“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禮記·郊特牲》記:“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保ā抖Y記·郊特牲》)女子成為妻子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順從丈夫。
周代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的社會,男子娶妻納妾被視為禮的規(guī)定,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男子娶妻的數(shù)目是“天子十二,諸侯九,大夫三,士二”(《白虎通·嫁娶》),這就要求周代為人妻子的婦女要有極大的包容度,不得妒忌,如若因妒忌眾妾而影響了家庭和睦、家族興旺則要被逐出家門。
周代統(tǒng)治者吸取殷商滅亡教訓,《尚書》認為商朝之所以亡國首要原因就是“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祀弗答?;钘壺蔬z,王父母弟不迪,今予發(fā)惟恭行天之罰?!惫识鴮ⅰ瓣螂u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作為座右銘,時刻警惕女子不得與政。并且將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蠶桑紡績處理內(nèi)務(wù)視為女性的天職,故而女子又有“內(nèi)人”之稱,男女分工明確,內(nèi)外分治。
經(jīng)過隆重的婚禮儀式的洗禮后,女子的身份轉(zhuǎn)變?yōu)槿似?、人媳,其所面臨的家庭成員結(jié)構(gòu)也隨之改變,此時婦女要安分守己,處理好社會賦予她們的家庭婦女角色,迫使她們要協(xié)調(diào)好與之俱來的婆媳關(guān)系?!抖Y記·內(nèi)則》載:“婦事舅姑,如事父母?!边@是對身為人媳的女子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雙親,而且還要孝順公婆。因此對已出嫁的女子來說,對她們進行孝道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周代婦女自扮演兒媳婦角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她們在經(jīng)濟上無任何財產(chǎn)權(quán),關(guān)于這一點《禮記·內(nèi)則》記:“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能私假,不敢私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p>
周代女子出嫁后一無所有,在男方家中,不可以私藏私貨,不能擁有個人積蓄,不許私下向人借貸,也不允許私自將家中物品饋贈給他人,媳婦在娘家得到的賜贈之物也要如數(shù)獻給舅姑,以備公用。
早在周代人們就已認識到孕婦的飲食、言行舉止、情緒變化等因素會對胎兒產(chǎn)生影響,故而周人尤為重視胎教。《大戴禮記·保傅》載:“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p>
然而周代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有機會進行良好的胎教,只有具備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地位的貴族家族的婦女才會受此殊榮。故而在典籍中記載成功的胎教范例者多為周代貴族婦女。
周代婦女教育均被限定在閨閣之中,而且培養(yǎng)的目標也大體相同,那就是著力將婦女培養(yǎng)成賢妻良母、操持家務(wù)的賢內(nèi)助?!秶Z·吳語》中記載的越王勾踐對其夫人所說的一番話,更加證明周代女子教育無論是禮書記載還是實踐中均有關(guān)于“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詳細記載。越王勾踐對夫人說:“自今日以后,內(nèi)政無出,外政無入。內(nèi)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也。吾見子于此止矣。”(《國語·吳語》)從以上記載中可知在貴族婦女中也受到過內(nèi)外分治的禮制教育,故而在周代充當家庭主婦的婦女仍然占絕大多數(shù),即便是身居王宮內(nèi)苑的夫人們也不免要處理好生活的主要任務(wù)即: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在舉行隆重的婚禮之后,周代女子成為妻子之時就要夙興夜寐,戰(zhàn)戰(zhàn)兢兢,全心全意地侍奉丈夫、公婆,她們已經(jīng)將自己的人生完全交付于丈夫、公婆之手。身為妻子、兒媳婦對家事無決策權(quán),凸顯了丈夫、公婆在家庭中的地位之顯赫,對比之下媳婦地位卑微。周代婦女在嚴苛的禮制規(guī)范下要知曉婦順、嚴守婦道,對禮制規(guī)定的道德品行要恪守不渝。
“重人倫,廣繼嗣”從延續(xù)香火的角度出發(fā)也是周代婦女教育的目標之一,這一點可從周人尤為重視胎教中窺見一二。周人希望孕婦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等一切行為規(guī)范能符合“禮”的規(guī)范,故而十分重視胎教。周人要求孕婦要:“慎始”,即對外界事物的感應(yīng)都要慎重,才會“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保ā读信畟鳌ぶ苁胰浮罚┻@樣才能“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列女傳·周室三母》)也只有良好的胎教才會確保生下“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大戴禮記·五帝德》)的圣君。只有這樣生出的孩子才會德才兼?zhèn)洌瑸樽诜ㄖ品?wù)。
周代貴族婦女教育有專門的教育機構(gòu),《周禮》中就曾列舉了許多婦官,其中有服侍王并協(xié)助王后行禮事的:九嬪、世婦、女御;掌婦功的官員就有:典婦功、典絲、典三職,她們各自均有自己的職務(wù)。
周代宗法社會中婦女地位卑微,她們的生殺予奪大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男性手中。周代婦女經(jīng)濟權(quán)利全部被剝奪,表面上看財富充其家人之公用,但是兒媳婦是毫無財富使用權(quán)的。伴隨著女子出嫁后進行的婦道教育,婦女的家庭經(jīng)濟地位不斷喪失,隨后獨立人格也在漸漸消失,女子自由淹沒在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禮教、家規(guī)的束縛中,從教育內(nèi)容上明婦順、守婦道,可知周代“男尊女卑”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周代貴族十分重視婦人孝道的教育,原因在于古代的“孝”與“忠”是相通的,婦女在為人媳之時能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水平,孝敬公婆,在未來就會教育自己的子女忠心奉主,孔子認為:“能孝之于父母,就能忠于君上?!鄙頌槿四傅呐釉诩依锝逃⒆有㈨槪磥聿艜樯鐣囵B(yǎng)出忠于君王的棟梁之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且也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應(yīng)盡的義務(wù)。周人十分重視宗法制度,“忠”“孝”觀念深入人心,使“家”與“國”有機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周代婦女教育的總目標就是為塑造賢妻良母服務(wù),傳授已婚女子勞動技能,為更好地處理家內(nèi)事務(wù)奠基。在“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社會格局下,社會賦予給婦女一定的家庭、社會責任,她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周代一半的物質(zhì)生產(chǎn)財富,故而可以說周代婦女在人格、地位及事業(yè)方面都不遜色于男子。
[1][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7][漢]劉向.列女傳[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8]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9]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10]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M].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同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