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娥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堅持對外援助,主要是經濟援助。對外援助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包含的倫理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從國外看,西方國家對外交倫理研究比較成熟,但是它們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于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倫理思想研究很少。從國內研究來看,關于中國對外援助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庫查找,1983年以前沒有相關文章發(fā)表;自1983年至今僅有50余篇,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對外援助的機制、體制、政策等方面,而對其中的倫理思想研究幾乎沒有。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本關于對外援助倫理或外交倫理研究的專著,相關的外交倫理研究論文也是寥若晨星,主要有:謝有光的《中國當代外交倫理思想探析》、韓益的《中國對非關系的倫理探析》、徐九仙《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去向分析》等。謝有光是從宏觀上研究中國外交倫理,韓益研究的是中國對非洲政策中的外交倫理,徐九仙是從儒家倫理的角度解讀中國的外交倫理,他們研究的外交倫理幾乎沒有涉及對外援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對外援助中的倫理思想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時代在發(fā)展,從倫理學角度研究中國對外援助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視角,對于中國今后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對外援助有著重要啟示意義。因此,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對經濟困難的友好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和技術援助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同時也是對外交往的重要內容。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中國在自己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愿意在可能的范圍內進行對外援助[1]。對外援助是一個主權國家履行國際責任的一種途徑。具體說來,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包含以下倫理思想。
第一,體現(xiàn)韜光養(yǎng)晦的倫理素養(yǎng)。1989年,面對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鄧小平認為中國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出了“冷靜觀察、穩(wěn)住陣腳、沉著應付”的外交方針[2],后來又增加了“韜光養(yǎng)晦、善于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等內容。對外援助作為對外政策的一個部分,就充分體現(xiàn)了韜光養(yǎng)晦的倫理素養(yǎng)。我們在進行對外援助的時候,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需要資金的地方還很多。因此,我們的對外援助如果過多過大,一方面會增加我們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與我們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不相符合。
第二,遵守義利平衡的倫理規(guī)范。中國對外援助分為三種方式: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yōu)惠貸款。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比較好理解,優(yōu)惠貸款是指由中國政府指定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政府用財政收入貼息的中長期低息貸款。優(yōu)惠貸款發(fā)放對象主要是中外雙方企業(yè)合資合作的項目。對于援助國,中國政府盡量采用無息貸款或者低息貸款,大大減輕受援國的負擔。1978年以后,中國對外援助工作不斷進行調整,控制援助總體規(guī)模、淡化意識形態(tài)、注重經濟效益、保持義利平衡。中國從受援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斷調整對外援助的形式和內容。援建項目從生產性向營利性轉變,從大型向中小型轉變,從而增強了援助項目的可持續(xù)性。如中小型項目投資低、見效快,貼近當?shù)厝嗣裆?,更容易發(fā)揮援助的效果。在援建項目的同時,要求援助國承擔一定的費用,主要是指當?shù)氐膭趧恿?、水、電等費用。
第三,堅持獨立自主的倫理原則。中國政府在對外援助中切實貫徹平等互利原則,決不干涉受援國的獨立和主權,不附加任何條件和特權。中國政府派出的援助專家,嚴格遵守當?shù)胤o,同受援國專家完全平等。
第四,追求共同發(fā)展的倫理目標。60多年來,中國的對外援助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fā)展。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援助下,許多受援國逐步走上獨立、健康的發(fā)展道路。中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設的項目,成本低、質量高、效益好,備受歡迎。
第五,打造負責任大國的倫理形象?!睹献印けM心上》里講:“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边@句話充分解釋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倫理內涵。
第六,建立和諧世界的倫理秩序。中國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的目標。構建“和諧世界”的主要途徑就是共同安全、共同繁榮、相互包容。共同安全需要世界各國走多邊主義道路,共同繁榮需要世界各國走互利合作的道路,相互包容需要世界各國和睦相處。60多年來,中國在堅持量力而行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外援工作水平,做好每一個合作項目,使受援國得到切實幫助。
1950年,我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國為朝鮮、蒙古和越南。1955年萬隆會議后,新中國對外援助的范圍從亞洲擴大到非洲、東歐和拉美。援助項目非常廣泛,既有工業(yè)和農業(yè),也有文教和通信,還有交通、衛(wèi)生以及社會公共設施。為了更好地開展對外援助工作,根據受援國請求,中國政府也會派遣技術人員赴當?shù)靥峁┘夹g指導。
新中國援助最多的國家是朝鮮和越南。中國進行抗美援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出動了100多萬志愿軍指戰(zhàn)員,犧牲和受傷的志愿軍指戰(zhàn)員達到30多萬人;朝鮮戰(zhàn)爭消耗物資近600萬噸;軍費開支62億元人民幣。朝鮮戰(zhàn)爭期間,中國向朝鮮提供了7.3億元的器材和物資;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將援助朝鮮的全部物資和設備無償贈送給朝鮮。1953年11月,金日成率團訪華,中國承諾從1954年到1957年另外無償贈送8億元支持朝鮮進行戰(zhàn)后建設。同時,中國還派遣技術人員、運送機器設備幫助朝鮮從事經濟建設。中國還接受了大量的朝鮮留學生和工人來華進行學習。
1950年到1954年,中國向越南提供了1.7億元人民幣的援助。1955年6月,胡志明率越南代表團訪華,中國政府承諾無償贈送8億元支持越南進行戰(zhàn)后建設。1954年12月,中國政府與越南政府簽署了《關于援助越南修復鐵路的議定書》、《關于援助越南恢復郵政電信議定書》、《關于援助越南修復公路、航運、水利問題會談記錄》、《關于中越兩國民用航空通航和援助越南建立民用航空站、氣象設備問題會談記錄》等文件。中國政府同樣派遣技術人員、運送機器設備幫助越南從事經濟建設。1958年3月,中國和越南簽署《中國援助越南建設和改造18個工業(yè)企業(yè)項目的協(xié)定》,項目包括化工、電站、造紙等,該項目于1960年順利完成。
1955年,中國派出8200名工人赴蒙古進行技術援助,涉及木匠、瓦匠、廚師、捕魚、縫紉等近40個工種。1956年8月,中國和蒙古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蒙古人民共和國經濟和技術援助協(xié)定》,根據協(xié)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國1.5億元進行經濟建設。1958年12月和1960年5月,中國和蒙古又簽訂兩個經濟技術援助協(xié)定。根據協(xié)定,中國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于蒙古經濟技術落后,中國援建的項目幾乎全由中國單獨完成,然后交給蒙古。
1954年12月,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簽署《中國給予阿爾巴尼亞無息貸款的協(xié)定》。根據協(xié)定,中國向阿方提供無息貸款。1959年1月,兩國再次簽訂無息貸款協(xié)定,中國幫助阿爾巴尼亞建成了玻璃廠。
柬埔寨雖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作為我們的友鄰,新中國也積極對其進行援助。1956年6月,中國和柬埔寨簽訂《中柬兩國關于經濟援助的協(xié)定和實施經濟技術援助協(xié)定的議定書》,從1956年到1957年,無償贈送柬埔寨800萬英鎊的物資援助。1956年10月,中國同尼泊爾簽訂無償經濟援助協(xié)定;1958年1月,中國同也門簽訂無償經濟技術援助協(xié)定。
1952年5月,日本北海道發(fā)生嚴重地震和海嘯,中國紅十字會電匯2億元人民幣協(xié)助救災。1953年8月,印度北部遭受水災,中國政府捐助15億元人民幣。與此相對應的是,蘇聯(lián)捐助印度25萬盧布,美國捐助1萬美元和200萬磅奶粉,英國捐助500英鎊,南非捐助100鎊,與這些國家的援助相比,我們援助15億元的數(shù)額已經是非常慷慨的。
此外,1956年9月,中國決定向埃及提供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經濟援助。
從1949年到1957年,“中國的對外援助總額超過21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高達95%”。從1950年至1960年這10年間,新中國對外提供的援助總額為40億元人民幣,在援助總額中,用于提供成套設備的為9.9億元,朝鮮、越南、蒙古是主要援助國。
中國在經濟困難時期仍然堅持對外援助,從一個方面說明中國具有強烈的國際責任感。中國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國際責任,堅持對外援助,可以說中國做到了窮也“兼濟天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實現(xiàn)了騰飛,對外援助力度和范圍也進一步擴大。
第一,援助內容主要是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物資援助和現(xiàn)匯援助占有較大的比例。
第二,軍事援助比重較高??姑涝⒖狗ㄔ降葢?zhàn)爭,中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第三,對外援助以雙邊援助為主。即對外援助主要是在中國和受援國之間進行,很少通過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進行多方援助。
第四,對外援助以單向為主。這個時期新中國對外援助是單向的,中國向一些友好國家提供援助多,主動接受別國援助少。中蘇關系惡化后,新中國就不再接受外國對華援助。
第五,對外援助力度大。相對自身的經濟實力,新中國對外援助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甚至超過同期的美國。
第六,對外援助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這個時期,對外援助追求的更多是國際主義,希望通過對外援助打破西方的封鎖,拓展外交空間。面對一些受援國家過高過快的要求,我們也盡量滿足。一些受援國摸清中國底牌,對新中國“獅子大開口”,它們要求的援助內容非常廣泛:工業(yè)設備、農業(yè)器械、軍事設施、日用品,甚至還伸手從新中國要外匯用來償還自己所欠的外債。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外援助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與我們友好的亞非拉國家。1964年周恩來訪問非洲時,提出了中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重主權,平等互利;增強能力,授人以漁;減輕負擔,一諾千金。
“文革”期間,我國的對外援助奉行的是“國際主義”,對于其他國家的援助要求盡量滿足。即使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堅持對外援助。
對外經濟援助客觀上幫助了受援國經濟技術的發(fā)展。但是有些受援國對中國的援助過分依賴。阿爾巴尼亞從中國獲得的軍事裝備幾十年都用不完,它把中國用外匯購買的高級鋼管當作電線桿使用。面對種種不正?,F(xiàn)象,1973年,周恩來在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今后只能控制對外經濟援助的規(guī)模。1974年,中國對外援助開始削減,減少不適當?shù)耐庠?974年,越南向中國提出了一個高達84億元人民幣的援助計劃,周恩來給毛澤東寫信,認為越南的胃口太大,最后中國政府只答應提供25億元援助。
1979年7月,鄧小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過去援助規(guī)模過大,特別是對阿爾巴尼亞、越南援助太多,導致它們躺在我們身上過日子。鄧小平認為,對外援助作為國家外交政策要堅持,但援助具體辦法要修改。
1983年,在總結對外援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確立了對外援助工作的新原則:平等互利、講究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fā)展。對外援助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對外援助國家不斷增多,對外援助支出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相對合理。
1996年5月,江澤民提出了與非洲國家合作的五點原則:“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團結合作、共同發(fā)展、面向未來”,成為指導中國新時期對外援助的工作指南[3]。
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但中國政府仍然盡最大努力進行對外援助。2005年9月14日,胡錦濤提出中國政府加強對外援助的五項新舉措。2006年11月4日,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了中國援助非洲的八項政策,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外援助一貫的重視態(tài)度[4]。
第一,促進了中國與受援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援助行動持續(xù)不斷地進行,援助力度逐漸加大,援助內容和援助形式不斷豐富,援助范圍不斷擴大。中國對外援助,對促進受援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推動作用。
第二,深化了中國和受援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中國的對外援助,既促進了受援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又促進了受援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合作。
第三,展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很多受援國居民從未到過中國,對中國的印象不太深刻。中國派遣過去的技術人員憑借過硬的專業(yè)素質、優(yōu)雅的待人方式給當?shù)厝嗣窳粝铝朔浅C篮玫挠∠蟆J茉畤鴮τ谥袊岢龅摹昂推?、發(fā)展、合作”的外交政策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對外援助準則深信不疑,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有目共睹。英國《衛(wèi)報周刊》認為,中國通過向非洲提供貸款、投資、派遣青年志愿者等方式,成為影響推動非洲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中國和受援國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隨著中國對外援助工作的深入推進,通過留學、志愿者服務、旅游、網絡等途徑,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受援國人民進行直接接觸,中國對受援國的了解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
第一,中國要處理好援助和被援助的關系。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仍在接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援助;另一方面,中國還在持續(xù)不斷地對非洲等受援國進行援助。隨著中國對外援助國際影響日益擴大,特別是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許多發(fā)達國家逐漸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5]。盡管中國GDP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是我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在世界上還排在80多名,中國仍然有不少低收入者。發(fā)達國家中止對華經濟援助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損失。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除了1985年中國政府賬面有25億元財政盈余,其余年份都是保持財政赤字。這充分說明,我們國家需要用錢的地方還比較多,財力緊張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對外援助,肯定需要占用我們的外匯收入[6]。因此,我們要妥善處理好援助和被援助的關系。既要從西方發(fā)達國家爭取更多的援助,也要處理好對外援助的力度問題。對外援助要與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相適應,要與中國的國情相吻合,要與中國的財力發(fā)展相匹配。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援助超過自身實力,甚至比一些發(fā)達國家援助力度還要大,這樣的教訓需要我們認真吸取。
第二,積極應對西方提出的“新殖民主義”。比如中非關系原來只是簡單的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隨著中國逐漸強大,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西方國家借助媒體,大肆鼓吹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7],實際就是西方以前提出的“中國威脅論”的翻版。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對西方的“新殖民主義”進行義正詞嚴的批判,對非洲國家的人民要做好溝通和解釋工作。
第三,充分借鑒西方國家在對外援助中形成的好的經驗和做法。中國對外援助,在堅決服從國家的外交戰(zhàn)略的同時,要充分借鑒西方國家對外援助政策中的一些先進理念。比如,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主要是通過政府間合作的模式進行的,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援助主要是通過非政府組織(NGO)間的合作的模式進行的。西方國家通過民間社團和教會對非洲從事教育、醫(yī)療、志愿者派遣、物資發(fā)放等工作[8]。這樣做花錢不多,但給非洲當?shù)厝嗣竦挠∠笾庇^深刻,也增加了非洲當?shù)厝嗣駥ζ涞暮酶卸取N覀兗纫吹街袊J降膬?yōu)越性,也要積極采納西方模式中的好的經驗和做法。
中國的對外援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不少教訓。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對外援助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
1989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國際力量強弱對比與中國的國情,提出了“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時過境遷,如今中國實力大大增強,國際環(huán)境分化明顯,但“西方壓倒東方”的局面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2008年金融危機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國際格局多極化進程,但我們不能夸大金融危機對于國際力量對比的影響,要看到金融危機帶來的改變只是量變而不是質變。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完成,周邊的地區(qū)安全隱患沒有根本消除。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必須長期堅持“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和倫理思想。
在此基礎上,要積極應對西方鼓吹的“新殖民主義”。英國外交部公開提出:“中國和150年前英國在非洲扮演的角色是相似的?!毖韵轮?,中國援助非洲就是搞“新殖民主義”。
當前,西方國家借助媒體,大肆鼓吹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中國的對外援助,在它們眼里就變成推行“新殖民主義”的手段和工具。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要在繼續(xù)韜光養(yǎng)晦的基礎上,積極應對“新殖民主義”。要對“新殖民主義”進行義正詞嚴的批判,對非洲等受援國家的人民要做好溝通和解釋工作。
外交政策與外交行為從本質上來說是價值判斷與道德選擇的過程。西方國家在炮制“中國威脅論”之后,又制造“中國責任論”,從責任倫理角度對中國提出苛刻要求。2005年9月,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一方面尊重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另一方面敦促中國履行更多更大的國際責任。履行國際責任有很多種方式,對外援助就是其中一種。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不能忘記量力而行的原則,更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對外援助應追求互惠互利,而不能變成中國發(fā)展的沉重負擔。
中國在對外援助上有著沉痛教訓。如1973年中國對外援助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竟然達到7.2%,這個比例比美國當年對外援助的比例都高。1978年以前,中國對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老撾、柬埔寨5國的援助一直過大,對這5個國家的援助在中國對外援助總額中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高達75%。截至1978年,中國援助越南總額達200億美元,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總額為100多億元人民幣。這些援助國對我們不但不領情,反而把援助作為和我們進行政治談判的籌碼。最終,1979年,中國和越南爆發(fā)戰(zhàn)爭,阿爾巴尼亞也和我們關系疏遠。事實表明,不顧國情盲目過度進行對外援助是不可能持久的。過度援助制約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加重了中國財政負擔,甚至成為中國的一大包袱。
1978年以前,我們的對外援助主要是在中國和受援國之間進行的,對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甚至實行了“包打天下”式援助政策。對外經濟援助客觀上幫助了受援國經濟技術的發(fā)展,但也造成有些受援國對中國的援助過分依賴。21世紀的今天,世界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我們在對外援助中要淡化雙邊援助,堅持多邊援助,要多通過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進行多方援助,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
2006年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將部分減免39個非洲國家100億美元債務。伊拉克欠華債務約85億美元,2010年中國減免伊拉克欠華債務的80%。在進行減免債務的決策時,要考慮周到全面,“勿為浮云遮望眼”。受到減免的國家當然高興,但是沒有減免債務的國家就不高興,它們也會提出讓中國減免欠華債務,到時我們將處于兩難境地。因此,在對外援助中減免債務要謹慎使用。在對外援助中,我們已經明確了哪些是無償援助,哪些是有償援助。對于到期不能歸還的債務,可以延長還款期限,但不能輕易進行減免。
世界在改變,中國對外援助的倫理思想也在調整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倫理思想會更加豐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中國的國際責任感沒有改變,一個強大的中國是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1]周恩來年譜(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5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錦濤主席在北京峰會上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N].人民日報,2006-11-06(2).
[5]施雪華.政治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588.
[6]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283.
[7]Lindsey Hilsum.China's offer to Africa:pure capitalism[J].New Statesman,2006,(3):23—24.
[8]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