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近年來,針對民航航班的虛假“炸彈”威脅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不少行為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的理由讓人大跌眼鏡,有的欠人錢財被逼債,借打虛假威脅電話躲債;有的對社會不滿、心存怨念,借此發(fā)泄報復;有的竟稱為了活躍氣氛[1]。此類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行為,嚴重威脅了民航航空運輸安全,妨害了社會管理秩序。我國當前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民用航空運輸業(yè)發(fā)展迅猛,加上航空運輸快速便捷的特點,選擇乘坐民航航班出行的公民越來越多,但是航空運輸自身存在安全系數(shù)底,容易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加強航空運輸安全管理,嚴厲打擊威脅航空安全的行為。公安部日前發(fā)出通知明確要求對于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的行為,各地公安機關要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從重從快打擊,嚴格按照刑事案件立案偵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不得以治安管理處罰等形式降格處理。
我國刑法第291條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規(guī)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立法者在此采取了不完全列舉的方式,將虛假恐怖信息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并不局限于放射威脅、生化威脅以及爆炸威脅。有學者認為,虛假恐怖信息還包括毒害威脅恐怖信息與突發(fā)傳染病疫情,如非典[2]。例如,2003年非典期間,最高院和最高檢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fā)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guī)定編造與突發(fā)傳染病疫情相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1條的規(guī)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3]。 也有學者認為虛假恐怖信息的表示,只要是以令人可信的面目出現(xiàn)并使足夠多的人感到恐怖,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社會恐慌,都屬于虛假恐怖信息的范疇,如虛假地震信息。筆者認為,虛假恐怖信息包括令公眾產(chǎn)生恐懼和不安并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生化威脅、爆炸威脅、放射威脅等類型。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是一種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寧的犯罪行為,準確認定虛假恐怖信息的特點有利于司法工作人員及時辨別這類犯罪行為,從而可以更好地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秩序和安寧。有學者認為虛假恐怖信息應具備三個要件,即可感性,需要被足夠多的人知道;緊迫性,“危險”將要一觸即發(fā),公眾在短時間內(nèi)來不及判斷真假;可信性,需要公眾認為“危險”是客觀存在的[4]。 筆者根據(jù)上述的三個要件認為虛假恐怖信息具有虛假性、恐怖性以及現(xiàn)實可能性。首先,虛假恐怖信息是指令公眾產(chǎn)生恐懼和不安并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生化威脅、爆炸威脅、放射威脅以及在影響程度上相當?shù)奶摷傩畔ⅰH绻袨槿藗鞑サ奶摷倏植佬畔⑹钦鎸嵉?,那么即使該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也不構(gòu)成犯罪。其次,此類虛假信息必須具備恐怖性,能讓公眾產(chǎn)生惶恐和不安。因為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爆炸威脅、虛假地震、非典等恐怖信息能直接威脅公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chǎn)安全。再次,虛假恐怖信息須具備讓普通公眾認為是現(xiàn)實的、可能的,因為只有讓公眾信以為真,才能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寧,不能讓普通公眾相信的虛假恐怖信息就沒有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寧的可能性。
散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行為嚴重干擾民航正常的運輸秩序,往往給民航企業(yè)帶來重大經(jīng)濟損失,嚴重影響旅客的安全出行。此類行為不僅在我國民航每年會有發(fā)生,在國際上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于當前中國出現(xiàn)如此頻繁的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班機事件,筆者認為更多的原因要結(ji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來分析,社會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帶來的問題、整體法律意識低,以及相關法律的不完善是引以發(fā)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事件頻發(fā)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轉(zhuǎn)型期之各種矛盾。
我國現(xiàn)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存在許多不同層次,不同大小的社會矛盾,不少行為人對社會不滿、心存怨念,借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發(fā)泄情緒,報復社會。我國當前的確存在許多棘手但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如房屋的拆遷,財富的分配,官民的利益,官員的腐敗,司法的不公正等,所以出現(xiàn)了所謂公民不斷上訪,攔截高官座駕伸冤,更甚者竟然公然違反法律,打砸政府辦公樓。當前,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格局仍然存在,農(nóng)民的諸多問題得不到完全解決,國有企業(yè)的產(chǎn)權制度改革和資產(chǎn)的重組,黨風廉政建設及反腐斗爭的嚴峻形勢,社會公正在某些方面的失衡以及財富占有的差別與懸殊等諸多深層次問題的凸現(xiàn),都產(chǎn)生了相當?shù)南麡O心理[5]。公民在公平難以彰顯,救濟難以實現(xiàn)的困境中,加上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處理社會糾紛欠妥,化解社會矛盾措施乏力,對于公民的訴求未及時疏導、安撫,弱勢群體實際問題未予充分關注等因素,引起了不少行為人采用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極端方式引起社會關注以尋求救濟,抑或?qū)ι鐣^失望,進而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行為對社會進行打擊報復。
(二)公民航空安全法律意識淡薄。
據(jù)民航專家分析,目前來看不法人員撥打威脅電話有的是處于口無遮攔的惡搞,有的是是為了泄私憤,例如航班延誤、沒有趕到飛機等,而有的僅僅是企圖通過阻止航班起飛達到不讓某旅客離開的目的,這充分反映了我國國民法制意識的缺失。航空運輸由于存在速度快、風險大、技術要求高、空中飛行不可中斷等特點,加上受航空器適航性能、飛行員和其他航空人員的技術條件、機場、地面設備和空中交通管制等諸多因素制約,所以對于威脅航空運輸安全的犯罪懲治都比較嚴重,國際上一般按照威脅公共安全罪進行定罪量刑。1973年1月26日生效的的《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公約》(簡稱《蒙特利爾該公約》),于1980年10月10日在我國生效[6]。該公約主要規(guī)定了危害航空器飛行安全罪,其第一條中明確規(guī)定:“傳達他明知是虛假的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的航空器安全”。與之相對應,我國刑法修正案(三)在刑法第291條中加入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但是許多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的行為人并不知道這是屬于觸犯刑法的犯罪行為,而僅認為是無傷大雅的玩笑或者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并不構(gòu)成犯罪,更有甚者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公安機關不會抓到自己。我國對民航航班飛行安全要求相當嚴格,根據(jù)民航方面安全管理規(guī)定,無論其信息真假,為了乘客的安全,只要收到對民航航班飛行不利的消息,機組人員一般會選擇返航或者迫降,然后對飛機和乘客重新進行安檢。
(三)法律對犯罪行為之懲處力度不夠。
刑法第291條規(guī)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入罪的標準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法定刑升格的條件是“造成嚴重后果”,但是我國刑法并為對“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和“造成嚴重后果”的標準作出具體規(guī)定。公安機關一般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對行為人拘留幾日,并處以罰款。司法機關由于對行為人處罰太輕,所以導致法律起不到應有的威懾作用,最終引發(fā)了更多人的效仿,“電話威脅航班”最終成為尋求刺激和惡作劇者的慣用手法。 如2012年9月9日三亞飛往廣州的JD5168次航班準備起飛時,廣東籍乘客余某謊稱自己攜帶了炸彈,三亞警方對該飛機進行全面排查后發(fā)現(xiàn)飛機上沒有任何可疑物,余某自稱只為了活躍氣氛,結(jié)果被處以行政拘留10日,罰款500元的處罰[7]。此外,“詐彈”威脅給航空公司和乘客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航空公司、機場以及乘客可以向行為人請求民事賠償,但是從目前的司法判決來看,還未有類似的判例出現(xiàn),所以司法機關應該積極支持航空公司、機場以及乘客向行為人索賠。遏制虛假恐怖信息,迫在眉睫的做法就是要提高制造“詐彈”的代價[1],讓潛在的“肇事者”切實感到法律的威嚴,民航安全的不容侵犯。
我國由于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民用航空事業(yè)發(fā)展迅猛,加上航空運輸具有便捷、高效、舒適的特點,選擇乘坐民航航班出行的公民越來越多,然而針對航空安全的犯罪也在不斷增長。因此,要結(jié)合我國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頻發(fā)的具體原因,積極疏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各種矛盾,加強對公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準確適用法律,從嚴懲治犯罪分子。
(一)疏導社會矛盾,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正充斥著各行各業(yè),這對于社會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必須疏導社會上存在的諸多矛盾,努力解決好房屋的拆遷,財富的分配,官民的利益,官員的腐敗,司法的不公正等問題,如此才能大量減少行為人借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來表達對社會不滿,發(fā)泄報復社會的問題。刑法第291條規(guī)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敝伟补芾硖幜P法第25條的規(guī)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許多行為人由于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無知,認為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不是觸犯刑法的犯罪行為,而是無傷大雅的玩笑或者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更有甚者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能夠逃避法公安機關的偵查,免于法律的懲處。因此,有必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航空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識,打消行為人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危害航空安全的想法。此外,司法機關應該通過對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犯罪分子的懲處,發(fā)揮刑罰的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功能。
(二)完善相關立法。
航空運輸具有高速、高效、高技術的特點,容易受天氣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一旦航空運輸飛行遭受干擾,就會給航空公司、機場和乘客帶來巨大損失。國外高度重視航空運輸安全,對惡意威脅航班的事件,往往涉嫌以恐怖襲擊對待,一經(jīng)查實,懲戒大多極為嚴厲[8]。有學者認為,我國法律對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行為存在著“三低”的難題:即刑期規(guī)定低、罰金數(shù)額低、量刑結(jié)果低,而在美國,類似行為的刑期最高可達20年,并伴隨巨額的罰金,在加拿大,類似行為甚至最高可判終身監(jiān)禁[9]。鑒于我國目前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事件頻發(fā),公安部日前發(fā)出《關于依法嚴厲打擊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明確要求對于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的行為,各地公安機關要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從重從快打擊,嚴格按照刑事案件立案偵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不得以治安管理處罰等形式降格處理。此外,“詐彈”威脅給航空公司、機場和乘客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航空公司、機場和乘客可以向行為人索賠,法院應該在合理范圍內(nèi)予以支持。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的行為應以刑事和民事兩方面對行為人進行追責,以此來打擊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頻發(fā)的行為,保障航空運輸安全。
(三)貫徹刑罰之必定性、及時性原則,強化刑罰之預防犯罪功能。
刑罰之必定性原則是指行為人只要觸犯了法律,就將必然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司法機關應該采取措施全力偵查,將犯罪人繩之以法,任何人都難以僥幸逃脫法律的懲處。在許多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安全的犯罪案件中,犯罪人通常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自己的犯罪行為非常秘密,公安機關不會抓到自己,所以貫徹刑罰的必定性并對犯罪人進行嚴厲懲處可以有效地預防此類犯罪的頻繁發(fā)生。犯罪人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安全的行為如果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那么無疑會助長犯罪人肆無忌憚地實施犯罪,最終引來更多人的效仿。刑罰的必然適用,對于犯了罪的人來說,會因為自己不相信刑罰是犯罪的必然后果而懊悔,從而不敢再實施犯罪;對于想要犯罪的人來說,會因為逃避刑罰的可能性很小而不敢貿(mào)然實施犯罪行為[10]。在犯罪的實施過程之中,犯罪人一般具有恐懼心理和僥幸心理,即害怕受到處罰和僥幸認為可以逃脫懲處。如果行為人的僥幸心理占據(jù)了恐懼心理,那么就會促使行為人實施犯罪,甚至變本加厲地進行犯罪。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認為:“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這種必定性要求司法官員謹守職責,法官鐵面無私、嚴肅認真......”[11]因此,司法機關必須嚴肅執(zhí)法,讓刑罰的適用盡可能具有不可避免性,讓犯罪人難以逃脫懲處,才可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刑罰懲治犯罪和預防犯罪的功能,這對于遏制和預防犯罪人以虛假恐怖信息頻繁威脅民航具有積極的意義。
刑罰之及時性是指在犯罪后的極短時間內(nèi)偵破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并及時將之繩之于法。當人們對犯罪的危害性認識比較深刻的時候,對犯罪人及時進行懲處,體現(xiàn)出犯罪與刑罰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這對于預防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時將犯罪人繩之于法,長期讓其逍遙法外,或者在相隔很長時間后才受到懲處,刑罰的威懾作用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刑罰懲罰犯罪行為越及時,對犯罪人的威懾作用就越大,反之,對犯罪人的威懾作用就會變小。對犯罪人及時適用刑罰,可以組織犯罪人繼續(xù)實施新的犯罪、防止其養(yǎng)成犯罪惡習,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其對社會的危害,并且可以促使其及時反省自己的犯罪行為,強化刑罰執(zhí)行的效果[10]。在發(fā)生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航空安全后,司法機關應迅速采取偵查措施,及時將犯罪人抓獲并進行懲處,就會迅速破除犯罪人的僥幸逃脫懲處的心理,同時阻止犯罪人再次危害社會。相反,如果公安機關偵查不力,檢察機關起訴不及時,法院久拖不審,那么刑罰的威懾作用就會遭到削弱。貝卡里亞認為:“犯罪與刑罰之間時間隔得越短,在人們心中,犯罪與刑罰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系就越突出、越持續(xù),因而,人們就很自然地把犯罪看作起因,把刑罰看作不可缺少的必然結(jié)果”[11]。因此,對于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安全的行為,司法機關應該及時對犯罪人進行懲處,以此達到遏制和預防犯罪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矛盾多且復雜,加上公民法律意識淡薄以及法律懲處力度的不足,導致頻繁上演“詐彈”襲機事件。民航是國家公共交通運輸工具,承擔著運輸旅客和物資的重要職責,近期接連發(fā)生多起犯罪嫌疑人給有關部門打電話“謊稱”飛機上有炸彈的案件,造成多架次航班緊急備降或長時間延誤,嚴重擾亂民航飛行和廣大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給廣大乘客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威脅。鑒此,有必要對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航空安全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懲處,以遏制最近頻發(fā)的“詐彈”威脅航班事件。《蒙特利爾公約》中規(guī)定:“傳達他明知是虛假的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的航空器安全”,的構(gòu)成危害航空器飛行安全罪,我國刑法第291條中規(guī)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與之相對應,但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行為與我國刑法第291條中規(guī)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構(gòu)成并不相符。另外,刑法第291條規(guī)定,“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和“造成嚴重結(jié)果”才作處理,但司法機關并未對此進行解釋,導致各地的定罪量刑標準不一致。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社會矛盾進行疏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從嚴懲治違法者。與此同時,司法機關應該貫徹刑罰之必定性、及時性原則,強化刑罰對于犯罪人之懲處,以此達到遏制和預防以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航班之犯罪行為。
[1]黃永禮.航班“詐彈”何以頻繁上演[N].安徽日報.2012-10-17.
[2]秦明華.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若干問題探析[J].犯罪研究,2005,(2):33.轉(zhuǎn)引自戴書暉.論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10.
[3]戴書暉.論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3.
[4]譚劍鋒,安 軍.認定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應注意的兩個問題[N].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報,2008-07-09(6).轉(zhuǎn)引自戴書暉.論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11.
[5]黃政鋼.個人恐怖犯罪與社會公共安全對策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24.
[6]楊承毅.論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犯罪[D].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6:5.
[7]吳玉蓉.飛京航班兩天三遭威脅“有組織還是偶發(fā)事件值得關注”[N].東方早報,2012-10-10(A02).
[8]徐淑杰.加強航空安全管理 冷靜應對航班威脅——對近期航班頻遭恐嚇的反思[J].空運商務,2012,(19):10.
[9]姜浩峰.航空難以承受“詐彈”[J].新民周刊,2012,(40):63.
[10]許章潤.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99,400.
[11][意]貝卡里亞.犯罪與刑法[M].黃風,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