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意識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譯介

2013-04-07 12:40:13郭戀東楊蓉蓉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7期
關鍵詞:柏格森意識流喬伊斯

郭戀東 楊蓉蓉

(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上海 200030;復旦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433)

作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先鋒的“意識流”在其產生之初即引起中國文壇的注意。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意識流”的譯介多表現(xiàn)在對其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的接受,這一譯介傾向可被視為是對目的論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之追求。為了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急于否定和采用線性時間觀以預告一種跨國意識或全球意識的出現(xiàn),五四知識分子在譯介中對“意識流”采用了有意的誤讀策略。而這一基于實用主義工具性的誤讀策略使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此時期都成為服務于科學進步理性主義范式的工具。進入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對“意識流”的譯介傾向既有誤讀的加深,同時又有文化層面上的深入理解與批判性接受。而40年代的“意識流”譯介則在民族戰(zhàn)爭的夾縫中得到發(fā)展,呈現(xiàn)出向文學本身回歸的傾向。本文力圖追尋“意識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譯介傾向之流變,借由代表性的譯介實例追尋中國現(xiàn)代文壇對異質性現(xiàn)代主義文學實驗的接受軌跡。中國現(xiàn)代文學30年間對“意識流”的譯介也譜寫了一曲“求新”與“尋異”的交響曲,而二者的消長正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壇所具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一、五四時期:有意誤讀的譯介傾向

1.作為科學主義的“意識流”——對“意識流”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的譯介

“意識流”進入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最初途徑是其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不論是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柏格森的片面借用,還是對弗洛伊德的實用主義解釋都符合五四知識分子追求目的論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這一目標。這種目的論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的急于否定和一種采用線性時間觀預告其跨國意識或全球意識的出現(xiàn)。正如學者所言,“五四一代學者無可避免地陷入巨大的現(xiàn)代性焦慮之中。在諸多復雜性問題上都作了過于簡單化的價值判斷,簡單地在‘新’‘舊’、‘中’‘西’之間劃等號”注溫奉橋:《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三次現(xiàn)代性轉型》,《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對柏格森的有意誤讀很顯然是為科學進步的理性主義范式服務的。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為了符合這種目的論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悄悄掩蓋了柏格森哲學本身與中國用法之間的矛盾。最好的例子是方珣1919年發(fā)表于《少年中國》的《柏格森之哲學》一文。在此文中,對柏格森的引進,在于證明其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通過知識的普遍性和進步觀來確定柏格森的最初合法性;同時強調中國社會的特定環(huán)境需要柏格森:通過幫助訓練中國人的理智和直覺以促進社會的進化。[注]參見[美]史書美:《現(xiàn)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1917—1937)》,何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74頁。正如史書美在《現(xiàn)代的誘惑》一書中的論證,方珣是根據(jù)進化論的線性軌跡來解釋柏格森的時間觀念。另外柏格森哲學對自由與個性的強調也符合五四時期中國思想界欲反傳統(tǒng)、打破舊有道德規(guī)范的目的,而非對真正意義上的柏格森哲學的解讀。另一個例子是1919年馮友蘭的《柏格森的哲學方法》[注]參見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2頁。一文中對柏格森的解釋。在此文中馮友蘭竭力維護直覺理論的科學性特質,反復強調直覺是科學進程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此二例都是五四進步觀的意識形態(tài)對柏格森的誤讀。也就是說為了實用目的,中國哲學家并非需要柏格森的真實思想而是采用了符合中國時代語境的對柏格森的“借用”,在這個意義上也可被稱為“誤讀”。柏格森的生命和心理哲學被視作喚醒國人蟄伏的創(chuàng)造力以促進中國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工具;而直覺與知識和概念一道,成為改善人們生活的科學及其他事業(yè)的有效工具。[注]參見[美]史書美:《現(xiàn)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1917—1937)》,何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2頁。

同時中國思想界對“意識流”心理學基礎的弗洛伊德理論的借用也可被認為是經過了改造的有意“誤讀”。對于明顯與五四不能相容的弗洛伊德學說,五四時期是將其作為使個體從壓抑中解放出來的方式用于服務社會之進步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成了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批判封建禁欲主義的銳利武器,郁達夫、郭沫若、葉靈風、許杰、施蟄存等對中國的傳統(tǒng)性道德進行反叛,在作品中大膽地描寫性欲,沖破封建禁欲主義的囹圄。”[注]呂周聚:《論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哲學淵源》,《山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弗洛伊德學說主要被用來作為聲討封建性道德的理論基礎,五四知識分子借此來贊成一種色情性欲,將弗洛伊德學說視為此時期反傳統(tǒng)的工具之一。在朱光潛的解釋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成為實用主義的象征,被提升為一種鼓勵“自然”和對自我欲望的認知更少壓抑的嶄新教育方法之理論基礎。[注]參見 [美]史書美:《現(xiàn)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1917—1937)》,何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頁。利用精神分析學說五四語境中與性有關的討論獲得了暫時的合法性。精神分析學說在此時期是作為西方最現(xiàn)代與新進的思想,同時也作為社會現(xiàn)代性的文化對等物,五四知識分子通過對其的借用承諾了一個通向西方現(xiàn)代性的捷徑。

2.體現(xiàn)“新”與現(xiàn)代性的“意識流”——對“意識流”代表作家、作品的譯介

與此同時,五四時期對“意識流”代表作家、作品及評論之譯介也有跡可循。如徐志摩對《尤利西斯》的贊美[注]參見徐志摩:《康橋西野暮色》,《時事新報副刊》1922年7月6日。,沈雁冰對喬伊斯及《尤》作的推介[注]參見沈雁冰:“海外文壇消息”專欄,《小說月報》13卷11號,1922年11月。,趙景深翻譯《現(xiàn)代英美小說的趨勢》[注]參見John Carruthers著、趙景深譯:《現(xiàn)代英美小說的趨勢》,《文學周報》1929年合訂本第8卷。一文及發(fā)表于《小說月報》的論文《二十年來的英國小說》[注]參見趙景深:《二十年來的英國小說》,《小說月報》20卷8號,1929年8月10日。都可被認為是將“意識流”及其代表作家喬伊斯、伍爾夫、普魯斯特介紹給中國讀者的最初嘗試。同時在一些世界文學史專著中亦可找到“意識流”的存在:如鄭振鐸撰寫的《文學大綱》[注]參見鄭振鐸:《文學大綱》,上海書店1927年版。、上海聯(lián)合書店出版的譯著《現(xiàn)代文壇的怪杰》[注]參見土居光知:《現(xiàn)代文壇的怪杰》,馮次行譯,上海聯(lián)合書店出版社1929年版。、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的《現(xiàn)代世界文學大綱》[注]參見千葉龜雄等:《現(xiàn)代世界文學大綱》,張我軍譯,神州國光社1930年版。等書籍都對“意識流”的文學地位、相關作家作品的特色進行了介紹。綜觀此部分譯介材料可見:一方面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導的中國現(xiàn)代文壇在五四時期對“意識流”的認知較為隔膜,有自己觀點的評論文章較少;另一方面也可見其開放性。當時文壇對來自大洋彼岸的學術見解并不陌生。與對“意識流”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的譯介觀點相一致,這部分譯介材料多注重“意識流”及其代表作家所具有的“新”質和現(xiàn)代性,對“意識流”的譯介旨在接觸世界現(xiàn)代思想。如其間對喬伊斯的譯介在于看重喬伊斯作為新近西方現(xiàn)代小說之代表,其代表的新質與反傳統(tǒng)性符合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以直線向前的時間認知作為前提對現(xiàn)代和西方的理解。這亦是五四作家追求西方現(xiàn)代性的有力表現(xiàn)。

二、20世紀30年代:理解與誤讀的雙向深化

如果說五四時期作為第一個階段對“意識流”的譯介體現(xiàn)出站在前現(xiàn)代立場上、處于西方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化敘述開端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普遍現(xiàn)代性的追趕行為和一種帶有滯后性質的模仿行為,“意識流”多以一種科學主義的形象為五四文壇所接受;那么現(xiàn)代文壇第二個階段對“意識流”的譯介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不同的傾向:綜觀30年代中國文壇對“意識流”的譯介,既有對“意識流”誤讀的加深,也存在文化層面上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意識流”旨在理解與批判的接受。此時期的特點可被歸納為理解與誤讀的雙向加深。

1.理解之深化

20世紀20年代末期直至抗戰(zhàn)爆發(fā),趙景深、葉公超、費鑒照、范存忠、趙家璧、卞之琳、朱光潛等當時一批一流的作家與學者的研究與譯介對“意識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使“意識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文論在現(xiàn)代文壇悉數(shù)登場。同時中國研究者通過譯介對“意識流”的評價也有所深化:如稱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夫以及愛爾蘭的喬伊斯屬同一陣營,將他們作為“心理小說”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來理解[注]參見趙景深:《二十年來的英國小說》,《小說月報》20卷8號,1929年8月10日。;抓住“意識流”小說異于傳統(tǒng)小說的本質特征,認為對于時間的不同觀念而導致這類作品對時間的不同處理[注]參見趙景深:《一九二九年的世界文學》,神州國光出版社1930年版,第80頁。;強調喬伊斯、伍爾夫在打破文學陳規(guī)方面的特殊貢獻[注]參見千葉龜雄等:《現(xiàn)代世界文學大綱》,張我軍譯,神州國光社1930年版,第78、79頁。;對“意識流”小說的題材特點和形式結構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索[注]參見葉公超:《墻上一點痕跡譯者識》,《新月》1932年4卷1期。。盡管綜合此時期中國文壇對“意識流”代表作家的譯介史料可見對“意識流”的評價多以肯定其代表作家之創(chuàng)作技巧為主,同時很多評價多間接引自或譯自歐美評論,但如果縱觀“意識流”及其代表作家在20世紀上半期歐美文壇的接受情況所經歷的長期深化過程,30年代中國文壇對“意識流”及其代表作家的譯介不可謂不活躍。

2.誤讀之加深

理解深化的同時,受實用譯介觀的影響此時期中國文壇對“意識流”的譯介還呈現(xiàn)出批判其創(chuàng)作思想為主導的誤讀傾向。典型的例子如對??思{的引介。1934年《現(xiàn)代》雜志5卷6期“現(xiàn)代美國文學專號”對??思{的譯介就基于福克納作為新近美國作家這一身份。事實上整個專號的問世都強烈體現(xiàn)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注重實際的現(xiàn)代譯介觀:譯作不是為了滿足讀者個人的情感需要,而在于調動讀者使其參與到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去。當時中國文壇選譯美國文學的原因在于看重新興的美國文學對致力于擺脫傳統(tǒng)影響、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的中國文學的鼓舞作用。正是因為當時文壇“為我所用”的實用譯介觀促使新文學家們在一段時期內大力介紹新興的美國文學。而這種先行的譯介目的也使當時文壇對??思{的評價不可避免地帶有誤讀色彩?!爸袊膲瘜τ⒚纼蓢膶W和作家有不同評說,而這又與譯介傾向有關聯(lián)。細察起來,在這一表象的背后,潛藏著一種現(xiàn)實意識,即選取兩國文學中對中國語境有所助益的那部分品質。”[注]王建開:《五四以來我國英美文學作品譯介史1919—1949》,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頁。在這樣一種現(xiàn)實意識的指導下,整個中國文壇對“意識流”的譯介呈現(xiàn)出“對其具有的創(chuàng)新性技巧表現(xiàn)出有節(jié)制的肯定,而對于其所代表的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想多表示批判”[注]參見郭戀東:《論中國現(xiàn)代文壇對“意識流”的接受》,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的傾向。此時期對“意識流”及其代表作家的譯介鮮明地反映了中國現(xiàn)代文壇“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的實用主義譯介觀。

同時30年代對喬伊斯的譯介研究也同樣帶有誤讀傾向。1935年5月6日,《申報·自由談》刊載了周立波的評論文章《詹姆斯·喬易斯》。認為喬伊斯完全是一個無益于文學發(fā)展的頹廢派作家。同年9月25日,周立波在上海的《讀書生活》2卷10期上發(fā)表另一篇有關喬伊斯的文章《選擇》,與上文遙相呼應。并直接提出一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即從蘇聯(lián)引進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方法,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才可以看清現(xiàn)實的本質和社會的矛盾;而喬伊斯式的文學則是市民文學之代表,其作品描寫的內容及心理恰是沒落階層的階級心理的必然反映。透過周立波的這兩篇文章其實不難看出中國新文學發(fā)展的一種趨勢,中國新文學同中國革命一樣也走了一條“以俄為師”的道路。早在五四時期,俄國文學就成了中國文學家的目標,托爾斯泰等許多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當時作家、評論家介紹和研究的重要對象;到了30年代,蘇聯(lián)文學得到巨大發(fā)展,以高爾基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成為中國進步作家、特別是左翼作家向往和學習的楷模,《選擇》這篇文章可以說就是一個例證。30年代蘇俄文學在中國的影響和發(fā)展,可被認為是降低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當然包括其中的“意識流”文學,在當時與現(xiàn)實主義這個強大的對手相比,只能是作為一種非主流的形態(tài)存在于中國文壇。

三、20世紀40年代:向文學自身回歸

20世紀40年代,馬列文論與蘇聯(lián)文學在中國文壇得到系統(tǒng)譯介,這也是40年代中國文壇的整體譯介傾向。但與時代氛圍大相徑庭的“意識流”文學的譯介卻在此時期出現(xiàn)了向文學自身回歸的傾向?!皡桥d華對于喬伊斯的評價幾乎都在小說藝術的范疇之內”[注]段美喬:《社會文化語境的轉換與中國文壇對意識流文學的譯介與接受》,《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蕭乾更是在1940年代后期的“意識流”小說譯介中非常引人注目,“他對意識流小說具有整體的把握,同時也具有更為開放的視野”[注]段美喬:《社會文化語境的轉換與中國文壇對意識流文學的譯介與接受》,《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1.吳興華、謝慶垚的集中譯介

“意識流”在40年代的譯介與《西洋文學》雜志的創(chuàng)刊具有密切關系。1940年10月《西洋文學》第2期刊發(fā)了兩篇由吳興華著譯的文章:一篇是翻譯介紹H.S.Gorman原著、1939年出版的《喬易士研究》一書,另一篇是對《菲尼根的醒來》的書評。在對《菲》的書評中吳興華對喬伊斯及其作品的藝術性基于客觀分析而大加贊美:指出喬氏文字優(yōu)美而富于音樂性;并以《菲》為例論證現(xiàn)代主義小說所具有的兩大特質——語言和對時間的把握,從而對這部天書進行了較為準確客觀的評價。這一基于對喬寫作技巧及創(chuàng)作方法的準確把握而進行的詳細研究,不僅揭示了喬作的深層敘事模式,也對其語言進行詳細探究,論證《菲》作的文體和文字特點,從而為喬伊斯正名。作為在詩歌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及翻譯三個領域均取得不凡成就的吳興華來說,在40年代對喬伊斯的譯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藝術及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技巧之自覺追求與吳興華本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技巧、形式之探索可謂一脈相承。與此同時《西洋文學》還在1941年3月第7期上為紀念喬伊斯去世刊載了喬伊斯特輯,成為喬伊斯作品在中國的又一次試探性登陸。在這期“喬易士特輯”中共有《喬易士像及小傳》、《喬易士詩選》(宋悌芬譯)、《一件慘事》(郭蕊譯)、《友律色斯插話三節(jié)》(吳興華譯)、《喬易士論》(張芝聯(lián)譯)等文章,非常完整地介紹了有關喬伊斯的一生及其創(chuàng)作情況。

同時對另一位“意識流”代表作家伍爾夫的譯介在40年代也呈現(xiàn)出向文學自身回歸的傾向。如《時與潮文藝》2卷1期刊登的謝慶垚的《英國女小說家伍爾夫夫人》、吳景榮的《伍爾夫夫人的〈歲月〉》等評論文章,馮亦代的兩篇譯作——伍爾夫的文論《論英國現(xiàn)代小說——“材料主義”的傾向及其前途》、雷蒙·莫蒂美的《伍爾夫論》[注]分別發(fā)表于《中原》1卷2期,1943年9月;《中原》1卷3期,1944年3月。。這些譯介材料都旨在突出伍爾夫小說中“意識流”藝術的作用:替小說技術疆界開辟了新大陸,證明了“內在真實”的合理性。除了期刊上的推介,單行本的譯介對伍爾夫及“意識流”在中國文壇的接受也功不可沒。1945年11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1946年5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伍爾夫長篇小說《到燈塔去》的中文節(jié)譯本,在譯者“序”中謝慶垚對伍爾夫的評價可謂意義深遠:強調了伍爾夫小說的藝術價值及對文學之貢獻;稱其所實驗的是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特點;且伍爾夫文論中對傳統(tǒng)小說精密布局之反對其實更有利于小說的發(fā)展;同時向中國讀者介紹伍爾夫的文學理論,說明小說家的使命在于對人生的真實性之揭示;而伍爾夫小說所具有的抒情詩特點正開拓了小說領域的新園地。這樣一篇建立在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上的評論文章,體現(xiàn)了40年代中國文壇對伍爾夫的寫作風格與創(chuàng)作思想的認識深度。

2.蕭乾的整體性評價

除了吳興華、謝慶垚等學者對喬伊斯、伍爾夫之經典譯介與深入理解,蕭乾在40年代發(fā)表的多篇研究文章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壇對“意識流”理解的新高度。蕭乾對“意識流”的反思被認為是“將藝術歷史化的研究態(tài)度”,顯示出“一種橫向的思想的開放性和縱向的歷史的客觀性的結合,可以說遠遠超越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諸多譯介者”[注]段美喬:《社會文化語境的轉換與中國文壇對意識流文學的譯介與接受》,《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特別是在發(fā)表于1947年1月19日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第15期的《小說藝術的止境》一文中,蕭乾對“意識流”的文學試驗性予以肯定,認為這種帶有試驗性質的創(chuàng)作通過對文學表現(xiàn)形式的探索體現(xiàn)了小說藝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與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作為一度致力于系統(tǒng)研究西方心理小說的蕭乾來說,中國作家對“純心理小說”的研究與借鑒具有必然性與積極意義,“中國不妨有人試寫純心理小說,應該有人(性格和文學觀點相近的)碰碰這硬釘子,為同行探索一下新領域,正如中國應該有人研究原子,探索喜馬拉雅極峰和試驗起死回生術一樣。有氣度,真正關心中國小說前途的批評家,可以嚴格地檢查試驗者的成績,卻不必去挫折他們的勇氣,阻撓他們的嘗試”[注]蕭乾:《詹姆士四杰作——兼論心理小說之短長》,《文學雜志》2卷1期,1947年6月1日。。盡管蕭乾認為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土壤并不利于“意識流”這類純心理小說的生長:“中國現(xiàn)階段的處境,中國人熱愛生活的先天氣質,從小說本身的血肉性來看,《大使》、《金碗》是死路。但那并不是說,它們?yōu)檫_成‘深度’而走過的路是不足借鏡的?!盵注]蕭乾:《詹姆士四杰作——兼論心理小說之短長》,《文學雜志》2卷1期,1947年6月1日。仔細體味蕭乾的這段話,“深度”一詞可謂意義深遠:飽含著對探索現(xiàn)代小說發(fā)展過程的呼吁,也由此可見40年代中國研究者的文學自覺意識;同時探索的目的也并非追趕西方最新與最現(xiàn)代的潮流(因為這畢竟是一條死路),而在于借鑒,以創(chuàng)造中國小說的“深度”。

四、“意識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譯介:由“新”而“深”

借由以上的代表性譯介實例不難看出“意識流”在現(xiàn)代文學3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譯介流向:由五四時期所樹立的體現(xiàn)“新知”與科學主義的形象,經由30年代在兩個方向上的發(fā)展而轉變?yōu)椤熬哂挟愘|性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先鋒”形象出現(xiàn)于中國文壇?!耙庾R流”形象在譯介中的流變也證明了中國現(xiàn)代文壇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文化理解的深化。這種流變亦可歸納為由五四時期的“求新”而至40年代的“求深”。這一發(fā)生在40年代民族戰(zhàn)爭夾縫中、基于探尋中國文學之文學性發(fā)展的轉變可謂意義深遠: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作家的藝術自覺,也是對五四以來譯介作為改造社會現(xiàn)實、喚起民眾參與社會現(xiàn)實以達到足救時弊的實用主義工具性的反撥。正如評論家所說,40年代的中國文壇在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介紹方面出現(xiàn)了一個全面復蘇階段,究其原因是因中國抗戰(zhàn)現(xiàn)實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處于此影響下的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精神困境使然。[注]參見段美喬:《論1940年代中國文壇的“紀德熱”與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其實這更是中國新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一次成果展示。此時期包括“意識流”在內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及其理論譯介的繁榮都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異質性文學自五四以來的進一步深入認識:他們真正開始“以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狀況為潛在背景自覺地去思考和理解這些創(chuàng)作”[注]段美喬:《論1940年代中國文壇的“紀德熱”與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從這個角度來看,蕭乾所呼吁的“求深”實際上表達了此時期中國學人對異質性文學/文化的一種態(tài)度:接受西方的影響不是為了趨同而是為了存異。“借由在把西方的價值轉化成為其內在化的經驗之后,它也創(chuàng)造性地拓展自身的異質性?!盵注]陳曉明:《世界性、浪漫主義與中國小說的道路》,《文藝爭鳴》2010年第12期。此一轉折可以說真正開始將中國文學引領至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道路。早在五四時期就發(fā)出的探尋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途徑——“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納入整個世界文學,達成中國文學的世界性”[注]《世界文學發(fā)刊詞》,《世界文學》,1934年10月1日1卷1期。,發(fā)展至此可謂有所收獲。這同樣解釋了為何40年代被當代評論家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在風格上表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的時期”[注]嚴家炎、范智紅:《小說藝術的多樣開拓與探索——1937—1949年中短篇小說閱讀瑣記》,《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在文學上孕育著輝煌收獲的年代卻在緊接著到來的“排除異己,追求一元化”的中國現(xiàn)實要求下被迫中斷。伴隨著民族戰(zhàn)爭的結束,自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提出的“中國文藝發(fā)展的新方向”之要求,文學為政治所控制的局面已不可避免。對于40年代出現(xiàn)的“超越時代規(guī)范的藝術家們的選擇:他們有的沉默(如沈從文),有的則從承認“工農兵文藝的小說征服了讀者的‘現(xiàn)實’出發(fā)”[注]錢理群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第四卷 1937—1949》,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實現(xiàn)了某種程度上的皈依(如蕭乾),從而使得這個本應無比輝煌的中國文學繁榮時期過早結束,直到文革之后的新時期才得以續(xù)接。

猜你喜歡
柏格森意識流喬伊斯
中國古代“飛翔”意象審美意識流變史建構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6
論維柯對喬伊斯小說詩學的影響
不給善良增加負擔
喬伊斯·卡洛爾·奧茨作品綜述
當邊緣遇上意識流——寫在呂紅《美國情人》發(fā)表十周年之際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柏格森生命哲學理論對語文教學智慧的啟示
新課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1
生生不息之美
論英美文學的意識流文本的現(xiàn)代批判
為何時間:從柏格森、胡塞爾到海
江漢論壇(2014年6期)2014-12-05 15:04:16
淺析史蒂文斯《我們氣候的詩》中蘊含的東西方哲學思想
和林格尔县| 昌平区| 南陵县| 昔阳县| 新野县| 即墨市| 宜兴市| 顺义区| 赤峰市| 富阳市| 新密市| 南江县| 曲周县| 溧阳市| 溧水县| 海林市| 柳州市| 南江县| 南澳县| 邹城市| 商丘市| 新干县| 南昌市| 宁河县| 通许县| 方山县| 东兰县| 扎鲁特旗| 阳泉市| 开江县| 开鲁县| 鱼台县| 兴义市| 扶余县| 晋江市| 大悟县| 柘城县| 浦江县| 梅河口市| 东光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