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勝
(重慶工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7)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瘪R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必然要求,不能割裂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內化為大眾接受認可信念的過程。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就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恰當的方法,對其來源、本質、影響、演變、發(fā)展、現狀等進行學術研究,不斷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榜R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影響當代人類命運的理論學說,無疑是具有學術性的,它是馬克思等人從事學術研究的成果。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如果不是滿足于政治表態(tài)或政策宣示,也應該具有學術性,即應該在學養(yǎng)、工夫、規(guī)范和水準等方面跟其他學術研究一視同仁?!盵1]
我們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各有側重,在參與主體、前提、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首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參與主體是多樣的,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參與主體是單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參與主體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職業(yè)。其中有政府主導、黨員干部帶頭、理論工作者詮釋、媒體宣傳等。之所以要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因為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盡管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從小就接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缺乏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并且時常受到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侵蝕,要讓他們擺脫這些不良影響,就需要將正確的理論灌輸給他們。列寧在《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中明確指出:“由此自然產生出俄國社會民主黨所應該實現的任務: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組織一個和自發(fā)工人運動有緊密聯系的革命政黨。”[2]列寧認為:“工人也不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即必須結合成工會、必須同廠主斗爭,必須向政府爭取頒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的信念?!盵3]毛澤東同志也曾經談到“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思想”,“人民的覺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腦子中的錯誤思想,需要我們做很多切切實實的工作。對于中國人民腦子中的落后的東西,我們要去掃除,就像用掃帚打掃房子一樣?!盵4]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主體則是從事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特殊群體。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知識、觀念、方法的創(chuàng)造主體,又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和“正統”的解釋者和傳播者。他們和普通群眾一樣,并非天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自己的職業(yè),能夠通過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問題上做出準確判斷,能夠結合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際推進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是確定的,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前提是變動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將在實踐中證明了的正確理論灌輸給大眾,讓他們熟悉這些理論、形成正確認識、并懂得運用這些理論去指導自己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直是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前提是變動的。這種變動性包括兩層含義:第一,研究對象是變動的,沒有固定不變的研究對象。盡管馬克思主義是某一特殊群體的研究主題,但是具體研究者的研究領域并不固定,他也許會研究某一部經典,也許會研究某一個學派,也許會研究某一個問題。第二,研究結論的非終極性。按照波普爾的說法,任何研究都只能嘗試性地給出答案?!耙晕覀兛?,科學同確定性或概率或可靠性的尋求沒有任何關系。我們對于把科學理論確定為牢靠的、確實的或概然的并不感興趣?!盵5]“科學、科學知識總是假設的,它是猜想的知識??茖W的方法是批評的方法,尋求和消滅錯誤并服務于真理的方法?!盵6]科學研究總是表現為一種不斷反駁、不斷批判或者不斷革命的發(fā)展機制。因而,任何理論都只是科學發(fā)展的一個暫時階段,是科學走向一個更高階段的過渡。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也就意味著要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向更高階段。
最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調正確的理論要為人民群眾所掌握,最終變成人民群眾變革世界的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他們所從事領域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往往只關注與自己實踐有關的問題,只接受與自己文化背景融洽的理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之日起,馬克思、恩格斯就將學術研究與工人階級的實踐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對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的思想總結,在此基礎上發(fā)現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尋找出工人階級、乃至整個人類獲得解放的道路。今天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任務依然是總結實踐、探究真理、發(fā)現未來。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就意味著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也要著眼于當下實踐,即既來源于實踐,同時也高于實踐,最終才能指導實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術研究的區(qū)別也就導致了人們對二者關系的錯誤認識,認為能夠大眾化就不是學術研究,堅持學術研究就必然遠離大眾化。其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術研究并不矛盾。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術研究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命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共同服務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yè)。
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是大眾化的前提,這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和發(fā)展上。(1)沒有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引進。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 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7]這段話中講的“中國的先進分子”無疑是那個社會尋找救亡圖存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接觸了馬克思主義、認同了馬克思主義,并把它作為中國與世界的希望介紹給中國大眾。對于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這樣寫道:“革命的社會主義;他們的黨,就是革命的社會黨;他們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Marx)為宗主的;他們的目的,在把現在為社會主義的障礙的國家界限打破,把資本家獨占利益的生產制度打破”。李大釗還預見:“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2)沒有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就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也不可能成為教條。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其生活時代的天才思想家,他們通過對資本主義的理論批判、科學分析,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人類必將走向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共產主義。但是對于如何埋葬資本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由于時代局限,他們并沒有進行詳盡的論述,這就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留下了艱巨的任務——必須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列寧沒有固守革命首先同時爆發(fā)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的教條,主張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打開缺口,從而誕生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沒有照搬俄國革命的城市路線,指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而有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鄧小平不迷信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絕對鴻溝,才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沒有學術研究,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沒有解放思想的勇氣,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績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取向為前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水準是以中共領袖的意識與素養(yǎng)為主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以學術界理論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為促動。”[9]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這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內容、形式和意義上。首先,從內容上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大眾性。盡管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脫胎于傳統思想,但是馬克思、恩格斯都不作傳統意義上純粹抽象的學術研究,他們進行學術研究、學術批判主要是揭露當時意識形態(tài)中的虛幻性、欺騙性、階級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根本上講是關于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獲得解放的學說,他所針對的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是現實生活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本性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研究,不僅僅是純粹的學術研究,更多的是面向現實社會實踐。其次,從形式上講,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包括了眾多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有研究文本的、有研究學派的、有研究問題的,既有文獻研究,也有比較研究等。學術研究越深入,必然導致專業(yè)性增強,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很難進入別人的話語體系,比如運用現象學方法和運用分析理論的人就很難交流。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并非“鐵板一塊”,即便進行學術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交流討論時需要最大“公分母”,這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走向大眾化的開始。最后,從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是否具有意義,主要看該研究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這并不是說學術研究要迎合人民群眾的需要,而是通過學術研究發(fā)現新的需求、促進人民群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列寧講:“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10]??梢姡R克思主義學術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矛盾,它們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依存。學術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內在要求和主要目的,不能人為割裂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割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術研究的辯證法關系,將會導致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性,走向神秘主義;也會導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流于形式,難以避免實踐中的庸俗化傾向。
不能大眾化的學術研究僅僅是學者個人的興趣,如果將這種個人興趣的產物強行推向實踐,將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神秘化。(1)學術研究的對象多種多樣,學術研究的動機各有不同。愛因斯坦在談到學術研究動機的時候曾經這樣說:在科學的殿堂里有許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各種各樣,而引導他們到那里去的動機更是各種各樣。大致說來,從事學術研究有三種動機:其一是具有純粹的學術興趣,他們從學術研究中獲得的快樂甚于一切;其二是功利目的,從事學術研究對個人而言是較好的職業(yè)選擇、較好的生活方式;其三就是社會情懷,總想通過學術研究尋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研究對象,就決定了這門學科不可能僅僅具有學術興趣,也不可能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獲得個人解脫。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思,它通過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生存狀況的揭示,通過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產階級終將獲得解放。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內在要求。(2)不能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必將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神秘化。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神秘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變成只有極少數人明白的理論,他們成了普通大眾通曉馬克思主義的必經中介。由于神秘化,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大眾之間出現了絕對不可跨越的鴻溝。馬克思主義神秘化,第一步就是將語言陌生化,當前學術界研究馬克思主義具有這樣一種傾向,喜歡對西方理論生吞活剝,喜歡借用一些偏詞、怪詞,似乎非此不足以表達出自己的學術見解,馬克思主義研究變成了極少數學者玩弄的游戲。緊隨神秘化而來的必然是對馬克思主義解釋的隨意化、任意化,將自己的主觀見解隨意扣上馬克思主義之名,表面上是馬克思主義,其內在往往充斥著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內容。毛澤東曾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調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1]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必須與大眾化結合起來,這樣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成果才有用武之地。
沒有學術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難以避免形式主義和庸俗化傾向。(1)所謂形式主義,就是只重形式而不管實質、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作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要讓人民群眾真正認識馬克思主義、掌握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民眾的受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新興媒體的大面積推廣,這既有利于普通民眾更快掌握大眾化的知識,同時也對大眾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民眾對那些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的東西已經不感興趣,他們主觀上希望大眾化的知識內容貼近實際、宣傳形式多種多樣、理論視野更為開闊。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只有徹底的理論才能說服群眾,才能實現大眾化。理論只有學術研究才能徹底,才能讓大眾樂于聽聞并聽有所獲。沒有了學術研究的大眾化,無論形式上搞得多么熱鬧,只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很難真正收到實效。(2)所謂庸俗化,就是將真理相對化、原則模糊化、思想消極化。庸俗化的出發(fā)點就是眼前利益、物質利益和自我利益,在思想上喪失對真理、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和追求,對新事物、新情況、新理論毫無興趣,對理想、信念不屑一顧;在實踐上“缺乏政治上的敏銳和堅定,劃不清基本的原則是非界限;用單純的經濟利益、習俗觀念甚至江湖義氣看待黨內生活和干部關系;在社會思潮和風氣面前,不思考、不分析、不判斷,隨波逐流,盲目從眾,一事當前不是認真想想該不該做,而是左顧右盼看別人做沒做?!盵13]庸俗化使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萎靡不振,沒有強烈的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想方設法為各種不講正氣的行為尋找借口,為自身開脫。馬克思主義是反映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要求的大道理,然而人們對“大道理”的通??捶ㄊ浅橄?、空洞、不切實際、與我無關。我們認為“大道理”不但要講,而且要講好。講好大道理就必須進行學術研究,大道理往往隱藏在表象的背后。沒有艱苦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沒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硬功夫,就無法領會和把握好大道理,就講不好大道理,更談不上在實踐中運用好大道理。鄧小平同志曾經說:“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變質,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我們還是要造成一種學習的空氣,學習理論的空氣,學習實際的空氣?!盵14]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面向社會現實而不迎合現實,通過發(fā)掘縱向、橫向學術資源,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從而引領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既滿足了國家整合社會意識的需要,又滿足了大眾解決實際問題、獲取新的知識、提升理論層次的要求??梢哉f,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學術研究是避免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最有效的手段。[15]
總之,加強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要求,而順利推進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學術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器。
[參考文獻]
[1]徐長福.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化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5.
[2][3]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名編譯局馬列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334.
[4]毛澤東.毛澤東論新聞宣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2.
[5]卡爾·波普爾.科學發(fā)現的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6:280.
[6]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225.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8]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60-263.
[9]侯松濤.十年內戰(zhàn)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5).
[10]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8.
[11]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3]李雅清.防止思想庸俗化[J].前線,2000(6).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
[15]金春寒,孫渝莉.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44.